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化山,1952年出生于山东鄄城县。南路山东琴书演员。曲协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曲艺音乐学会会员、菏泽市曲艺家协会副。
13岁师从民间艺人吴正超学习琴书,1971年参加鄄城县曲艺队从事山东琴书的演唱与伴奏,期间参加菏泽地区山东琴书曲牌学习班。1974年至1976年,先后师从济南艺人樊明万学习软弓胡,师从北方曲校姚念贞学习坠琴演奏。1976年参加菏泽地区曲艺队,任业务队长。1978年在省艺术学院曲艺科从事山东琴书教学三年。1981年在菏泽地区曲艺队任业务队长 。1986年曲艺队解散后安排至菏泽交通高级技校任工会。2003年被菏泽音乐职业中专学校聘为艺术指导,2006年被菏泽学院音乐系聘为山东琴书指导教师。期间跟长春民族乐团赵登山学习擂琴演奏技艺。
自学艺以来,由于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深得师傅喜爱。特别是加入专业团体后,经常参加工矿、学校、部队等巡回演出。曾给谷牧、余秋里、陈永贵等汇报演出,受到好评。经常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曲艺会演、调演,多次获奖。1974年、1976年,节目《瓜棚记》、《梁山脚下》分别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曲艺调演;1981年代表山东参加全国优秀曲目观摩演出(天津),获演出一等奖;1985年、1986年参加山东省曲艺会演获一等奖;1985年参加全国曲艺音乐辑成山东琴书的录音工作;2007年10月,参加中华总工会、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华电十里泉杯》全国职工曲艺展演活动获金奖;2008年3月,根据张军老师整理的《断桥》,与刘海彬共同进行改编,参加第三届全国曲艺大赛牡丹奖评比获文学入围奖;2008年9月,与刘瑞莲共同演出的《慈母泪》荣获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2009年《新风曲》获第二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
从事曲艺工作几十年来,对琴书艺术情有独钟,一直坚持业余演出、培养学员,使 “山东琴书”这一古老曲艺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
相关链接
《浅析山东筝与山东琴书的关系》魏永杰 菏泽学院音乐系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6月第三期
南路山东琴书
概述
南路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始名小曲子,1933年,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电台播音,始定名“山东琴艺”。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历史溯源
“小曲子”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郓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新修《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南路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已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从雍正十三年算起,南路山东琴书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辞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
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小曲子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如《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赶船》、《偷诗》等,其唱词文雅,文学性较强。
艺术发展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庄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鲁西一带的农术十分盛行。这时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时的书词尚文采、注意音乐性的特点。其演出虽以娱爱为目的,但重在比赛唱腔的优美、曲牌多寡,以及乐器演奏技巧的高低,还有浓重的文人雅士弹唱抒怀的情趣,色少江湖气。
随着“小曲子”在民间流传日盛,出现了乾隆末年曹县的梁启祥,之后曹县的袁沛然、郓城的刘道友;光绪年间曹县的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郓城的刘继荣、陈怀教等演唱名家,渐由业余玩局变为撂地说书的职业性演唱。由于演唱性质的变化,带来了南路山东琴书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乐唱腔上的重大变化。艺人们创编移植了一大批适应群众中味新节目,丰富了演唱内容。音乐结构由原来的曲牌联唱,变为以唱“凤阳歌”、“垛子板”两种曲调为主,。并国以板式变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词言变得通俗易懂,演唱风格也由以前的纤柔细腻变得活泼质朴。
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琴书由鲁西南农村进入了运河漕运重镇——济宁,并陆续传入邻近的徐州、商丘、开封等地。一时间,济宁的土山、运河岸成为琴书名家荟萃之地,并扩大影响,遍及山东各地。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南路为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
艺术特色
南路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南路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南路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汉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南路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性节目很多,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短段儿多为早期小曲子节目中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建国后,随着人民对艺术欣赏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艺作者参与创作、演唱,南路山东琴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五六十年代,南路琴书艺人李若亮、李湘云父女两次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党政军出的《水漫金山》、《盗灵芝》获得成功,他们曾先后三次参加全国调演,引起了曲艺界、音乐界的注意。特别是1981年9月,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演出的《大林还家》,在增强抒情性的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荣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
传承意义
南路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它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急需加以保护和扶持。
山东琴书渊源与现状
音乐系 冯晓群
菏泽学院校报电子版菏泽学院 - 第10期
(2010-05-17) - 第07版:菏泽文化
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市(古曹州),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因其前身原系民间小曲子联唱体,故始名“小曲子”。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打琴(后称扬琴或洋琴),群众亦称其为“唱扬琴的”、“打扬琴的”。而后有些民间艺人设唱演唱,自称“山东扬琴”、“改良扬琴”或“文明扬琴”。自1938年演员邓九如等在天津电台播音,才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基本可分为早期小曲子时期,清末至建国前的鼎盛时期和建国后的新生期和二十一世纪的重生期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期”四个阶段。
一、小曲子时期:
明末清初,鲁西南单、曹两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文士名流,喜好唱曲,联缀曲牌,编写唱词,抓筝抚琴弹唱自娱。曹县刘楼的富户还专门盖了竹楼,中砌水池,修琴台于水上,专供抚琴抓筝演练小曲,俗称“小曲子”。据《曹县方志》记载,清乾隆末年(公元1786年左右)曹县梁堤头出现了小曲子名家梁启祥。另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相传明初郓籍李子慎等人善抓筝弹琴,独创许多曲谱,流传于民间,后经艺人多年创演而成。郓城至今尚流传着这样一首琴曲史歌:“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画书,闻名东平湖。二辈师爷陈兴顺,乾隆年间熟书琴,水堡传艺十几载,回家又教陈大俊。三辈师爷陈大俊,熟书法知琴论,传艺到汉口,后传外甥刘道友。刘道友四辈师,乾隆六十年到山西,走三关到汴梁,去过淮河和凤阳。五辈师爷陈延展,凤阳歌唱出快中慢,道光二十单八年,传给陈来元。六辈师爷陈来元,光绪十八年把艺传,乃文法经不全套,七辈传给陈怀教,陈怀教琴曲艺术全,称为铁嘴硬头钎。第八代陈乃瑞,又会写又会演,继承了琴书又发展,搬上舞台当大戏演……”后来,曹县、郓城、菏泽、鄄城、巨野等地,“小曲子”一直兴盛不衰。
“小曲子”在鲁西南一带出现之后,逐渐在当地流传,常于冬季农闲时,在“地窖子”(为方便取暖半挖在地下,顶部在地表的建筑物)中教唱,春节期间携琴访友,并逐渐演变为“灯节赛会”,后演变成为民间自娱性演出的“庄家耍”。它主要以自娱性演唱为主,演唱形式并不固定,一人也可,多人也可,多时可达十余人,乐器以古琴、古筝、扬琴为主,坠琴、琵琶、月琴、简板、碟子、四胡、笛子等均可参与伴奏。演出场中间放一张桌,上摆茶水,演唱者半圆围坐,先奏几支器乐曲牌,然后演唱曲目。器乐演奏讲究个人技艺,如演奏”大八板],只要曲头曲尾碰齐,中间部分各乐器可以支声复调的形式自由发挥,艺人称之为“山顶上聚齐”。演唱则注重声韵美,危襟端坐不事表演。曲词重文采,说白极少,以连缀使用曲牌的多寡比高低,据艺人讲,演唱牌可达300余支,仅用于《白蛇传》的曲牌就有217支。此时期的演出曲目不多,代表曲目有《白蛇传》(二十四回)、《秋江》(八回),以及为数不多的短篇曲目。
二、清末至建国前的鼎盛时期:
光绪末年,灾荒连年,为生活所迫,南路山东琴书经历了下海到鼎盛的发展历程。曹县苗金福带领爱徒聂兆林等开始下海作艺,从此结束了自娱性演出,同时期下海的还有郓城刘老继(名继荣,尊称之为老继),金乡李凤兴等,遂有了“唱扬琴”、“打扬琴”等名称。为了适应说书需要,此时期的琴书简化了曲牌体结构,演变为以 “凤阳歌”、“汉口垛”、“上河调”、“垛子板”、“银纽丝”、“梅花落”等所谓“老六门主曲”为主的主插式联曲结构。发展了表演,丰富了曲目,尤其是中篇书目,创作移植了一批故事性强,生活趣味浓郁的中篇书目,如《下苏州》、《打蛮船》、《空棺计》、《草帽计》等。演出形式也出现了变化,精简了人员,逐渐定型成沿用至今的以扬琴、坠琴、古筝、软弓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由敲琴挎板和操坠琴者主唱的表演形式。也是在这个时期,在南路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邓九如在济南创出了“北路山东琴书”,而流布鲁西南原产琴书则相对被称为“南路山东琴书”。自此,“南、东、北”三大琴书流派形成。
三、建国后的新生期:
建国后,菏泽市作为南路山东琴书代表地区,多次参加了全国及省级汇演,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各县市成立了曲艺队,南路琴书则均成为各队骨干曲种,职业和半职业琴书艺人即达800余名。尤以菏泽地区曲艺队的琴书组成绩为突出。其主要演员王振钢、胡化山、李巧莲、毕美等,功力深厚,技艺全面,屡次在全国及曲艺汇演中获奖。市曲艺工作者对南路山东琴书曲牌体曲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对濒于灭绝的联曲体曲目《水漫金山》、《盗灵芝》、《秋江》等重新整理改编,上演后引起反响,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学唱,进一步扩大了南路山东琴书在全国的影响。1957年6月,山东省届曲艺汇演中,菏泽曲艺代表队整理演出了曲牌连缀体《水漫金山》,受到关注和欢迎。1980年菏泽曲艺队演唱的南路琴书《大林还家》,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观摩演出,在增强抒情性与时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
四、二十一世纪的重生期:
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时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山东琴书等其它民间艺术受到影视、现代媒体、人类经济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逐步被边缘化,每况愈下,前景堪忧,甚至达到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菏泽学院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瑰宝”等重要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于2004年春,将山东琴书纳入到音乐系特色课程建设项目,选拔院系优秀学生去学习山东琴书,比2007年山东琴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了三年的时间。使这门一直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曲种走进了大学课堂。特聘李巧莲教授(原菏泽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市曲协副)和孙明祥(菏泽艺校专职琴书教员、民间曲艺专家)老师来校执教。在院系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扶持下,在专家学者与音乐系理论研究室的共同努力下,使山东琴书焕发了新的生机,有了新的发展。他们不拘泥固有的琴书流派风格,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使用新的演唱风格,以小型民族乐队形式伴奏,采取了编曲、配器等手段,改编并创作了一批新的琴书唱段。2006年由龚云平、徐炳群和冯晓群执笔创作的新编琴书小段《送金匾》,在首届“趵突泉杯”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创作、演唱优秀节目奖;由琴书班学生苏海建、仝梦瑶、刘兵、李美英演唱的《亲上亲》获三等奖。2008年,在山东省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由武晓东、王萌、桑世华等演唱的山东琴书《新村新事》获一等奖,并于2009年3月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三等奖。2010年4月,由桑世华、张亚军、李龙、李莎等演唱的《喜事多多》获菏泽市第三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佳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