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大弦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兰

王秀兰,女,194010月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大弦子戏演员。

王秀兰19548月入大弦子戏剧团坐科学艺,先后师从大弦子戏名角郝福云(丑)、董宝进(旦)、吴庆月(旦、生)、戴建成(旦、生)、陈冠福(丑)等,生、旦双修。

1955年,所在戏班升为国有定陶县曙光剧团,1959年,曙光剧团上划菏泽地区,成立菏泽地区大弦子剧团。1955年,在曙光剧团任女演员队队长,团支部书记,1959年入党,1960年,任菏泽地区大弦子剧团支部成员,1964年,任业务团长。1969年,菏泽地区撤销大弦子剧团,进菏泽地区建筑公司,任成品车间排长(“文革”中该公司采用部队建制),1972年,调山东省柳子剧团,1974年,调菏泽地区杂技团,任党支部副书记。1975年调入菏泽剧院,任副经理,1990年菏泽剧院与地区博物馆合并,任陈列科科长,1995年退休。

王秀兰学艺三天登台演配角,次年成为剧团头牌旦角,兼工小生,继承并主演过几十部剧目,主演过《两架山》、《火龙阵》、《斩王秀兰》、《审诰命》、《反五关》、《呼延庆打擂》、《闯幽州》、《下南唐》、《穆桂英下山》、《安金定投营》、《佘赛花》、《红珠女》、《追鱼》、《碧玉簪》、《金碗钗》、《乔老爷上轿》、《罗衫记》等,还主演过《江姐》、《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成功地塑造了近百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影响遍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江苏等几十个市县。

王秀兰先后收徒多人,菏泽地区大弦子剧团三位旦角主演,均出其门下。王秀兰离开剧团后坚持练功,经常参加业余演出,对本地业余大弦子剧团进行业务指导,积极参与对大弦子戏传统剧目的整理保护,配合有关部门记诵词、曲,联合其他大弦子戏演员排演折子戏,灌制录音、拍摄录像。

 

相关链接

 

古老的弦音大弦子戏

农村大众山东家乡戏巡礼之十五2004-04-09

 

 

在弦索系统的戏曲中,大弦子戏是其中古老剧种之一,它同柳子戏、罗子戏一样,都是发源于民间俗曲、小令,并在长期演唱中不断丰富发展而成的。相传明末清初,大弦子戏就流行于鲁西南的郓城、菏泽、定陶和豫北一带,以后又不断扩大地域,西至郑州、滑县、辉县,北至东昌(今聊城),濮阳、大名,东至济宁曲阜,南到杞县、太康等地,都有大弦子戏的众多戏迷。

大弦子戏也叫大弦戏,它的伴奏乐器以三弦、锡笛和笙为主,唢呐、横笛、板胡、二胡、低胡与锣鼓钗钹、尖号齐奏,使舞台弦音缭绕、鼓号齐鸣,别具风采。它由俗曲小令发展而成,现存的曲牌有七十多种,像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黄莺儿桂枝香耍孩儿等曲牌是常演唱的,每种曲牌都有高、中、塌三种唱法,特别是山坡羊这种曲牌,有十三种唱法。大弦子戏也汇融了高腔、青阳、罗罗、勾儿腔的许多声腔,使弦子戏更加丰富,其中高腔的演唱,有时前台后台一起帮腔,别具特色。大弦子戏演员出场往往先吟对,吟诗后叫板,叫板时声腔高扬、宏亮,唱词读白字字清晰。

大弦子戏的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分工精细,它的表演粗犷、夸张。比如架子花脸,在武戏中常有赤膊上阵的表演,其对白、唱词也多用夸张的语言。如在《薛刚打朝》中,薛刚自称是生就的铜心铁胆,长就的豹头环眼;该剧的张天佐、张天佑等四位站殿将军自夸为好马饮尽三江水,钢刀襞碎太行山打打扮扮天公样,好像天公下九霄”……这些夸张形象的语言都刻画出人物的骠悍、刚毅的大汉性格。

大弦子戏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出,但多已失传,现经常演出的有五十多出,比如《杨七郎打擂》、《呼延庆打擂》、《薛刚打朝》、《牛皋下书》、《杨府挑将》、《扬州观灯》、《斩王秀兰》、《女驸马》、《火龙阵》、《反五关》、《称娘》、《刘金定下南唐》等。

大弦子戏在旧社会几近绝境,解放后有了恢复发展,它也培养了一批艺术新秀。大弦子戏源于山东盛行于山东菏泽地区,但目前在我省已无专业剧团,成为一大憾事,而河南省却有滑县大弦子戏剧团、濮阳大弦子戏剧团两团。为弘扬这一山东地方剧种,近有关单位到河南录制了大弦子戏的部分剧目。人们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我省组建大弦子戏剧团,使大弦子戏在我省重放异彩。 (吴汝连)

 

 

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亦称“大弦戏”。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滑县一带。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大弦戏

大弦子戏

 

简介

大弦子戏是流行于鲁西南和豫东北的一个古老剧种。它是由元杂曲的“弦索腔”发展演变而成的,因是初用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又因其成立的班社先后不同,艺人多少和演出水平高低而分为大小两班等,大班称大弦子戏,小班称小弦子戏,剧种通称“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的传统剧目有300余出,其中《赵盾兴围》、《芦林》、《茶船》等早已失传,现存抄本中有《孙武子擂炮兴兵》、《石玉点将》、《金麒麟》等稀有剧目。经常演出的有《火龙阵》、《凤仪亭》、《岳飞夺状元》、《牛头山》、《天门阵》、《闹酒店》、《雁门关》等。大弦子戏原有曲牌300余支,保留下来的仅70余曲,常用的有[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驻云飞]、[黄莺儿]、[桂枝香]等。这些曲牌虽与柳子戏的曲牌同名,但腔调唱法不同,此外还吸收容纳了高腔、青阳、罗罗、勾儿腔的部分声腔。伴奏乐器以三弦、锡笛、笙为主,部分曲牌用大笛或竹笛伴奏,后陆续增添板胡、低胡等乐器。

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定陶县曙光大弦子戏剧团演出了整理加工的《两架山》,获剧本奖、演员奖,73岁的苗玉春获老艺人奖。60年代初,剧团划归菏泽地方戏曲院领导,“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目前,菏泽地区仅有个别业余剧团在农闲时演出。

 

大弦子戏(装扮)

大弦子戏(装扮)

历史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滑县《重修明福寺碑》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据老艺人郝福云讲,清乾隆年间,从睢州到朱仙镇有18个班社。清中叶后,大弦子戏分为“礼”(李)、“敬”、“旺”(汪)三门。当时的活动范围,以滑县、东明、长垣为中心,东到定陶、菏泽、济宁,西到郑州、辉县,南到杞县、太康,北到聊城、大名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年,鲁西南一带的大弦子戏职业班社及科班甚多。较的有东明县科班、曹县曾家大兴班、菏泽辛集科班、刘楼科班,之后还有成武县党楼、五里周长科班、菏泽赵堂科班。20年代至30年代,有王庆班、九成班、永庆班等。当时演员有党复修(红脸)、高二肥(花脸)、郝福云(花脸)、曹以亮(旦)、苗玉春(丑)等,经常活动在鲁、豫接壤地带。滑县大兴班、小渠寺窝班、公议班中的演员、乐师中,山东籍者甚多。

 

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

 

艺术特色

大弦子戏也叫大弦戏,它的伴奏乐器以三弦、锡笛和笙为主,唢呐、横笛、板胡、二胡、低胡与锣鼓钗钹、尖号齐奏,使舞台弦音缭绕、鼓号齐鸣,别具风采。它由俗曲小令发展而成,现存的曲牌有七十多种,像“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黄莺儿”、“桂枝香”、“耍孩儿”等曲牌是常演唱的,每种曲牌都有高、中、塌三种唱法,特别是“山坡羊”这种曲牌,有十三种唱法。大弦子戏也汇融了高腔、青阳、罗罗、勾儿腔的许多声腔,使弦子戏更加丰富,其中高腔的演唱,有时前台后台一起帮腔,别具特色。大弦子戏演员出场往往先吟对,吟诗后叫板,叫板时声腔高扬、宏亮,唱词读白字字清晰。

大弦子戏是运用曲牌的连缀来完成其唱腔的,它除继承了“弦索”北曲的一些固有曲牌外,同时也吸收了流行在民间的小曲“山坡羊”,“锁南枝”、“傍状台”等。其全部唱曲分为粗、细两种,粗曲大多都字多调急,宜于表达高昂、激动的情绪;细曲则大都字少调缓,宜于表现叙术场面。唱词以长短句式为主,其次对偶句式、平句式。唱曲可分为高、中、低三种调门。唱腔多在尾音提高八度。道白多用韵,并且要用三弦伴奏。有时为了制造气氛和特殊效果,往往使用大号(尖子号)和四大扇(大铙、大钹)伴奏,演唱风格粗犷泼辣,音乐优美典雅,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弦子戏在表演艺术上,粗犷泼辣,动作幅度大,极其夸张。在台上踢脚、分手亮相。打飞脚是其基本动作,武扬多使用真刀真枪,并备有武打挂彩戏特制的枪刀道具,还有些特技表演,武打中动作形象逼真,惊险动人。大弦子戏的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分工精细,它的表演粗犷、夸张。比如架子花脸,在武戏中常有赤膊上阵的表演,其对白、唱词也多用夸张的语言。如在《薛刚打朝》中,薛刚自称是“生就的铜心铁胆,长就的豹头环眼”;该剧的张天佐、张天佑等四位站殿将军自夸为“好马饮尽三江水,钢刀襞碎太行山”,“打打扮扮天公样,好像天公下九霄”……这些夸张形象的语言都刻画出人物的骠悍、刚毅的大汉性格。

主要剧目

大弦子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说唐》、《隋唐演义》、《杨家将》等历史小说及民间传说,据统计有三百多个。剧目大多数失传,现仅存一百多个,主要代表剧目有《火龙阵》、《斩王秀兰》、《保定府》、《二虎斗》、《呼延庆打擂》、《武松打店》、《胡罗锅抢亲》、《奇中遇》、《访山东》等。建国后,先后整理了《两架山》(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荣获剧本一等奖并灌制了唱片)、《奇中遇》(灌制了唱片)、《金麒麟》、《牛头山》等传统剧目。

 大弦子演出剧目内容丰富,既有商周戏,又有三国戏、水浒戏等各种演义类剧目。武戏吸收了民间的“大洪拳”,如《武松打店》头上“砸瓦”。来源于民间杂技真刀真枪及赤膊“彩戏”等,很有地方文化特色,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性特征,另外对研究元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现象同时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巨大的参考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