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收藏展,向广大市民展示牡丹区非遗保护成果,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佳节。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宏生致辞。
牡丹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光阴沉淀中脱颖而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牡丹区文化的鲜明见证,蕴含着牡丹区人民宝贵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近年来,牡丹区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建立了牡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室、遗产资料数据库和珍贵实物陈列厅。截至目前,牡丹区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5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9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26项,区级非遗保护名录9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6人。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相传其源流可溯及尧舜时代,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自郝胜、杨白四、王清源、郭湘云开始,历经六代传承,曹州面人逐渐脱离民间“花供”的功用,发展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品。2006年以来,经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及牡丹区文化馆扎实工作、全力推荐,于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并成功将李金城、陈素景推荐为国家级传承人,李芳亮、李双虎、穆绪建推荐为省级传承人,李效普、李震报、时海峰、赵永生推荐为市级传承人。
本次收藏展,收集了当代名家作品50余件,作品以传说故事、经典名著、牡丹文化等为题材,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同时邀请了10位面人名家现场展演,让群众近距离体验曹州面人魅力,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营造全社会关注、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