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玉,女,1962年出生于菏泽鄄城。鲁锦织造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刘爱玉
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独有的民间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及制成品的统称。其自造工艺复杂,大大小小工序共72道,注工序就有经线、闯杼、掏缯等9道。一团团洁白的棉花,能够纺染成22种色线,织成1990多种富含民族文化内涵的绚丽图案。鲁锦具有图案精致古典、色彩绚丽、品种繁多、质地细密、舒适耐用的特点其独特的手工提花制造工艺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图案艺术与其他地区的手工织布有着明显地区别。
刘爱玉自13岁便跟随母亲张兰英学习织锦技艺,由于母亲是远近闻名的织锦能手,心灵手巧的刘爱玉很快就在母亲的下掌握了鲁西南织锦技艺的技术特点和织造难点。17岁时,她织出的鲁锦在附近村里已很有名气,很多人跟她学习织锦花样。22岁出嫁时,因陪嫁的织锦数量多、花色复杂、织造精细,在全村引起轰动。
2009年2月10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参观非遗传统技艺大展菏泽市鄄城鲁锦艺人刘爱玉制品( 王丕琢摄)
2009年2月10日 全国政协副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期间与菏泽市鄄城鲁锦艺人刘爱玉亲切交谈(王丕琢摄)
刘爱玉掌握的织锦技艺精湛,除了通常使用的四匹缯外,还会使用表现力远远胜过四匹缯的六匹缯。她的织锦技法也是多彩多样,除提花外,她还熟练地掌握了包花、砍花、打花以及通经断纬等织法。通过织锦团图案的平行、重复、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逐渐形成了提花、打花、挑花于一体,于浑厚中见艳丽、粗旷中显精细的独特风格,独具艺术魅力。
刘爱玉平时善于独立思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向同行学习和传授织造技法,很多当地流行的织锦图案,如“手表、风扇、面棋花”、“常年有余”、“八宝四撑”、“七错”等都是由她创作传授给大家的。2004年,她参加由共青团中央和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金博士”杯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获优秀奖,并获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能手称号。
2009年2月菏泽市鄄城鲁锦艺人刘爱玉在北京农业展览馆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上现场制作(牛玉新 摄)
刘爱玉织锦
刘爱玉织锦
刘爱玉纺线
刘爱玉织锦
刘爱玉织锦
相关链接
记忆还是技艺 鲁锦的锦绣前程在哪里?
【时间: 2009年03月02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尹晓宇 】【编辑: 蒙卫芝 】
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而“如何保护”的话题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牛年伊始,学术界便提出“生产性方式的保护”概念,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内,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其意义,然而,在市场化条件下,传统手工艺究竟如何应对挑战、保存自我、发展壮大呢?本报记者走访了山东传统手工艺鲁锦制作的企业和有关人士,展开了一次个案调查。
2月10日,传统技艺产品展销订货会的第二天,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展厅内——
一位顾客刚支付的货款被“摊主”王建军简单地塞进了上衣口袋,那鼓鼓的外形似乎说明他至少该为货款换个更大的“住处”,问题是他根本就没带任何可以再装现金的东西,因为他没想到,公司的手织鲁锦面料家纺会卖得这么好。
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鲁锦织造技艺。它能用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图案,单是从植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就要经过72道工序,由此,也成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与鲁锦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路维民却说,鲁锦织造技艺的保护远比这些工序复杂得多。
记忆=技艺?
奇溜嘎嗒去轧棉,一边出的是花种,一边出的是雪片……旋风子转,落子缠,经线姑娘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织出布来平展展,送到缸里染青蓝……
一首鲁西南民间世代传唱的《棉花段》将时间拉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前,那时,纺线织布是鲁西南寻常的生活场景,姑娘们从小就跟随母亲的口传心授学习织布,有的不到10岁就能上机,出嫁的时候,嫁妆里一定要有自己织的几卷面料,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管它叫“土锦”、“粗布”,直到1985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才将其定名为“鲁西南民间织锦”,鲁锦的叫法自此而出。
路维民所在的鄄城是鲁锦织造繁盛的地方之一,据说清代时,当地官吏就曾将其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在他的记忆里,80年代中后期,织布的歌谣就很少能听到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拥挤在小树林里沌线的人们。
1995年,当时在鄄城县文物管理所任职的路维民收到了山东省文物局关于创办中小型特色博物馆的文件。年画、剪纸、旋木、制陶……在面对鄄城丰富的民间技艺时,他们终选定了鲁锦作为博物馆的陈设主题。
找展品,搜素材,每天骑着自行车奔走十几公里成了文物管理所7位员工的必修课。当时,用鲁锦陪嫁已经不时兴,再加上费时,有时候跑十几个村子都找不到织锦的人。
鲁锦技艺的消失速度远远超出了路维民的想象。
“旧城镇的杨屯村还有不少织锦的。”文化站的消息让他们喜出望外,那是一个寒冷的正月,屋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夜,没有太多的思考,7位员工骑上自行车又出发了。
杨屯没有让他们失望,这里会织锦的人比别的村要多得多,而且不少家庭里还留着不少现成的面料,更重要的是,这里还保留着鲁锦中少见的一种织法——通经断纬,通过分段调换彩色纬线,锦的色彩会更丰富。
“500!”老乡对一件成本大概50元的床单的报价把路维民“弹”了回来,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300元,况且当时批准筹建博物馆的藏品征集经费也只有5万元。
跟老乡商量了半天,价钱还是谈不拢,沉思之后,他们又骑上了回城的路。
半晌,他们又回来了,不过每个人的自行车后面都多了几条毛巾被,原来,他们回到县城的商店,以每条50元的价格买了一些纯棉毛巾被,打算跟老乡以物换物。
“结果,老乡们还是更喜欢毛巾被。”路维民说,毛巾被当天就全换了出去,后来一些卖面料的老乡也不随意叫价了,而是要了跟毛巾被同样的价格。
2000多米鲁锦面料,毛巾、功夫带、包袱带等成品,纺车、打车、风车、落子、织布机,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这些东西填充起了鲁锦博物馆的陈列室,40多平方米的面积,包括悠久的织造历史、复杂的织造工艺在内的4个主题拼贴出了源远流长的鲁锦技艺。
只是那纺车不再有清凌凌的声响,织机上也不再有歌谣的吟唱……
博物馆建好了,了了一桩心愿,却又多出一件心事,难道这几百年来的手艺未来只能活在追忆里了?
市场有毒?
如果消失不是鲁锦织造的宿命,复兴之路该怎么走?
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要靠自己摸索,当年调研时的一则材料在路维民脑中浮现出来。
1986年的广交会,一位美国客户一次性向山东省订购了30万元的鲁锦产品,只是第二单货还未发出,单货的索赔已经追了回来,理由是面料褪色。
“国外应该有需求,为什么不做成品去卖?”路维民的逻辑很简单,只要市场有需求,织锦的人就会有钱赚,看到一个人赚到钱,学织锦的人也会多起来,这样,就有可能保住这项技艺。至于传统染色带来的褪色问题,如果改用活性染色就能解决。
当他把报告打到上级的时候,领导同意了,但资金还得靠博物馆自己解决。
找钱,又是一道不小的考验……
集资!
辗转反侧后,路维民决定搏一搏。
第二天,他把同事叫在一起,讲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信我,就先拿出一些钱放手一起干,如果赔了,我一定想办法把大家的钱都还上。”
1万6千元,路维民拿着同事凑起来的全部家当,先买了半吨纱线,跟工厂的师傅说了好多好话,才用活性染色把纱线染成15个颜色,又去找了一些熟识的老乡,按照织一米面料2.5元的加工价格织出一批鲁锦布料,并用它们做了些床单、围巾、茶垫儿之类的样品。
从青岛到曲阜,从孔庙到泰山,外贸公司、旅游产品售卖点,路维民带着样品跑了几十家,却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做这单生意。
“难道想错了?什么人喜欢这些东西?哪里能找到他们?”质疑、困惑,望着那些积压的货,他拿起笔,开始给阙里宾舍的钱广存写信。其实,落笔的时候,他也只是听说那是孔庙附近的一家三星级涉外酒店,至于负责人钱广存,则从未有过任何联系。
过了不到一周,隔壁图书馆的人喊他听电话。信奏效了,钱广存答应帮着做鲁锦的试销。
阙里宾舍商品部在杭州丝绸展柜里为鲁锦的陈设挤了点儿地儿,不到10天,路维民带过去的批货——八卷面料,十几个挎包,三四个床单,五六套茶垫儿全卖了出去。
那年是1997年,或许算是对破冰之举的小小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他们还拿自己的产品在博物馆作了一次展览,偶得的酒店商品部销售方式,也成为鲁锦日后很重要的一种营销模式。
订单渐渐多了,路维民和同事又开始了在乡间的穿梭,要找到更多会织锦的人进行产品加工。那些40岁左右,不能出去打工的妇女成了他们重点招募的对象,当时鄄城县一个普通工人的日工资差不多是10元钱,于是“既不耽误农活儿,每天还能有至少七八元的收入”,成了他们好的说辞。
2000年以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2003年,成立了鄄城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商品包装上原来“鲁锦博物馆”的字样变成了商标“精一坊”,仍旧采用“基地加农户”的形式,公司负责提供染好的纱线,织工在家手工完成,一米面料可以获取5元的加工费。公司还逐步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高校展开了校企联合保护传承鲁锦技艺方面的探索,学习织锦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也有人开始担心,对鲁锦的市场化开发会不会让传统技艺变味儿?
水土不服?
虽说公司的发展状况还算不错,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多的时候有织工3000名,开发出了300多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但随之成长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困扰。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怎样才能让鲁锦更适应现代人的要求?怎样在产品研发上有更大的进步?怎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营销方式与销售渠道?怎样才能在市场与技艺保护间寻找到佳的落点?
“其实,公司目前更像是一个加大号的家庭作坊。”从技艺保护上来讲,路维民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至少织锦工序还是跟几百年前的一样。
但从市场化要求来说,这样的处境却很尴尬。
公司有一次就曾经因为拉锁而遭遇了退货。
那是几年前一次床上用品四件套的交货,对方一看,枕套、被套上的封口处全是用的拉锁,甩出一句话:你们不知道拉锁对使用人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危险吗?
虽然按照对方的要求作了改进,不过,路维民还是有些迷糊,在后来的一次去济南的出差间隙里,他和几个同事跑到商场的家居专柜看了个遍,结果枕套、被套上果然都没有拉锁,为了防止意外划伤的发生,而是采用了信封式或纽扣式设计。
对于这些国际流行的趋势,他们之前几乎都没有考虑过,而现在,他们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仍然更多地是通过大型商场的专柜。
缺乏对市场的有效把握,在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渠道建设上,他们也面临了相同的窘境。
熟练织工的经验和并不持续的专家指导是产品开发的主导力量,作为公司里的技师,设计新纹样已经成为鲁锦技艺传承人刘爱玉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此外,每年来鄄城实践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成为公司出新的源泉,虽然有鲁锦的资深研究人——李百钧教授的研发指导,但长期稳定的研发团队的缺乏已成为公司成长的软肋。
除了酒店的商品部销售外,公司还在济南、上海、深圳等十几个城市建立了专卖店,并与一些直销商建立了联系,不过路维民说,为了规避风险,主要还是走订单的路子,零售比重较低,在客户发掘上还缺乏专业操作经验。由于一些原因,他们还不能进入到更高层级的分销渠道,比如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场。
不过,跟这些相比,近让他特别闹心的却是另一个日渐棘手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为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专门设计的靠枕,没过几天就出现了仿冒品,还紧咬着我们压价,我们刚设计出一新款面料,结果没几天,街上又出现了仿冒品。”随着路维民的公司在本地影响力的加大,出现了一批用机器织代替手工织,仿冒产品且竞相压价的商贩,恶性竞争初显端倪。
焦虑并未只被遏制在鄄城……
2007年5月,济宁嘉祥县鲁锦实业有限公司把他们告上了法庭,理由是,1999年12月嘉祥县鲁锦在国家商标局申请获得服装类商品的鲁锦文字商标,而鄄城鲁锦工艺品公司的产品包装和吊牌上标注了显著的鲁锦字样,侵犯了嘉祥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这让他对今年提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思路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在鄄城鲁锦的保护愿景里,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规划:2012年,建立鲁锦技艺文化生态保护示范村,打算为鲁锦模拟出一个存在的“类环境”。
市场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传统技艺有自己的存在语境,工业文明的土壤能否养活鲁锦织造这棵农耕文明下的苗儿?
路维民说,除了不断地尝试,他不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2月24日第七版,作者:尹晓宇)
卢家大屋展山东民间工艺 郎庄面塑鲁锦绚丽登场
发布:广东省文化厅 转贴自:澳门艺术网
时间:2011-03-04 文章录入:梁琴
文化局邀请山东民间工艺家于即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期间,在世遗建筑卢家大屋举行郎庄面塑及鲁锦工艺展演活动,两项工艺作品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展示浓郁的山东民族特色。周末更设有工作坊,欢迎市民和游客参加。
郎庄面塑及鲁锦均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工艺,作品饶有特色,流露山东民俗之美。郎庄面塑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在当地俗称“面老虎”,是鲁西北地区面塑艺术的代表。面塑作品均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厚的造型美,用色大胆多彩,引人钟爱。苏海敏女士为郎庄面塑的新一代工艺家,技法纯熟,多次代表山东赴外展演及交流,是次带来大批富有乡土色彩、造型趣致的面塑作品,并将在工作坊介绍面塑制作过程及教授不同造型作品的润色技巧。
另一项工艺鲁锦是山东独有的民间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因其纹彩绚丽,灿烂似锦而得名。鲁锦布艺的图案精致古雅,细密耐用,以天然棉花编线织造,工序极为复杂,能创作出逾千种亮丽图案,编纺质料舒适耐用,巧夺天工。刘爱玉女士为鲁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熟练掌握织锦技艺,技法多样,曾多次代表参加大型非遗技艺展演及博览会。是次来澳,她更特地远渡从山东带来木制“纺棉车” 到卢家大屋现场,让参观者可一睹手工编纺棉线的过程。刘爱玉将在工作坊讲解织布程序及布扣制作技巧,展示鲁锦工艺之精细编工。
山东省民间工艺展演活动于卢家大屋展开,郎庄面塑及鲁锦展期由即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欢迎有兴趣的市民前往欣赏,并参于多场周末举行的工作坊。郎庄面塑工作坊举行日期为三月五日、十二日及十九日下午三时至五时,鲁锦工作坊于三月六日、十三日及二十日下午三时至五时举行,费用每节澳门币二十元正。报名及查询可致电文化局八三九九六六九九。
灵芝怎么用千年鲁锦“锦”绣出息
时间:2011-06-02 本报记者胡志英本报见习记者姚楠
在鲁锦的发展和延续中,产业运营和文化传承出现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延续文化血脉的产业新,是业内人士不断思索的问题。愿学织锦的人越来越少 织工们表示,“在鲁锦的发展和延续中,产业运营和文化传承出现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延续文化血脉的产业新,是业内人士不断思索的问题。
愿学织锦的人越来越少
织工们表示,“一天灵芝怎么用千年鲁锦“锦”绣出息(图累死累活的才二三十块钱,织得快好的一个月才一千块钱,出去打工一般都能达到两千左右!”织布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吸引力低,成为鲁锦这门手艺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
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发展,在菏泽,鲁锦逐渐形成精一坊、汉祥两大龙头品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思。一种是推崇全手工织造,十几年来一直坚守原汁原味的文化阵地,产品原始工艺。另一种思则是在传统基础上加入其他时尚元素,将纯手工织造的鲁锦作为元素加入家纺产品,扩大鲁锦的应用范围。
灵芝怎么用《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服饰》中还记载了妇女们织布时哼唱的小调:“天到午时忙,三更去机房,足踏脚镊子,双手穿梭忙。两边织的十样景,当中织的金凤凰,四角织的灵芝草,花花狸狸卧海棠。俺把包袱织完备,他扛着包袱下西乡。”
鲁锦图案的名称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老朝廷”、“八个盘子八个碗,漫天的星星乱挤眼”、“手表风扇面棋花”、“风交雪”……成千上万的农村妇女用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绝妙的构想和独特技艺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图案,并为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赋予了各种令人叫绝的名字。
记者了解到,在当时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鲁锦都常普遍的布料。鲁锦有复杂的工艺程序和织造技艺。整个鲁锦制作需要经过搓线条、纺线、络线、染线、沌线、经线、闯杼、刷线、织布九道工序,细细分下来,共需大大小小七十二道工序,能用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图案。
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的刘爱玉是鲁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人,今年已经50岁。问起刘爱玉的收徒情况,她很无奈地表示,本地的年轻姑娘没有一个愿学鲁锦技艺的,都出去打工去了。采访中记者得到多的信息是,现在会织布、愿学织布的人越来越少。鄄城县孙海村的孙海霞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愿意学、愿意织的几乎没有。
鲁锦千年历史
虽然鲁锦织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业内人士都认为,鲁锦和普通文物不同,只靠博物馆留不住“活手艺”,鲁锦是靠人传承下来的,要想保持它的旺盛生命力,必须将这个家中的“金元宝”商品化、产业化。
鲁锦工艺企业大量涌现,遍地开花,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的却并不是很多,一般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产品的整体质量也参差不齐。
企业联手建行业标准
鲁锦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是菏泽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特产。然而,鲁锦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门手艺却面临难以传承的局面。单靠博物馆,并不能留住鲁锦这门“活手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从行业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着手,让鲁锦传承并发展壮大。
路维民说,近些年企业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织工的加工费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东明县小井乡小井村村民任秋荣介绍,每年春节过后开始纺花织布,仅织布之前的准备工作,就需三四个月。在一家鲁锦的生产厂内中,记者见到几位妇女正在“经线”,只见地上整齐地摆放着“络子”,缠绕着厚厚的棉线,棉线从悬挂着的横杆上的吊孔中穿出,地上相距十几米远处钉着两排木桩,妇女们将线扯在手里,一来一回地将线排在地上的桩子上,她们笑称:“常言道忙得跟经线似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个活。”据介绍,仅经线一个步骤,织工来回走的就有十几里。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鲁锦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大海副教授认为,可以将鲁锦生产的领域扩展到室内装潢、家具、家装等领域,创造现代感与民族感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同时,一些企业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山东汉祥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称,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组织建立鲁锦协会、鲁锦研究所,还准备兴建一座鲁锦博物馆,聘请民间传统织锦专家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师,请“土设计师”提供素材,让“洋设计师”进行梳理,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适应市场潮流。
维民则致力于鲁锦知识产权和鲁锦相关行业标准的申请。“鲁锦”商标及不正当竞争案入选2009年法院知识产权司法十大案件,为鲁锦行业发展扫清了障碍。维民称,前段时间由于打官司搁置下的行业标准申请,他现在想重新启动。
据了解,鲁锦形成于元末明初,民间称“土布”或“手织布”,鄄城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盛产棉花,本地妇女几乎人人擅长纺线织布。当时,织布能手受人尊敬,民谣中甚至有“插花描鱼不算巧,纺花织布做到老”的唱词,可见织锦在鲁西南地区的地位。
鲁锦在菏泽有悠久的历史,也因为手艺繁复、图案精美而在国内外广受欢迎。据鄄城县文改办主任丁秋松介绍,目前菏泽共有大大小小50多家鲁锦生产厂家,部分厂家已将产品出口至英、法、美等国家。鲁锦产自菏间,开始是农民自产自用的一种布料。鲁锦博物馆馆长、鄄城县鲁锦工艺品公司董事长维民回忆,1997年,批鲁锦拿到一宾馆商品部时,对方觉得布样太土,没想到前来旅游的外国人恰恰对丝绸包围中的“老土布”充满兴趣,仅一个星期就售罄。
记者在山东鄄城鲁锦博物馆内看到,“老朝廷”为黄、蓝相间的平纹格子布,根据《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服饰》记载,“老朝廷”是为了纪念周代邾国的一位明君朱文公而设计的,布样中的深蓝格子、浅蓝格子表示外城长、内城长,中间的黄格子象征美满的愿望。
织布在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习惯中占据了半边天的,因织布活动产生的民谣、顺口溜、谚语等也不计其数。如为了方便记忆,妇女们在织布的过程中编出《棉花段》,详细描述了七十二道工序的做法,生动形象、琅琅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