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保,男,1944年,生于山东省郓城县。
李崇保12岁开始学艺,攻司鼓。得到启蒙老师李心刚的悉心教导。1957年6月考入郓城县工农剧社(山东省柳子剧团前身)跟随程兆林老师学习打鼓,并向王传明、冯保泉等老艺人学习唱腔、音乐曲牌、唢呐曲牌等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李崇保随团调省。多年来,他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刻苦学习、勤于锻炼,掌握了本剧种的音乐要领,他还善于学习、吸收梆子、京剧等其他剧种的优点,融入到柳子戏中来。他功力深厚,鼓点节奏明快,手法干净利落,打重鼓刚劲有力,击轻鼓清脆明晰,并与笛、笙、三弦等乐器配合默契,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工作以来,李崇保参与演奏了《白兔记》《打登州》《孙安动本》《红罗记》《玩会跳船》《琵琶遗恨》《盗骨会兄》《江姐》《龙江颂》等几十出传统剧目。并参与了《十五贯》《三凤求凰》《徐龙铡子》《张飞闯辕门》《花子拾金》等多出剧目的音乐唱腔设计。
1961年,在济南演出《张飞闯辕门》受到了毛的亲切慰问,同年秋,又为朱德司令员演出了《红罗记》。
由于掌握的大量的柳子戏曲牌,他成为柳子戏批记谱人,实现了柳子戏史上从无谱到有谱的转折。1978年,在全国次地方戏普查工作中,他曾先后到东北、菏泽、临沂等地收集柳子戏曲谱资料,并一再落实,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参与《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的编纂。多年来,他虚心好学,收集记录了柳子戏传统锣鼓经和曲牌近百种,1984年与人合编成《柳子戏音乐简编》。
他曾担任了山东省戏校2000级司鼓专业老师,培养了新一代的司鼓人才。
相关链接
一、简要描述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二、历史
柳子戏是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沈德符(1578年—1642年)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文中所说“中原”系为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周围地带。即后来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剧种的主要流行区域。柳子戏现存的俗曲,许多与明、清俗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由此可见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这种由俗曲组成的地方戏曲在清初即已在山东境内流行。《聊斋志异》作者、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就曾编过“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其中《闹馆》一剧至今仍为柳子戏传唱。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李绿园写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说《歧路灯》中就曾有“历城的一班弦子戏”,而且是“山东弦子戏”曾在河南开封演出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文中所记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然而那时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弋、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逐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咸丰初年(1851年)左右,演红脸的艺人张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咸丰十年前后,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内连唱十五次《锯大缸》。在这之后的演员有刘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到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1959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成立。同年10月24日,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1962年,剧目《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1979年10月,曹禺同名话剧《王昭君》被改编成柳子戏,并参加山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及演出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柳子剧团演出的《琵琶遗恨》获剧本改编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奖项,主要演员并获表演奖。
三、艺术特色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真枪。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剧目有 《白兔记》(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其曲牌有曲子与小令和客腔。
曲子与小令是由长短句为主要结构组成的曲牌。这类曲牌的词格与唱腔的结构都比较严谨,每支曲牌的句数和每句曲词的字数都是固定的。速度缓慢、旋律华丽的原板(慢三眼板)曲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曲牌的特点是字简腔繁,中间多虚词衬字,或将一部分词反复唱。曲子与小令包括“五大曲”、“复曲”、“单曲”、“小令”。“五大曲”是指柳子戏中常用曲牌〔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黄莺儿〕、〔耍孩儿〕。其中每支曲牌唱腔都有各种不同的节奏变化,并且男女腔齐全,各自均可自成一套。因此“五大曲”基本上代表了柳子戏音乐的主要风格。
客腔是指吸收其他剧种声腔的曲调,如[青阳]、[乱弹]、[罗罗]、[昆腔]、[皮簧]等。这些来源于不同剧种的声腔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为柳子戏增色不少,并在长期融合使用中逐渐"柳子化",成为柳子戏唱腔曲牌音调的组成部分,如[越调]、[平调]、[二八调]、[下调]。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在伴腔时,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笛子可即兴发挥,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歹”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四、角色行当
历史上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柳子戏演出剧目的增多、演出阵容的扩大,脚色行当的划分也日趋明确具体,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
生行包括红脸、净面大王、外脚、帮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脚色。红脸,又称大红脸,是柳子戏特有的脚色行当。本工生行中的开脸戏,兼工净行中的唱功戏,俗称“黑红搅子”。其唱腔高亢浑厚,动作威武刚健。表演以唱为主,重在造型。剧中所扮人物如《斩貂》中的关羽、《挂龙灯》中的赵匡胤等。历史上本行名角辈出,多为班社的台柱子,如早期艺人姚天机、王连壁、小王连壁等。1935年—1963年期间的演员是张春雷。净面大王,又称净面文生、胡子生。因其俊扮化妆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剧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其唱腔流畅自如,圆润悠扬;念白抑扬顿挫。表演从容稳健大方。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等。秀生,又称文生或小生,兼演穷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潇洒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张飞闯辕门》中的诸葛亮等。大武生,又称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轻武将。如《下江东》中的赵云等。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红衣、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贫苦的成年妇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清晰;身段动作稳重文静。如《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红衣,又称红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轻俏丽、大胆热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风流放荡的妇女。表演中身段灵活、举止轻快、眉目传情。其唱腔甜润,道白爽朗。如《玩会跳船》中的云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闺门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养的闺阁女子。其表演端庄秀丽、娇柔含情;道白柔声慢语、注重声韵;唱腔清爽。如《观灯》中的胡秀英、《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马旦,因提刀跨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圆润、身段潇洒大方,多扮演剧中女帅、女将、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为武打戏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轻盈,唱念响亮,表演中常用武术拳脚。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等;彩旦,又称丑旦,多扮演剧中凶狠丑陋或风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夸张、粗俗、泼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观灯》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并有官、民、贫、富之分。
净行中有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大花脸,也称黑脸,在剧中多扮演官员、将帅、好汉一类的角色。其唱腔高亢浑厚,表演气势磅礴、豪放、粗犷。如《错断颜查散》中的包拯、《曹宫》中的曹操等;二花脸,多扮演剧中性格豪爽、勇敢、机智或凶狠的人物角色。其嗓音洪亮,表演注重把子、折扇、云帚和腿功。如《安南国》中的邓飞虎等。
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诸类。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饰演性格风趣诙谐、富于生活气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国》中的常不中、《凤簪记》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轻盈机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风脚”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亦不多。打斗中常使用武术拳脚和多种刀枪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蒋平等。老丑系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剧中性格善良诙谐的人物角色。如《麦里藏金》中的李万良、《万盏灯》中的王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剧中放荡霸道、愚蠢无能的富家公子、纨绔子弟等人物角色,表演中念唱花俏、面目表情丰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罗锅抢亲》中的胡罗锅。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以适应表现的需要。其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而以三弦和笙伴奏,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柳子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高腔、青阳腔、乱弹、昆曲、罗罗腔、皮簧等剧种的唱腔、表演和剧目,以三弦为主奏乐器,同时辅以笙笛。有人用“九腔十八调”来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可谓恰如其分。
五、现状
柳子戏中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已只剩下号称“天下团”的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还在支撑着“东柳”的门面,对这一古老剧种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山东古老剧种连办三场展演
柳子戏传承后继有人
济南时报 文娱新闻/综合 2009.7.2 星期四
时报讯(记者 张彤)山东柳子戏素有戏曲音乐、行当、角色“活化石”之称。上周末,有着“天下团”美誉的山东柳子剧团迎来了建团五十周年的日子。作为我省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项目,山东柳子剧团在东柳戏院连续举办了三场演出,以此展示近年来该团组织传承遗产,培养后继人才的阶段性成果。
在首场进行的《老中青三代演员柳子戏曲牌演唱会》上,几位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的突出表现给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岁的李松云演唱的《红罗记》,77岁的黄遵宪演唱的《孙安动本》,以及66岁的宁宇演唱的《江姐》选段,展示了老艺术家的艺术风范。作为柳子剧团的代演员,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一招一式,显示出特有的积淀和素养。
柳子剧团团长岳维山告诉记者,柳子戏是与昆曲同时代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作为山东古老具代表性的剧种,柳子戏与昆曲等剧种颇有渊源,因为它们都以笛子作为主乐器,并且都是唱曲牌的剧种。
接下来的《柳子戏精品折子戏专场》演出,则显示了一批中青年演员的不凡实力。《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关羽斩貂蝉》等,武戏粗犷豪放、文戏细腻典雅、曲调宛转悠扬,让人感受到柳子戏的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压轴剧目《鱼篮记》,是由柳子戏的一批青年演员挑大梁的。
岳维山告诉记者,柳子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柳子戏遗产丰富,现存传统剧目二百余出,传统曲牌约六百余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发展。今年下半年,柳子剧团打算让青年演员跟黄遵宪老师学习包公戏,跟李艳珍老师学习《琵琶遗恨》等传统剧目,还准备排演一出创编的新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