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菏泽市牡丹区档案馆及馆藏档案、资料简介

    菏泽市牡丹区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是区委、区直属领导的正科级文化机构,与档案局合 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名称。现有作人员16人,其中具 4人。档案局(馆)办公楼始建于1987年,与 档案库房合二为一,总面积108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700平方米。 截至2007年底,馆臧全宗167个,案卷56493卷,资制I 7647册,馆藏总数为74140。卷(册、件),排架长度为 1520米。时间从清朝雍正 10年至2008年,涵盖了260多年的历史,蕴藏着巨大构信息量。近几年来,牡丹区档案馆把晋升国家2 级档案馆为目标,全面推避各项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管、整理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特点,进步扑充完善了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安全保卫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 套科学、规范、实用的管理机人名卡制。其检索体系包括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案卷目录、文件全引目录、分类目录、专题日录、片、文件卡片等。经过不懈的努力,其基础设施、业务建设和服务工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促进了档案馆整件水平的提高。
 
    区档案馆始终以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为基础,把管好档案、用好档案为根本,加快了向社会开放档案的步伐。1978年以前应该开放的馆藏档案全部向社会进行开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档案馆基础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2006至2008年重新装修了档案馆办公楼,购置了空调、去湿机、办公桌椅、计算机和复印机等,每个科室平均拥有一台微机,为 实现档案目录数据自动检索奠定了基础。
 
    一、馆藏档案
    1、建国前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其主要来源是1945 —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在菏泽境内并存的原临泽县、南华县、安陵县、齐滨县、菏泽县、二地委、二行署等地、县级党委和政权机构形成的关于干部任免,组织纪检、战勤、支前宣教拉锯游击战等方面的工作总结、计划、意见、报表等文件材料,是研究我区斛放战争时期历史文化及重大事件的手资料,价值较为珍 贵。

    2、建国后形成目的档案,共有8大门类。①文书档案。其主要来源是牡丹区(县、市)委、牡丹区(县、市)及直属部,委、办、局和乡、镇、办事处形成的文件材料。永久保存的档案主要有区委党委会、常委扩大会、书记办公会、区长办公会会议记录、纪要,区委、区关于干部任免、组织纪捡、人大、政协、宣传、统战、政法、科教文卫、经济贸易、农林水牧、军事武装等工作的通知、通报、意见、决定等文件材料。长期保存的档案主要来源是中央、国务院、省委、 省、市委、市下发到区委、区的文件材料及区直各部门、乡镇办事处自身产生的文件材料。②专门档案。主要有社教档案、纪捡档案、监察档案、改右档案、退职人员档案、死亡干部档案、社会各界人士档案、宅基公证档案、土壤普查档案、知青档案。③实物档案。主要有府办公室移区委、区1992年—2005年荣获的国家、省、市级奖励的奖杯、奖旗、牌匾等; 有区委、区政交的机构撤销、合并、更名后终止使用的印模、公章等。④声像档案。有建国初期党代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合影留念;有反映大跃进时期生产、扫盲、社会活动的照片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我市的照片、录音、录像等。⑤ 名人档案。征集整理了曾任清朝两江总督兼通商太臣马新贻(我
区都司西马骇人)的档案;其中有马氏家族的《马氏宗谱》一套5本、有他曾用过的扳指、等;另外征集、整理出版了我区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名流和官员的个人档案10余册。⑥牡丹特色档案。征集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能够真实、全面反映我区牡丹文化的图书、图片、光盘、工艺品、书画作品等。⑦诎产企业档案。接收保管了部分破产企业的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⑧电子档案。

    二、馆藏资料
    馆藏图书资料比较珍贵的有清朝光绪六年和十一年凌寿柏、叶道源修篡的《菏泽县志》;民国时期祁锡堉著的,《山东乡土教本》;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人员名单一览》、《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有1947年出版的我国现代作家、记者曹聚仁著的《抗战画史》;有1929年故宫博物院庆祝建院四周年出版的《故宫周刊》;有石印和新版《二十四史》两套。报纸有《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合订本,有马、恩、列、斯、、、、胡等领袖著作和文集;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规法令、党史、地方志书、文学艺术、历史、工具书、档案业务等图书资料,有文革前部分期刊杂志和国家、省级行政公报,有我区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报,历次人口、工业、农业、经济等普查资料,有在牡丹区任职的主要领导人的工作笔记、文集等。

    牡丹区档案馆馆藏档案门类齐全,资料丰富,我们愿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精神,以热情周到的服务,通过多种转播渠道,使档案信息供人们分享,为利用者接受,为领导决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两个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民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