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曹宾义介绍说,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有坚实的文物保护修复组织基础。2013年,经市编办批准,我市成立了全省家市级文物保护修复机构——菏泽市文物保护中心,率先摸清可移动文物家底。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各项工作任务,基本摸清了全市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初步掌握了一批亟待保护修复的可移动文物的状况。近年来,我市一批文物保护项目如元代古沉船、定陶汉墓、定陶十里铺北遗址、堌堆遗址群等先后纳入全省乃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而出土、收藏的文物更是受到业内人士的热捧。
镇馆之宝:元青花龙纹梅瓶
菏泽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龙纹梅瓶 (右图),2010年9月17日出土于菏泽市国贸中心工地,现藏于菏泽市博物馆。
该瓶胎体厚重,釉色温润。三道卷草纹自上而下把瓶身分割成三层纹饰:肩部饰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缠枝菊花纹;腹部饰云龙纹主题纹饰,该龙头小、颈细、体丰,身细长,有细密鱼鳞纹,爪生三趾,肘毛飘逸,在朵朵祥云的衬托下,该龙愈发显得矫健和威猛;瓶足部饰九个仰莲瓣纹,莲瓣内填花卉滴珠纹。该瓶青花发色凝重艳丽,有晕散,色重处呈黑色结晶斑。目前,这样的元青花梅瓶在整个山东省也仅此1件。据专家估价,这件元青花龙纹梅瓶市场拍卖价格可达2亿多人民币。
青花瓷是以含有氧化钴的釉彩在胎上绘画纹饰、外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彩瓷。青花瓷初现于唐代,到元朝尤其是元朝中后期,元青花异军突起,成为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器型丰富多样,胎体洁白无瑕,釉色晶莹透亮,色彩幽雅明艳,纹饰华丽多变。中小型器物多以国产钴料描绘,颜色浅淡,纹饰简约疏朗;大型器物则多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着色,呈色青翠,纹饰繁缛茂密。
元青花开创了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烧造历史,也以其传世数量稀少而成为不可多得的瓷器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元卵白釉堆塑龙纹高足杯
元卵白釉堆塑龙纹高足杯 (左下图),2010年9月出土于菏泽市国贸中心工地,现藏于菏泽市博物馆。
它通高11厘米,柄高5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4厘米。口微外撇,足内中空,足底有明显刀削痕迹,通体施卵白釉。外壁堆塑“二龙穿祥云”图案,双龙首尾相连,鬃须飘动,恣肆飞扬,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龙头较小,细颈,三爪,具备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其釉层往往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而氧化钾、氧化钠的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卵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高足杯、盘、碗居多,装饰技法以堆塑、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瓷器外壁往往横印或者横向堆塑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等纹饰。
元白地褐彩龙凤纹罐
元白地褐彩龙凤纹罐(右下图),2010年9月出土于菏泽市国贸中心工地,现收藏于菏泽市博物馆。
元白地褐彩龙凤纹罐,高35厘米,口径21.3厘米,底径20.4厘米,腹径39.4厘米。器型硕大,厚重,圆唇,敛口,短颈,鼓腹,平底微凹,通体由三道弦纹将器身分成三层图案。上部饰一周草叶纹,肩部饰花卉与草叶纹,腹部为主题纹饰,在两个对应的菱形开光之间饰上下对称的花卉纹。一个开光内绘三爪龙,细颈硕腹,张牙舞爪,双目圆瞪,鳞片鲜明,飞翔舞动,云纹缭绕,威武狰狞,恣肆张扬。另一开光内绘一只展翅翱翔在云端的彩凤,昂首曲颈,双翅平展,羽翼丰满,花式凤尾随风飘舞,周围满饰卷云纹。在陶瓷艺人的笔端,这只凤凰集中了一切飞禽的美:鹦鹉的嘴,锦鸡的头,鸳鸯的身,大鹏的翅膀和孔雀的羽毛,显得富丽堂皇,威仪有加。该龙凤纹大罐构图丰满,纹饰工整细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富有极强的想象力与装饰效果,代表元代的技术水平与时代特征,是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佳作。
该罐是元代磁州窑的作品。磁州窑是北方地区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大,影响深远,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在瓷器上直接题诗作词和绘画,是磁州窑系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抒发陶瓷艺人的创作、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故磁州窑所产瓷器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市井文化思想,更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