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鲁西南鼓吹乐传承人——李广福

李广福,男,1941年出生,菏泽市牡丹区人。1952年被鄄城县豫剧团录为乐队唢呐演奏员,1981年调到菏泽市牡丹区文化馆工作。

菏泽是鲁西南鼓吹乐主要流传地之一。在很多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半职业的“鼓乐班”。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遇到祭祖拜寿、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李广福出生在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被称为“喇叭李庄”的唢呐世家。自幼随父学习演奏唢呐,后又拜唢呐大师袁子文、张莲生为师,广泛吸收前辈演奏精华,提高自己的技艺。同时,吸收西方管乐精华,独创了多种演奏技法,发展了“软吐”、“哈哈吐”、“拂音”等技法,发音俏丽,音色明亮,丰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他演奏《抬花轿》,用音乐语言把大姑娘出嫁时那种既高兴又害羞,既想婆家又怕婆家的复杂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用唢呐咔唱的豫剧《朝阳沟》中“亲家母你坐下”一段戏,一支唢呐咔出四人腔调,被称为一绝。 

李广福的高超演奏技艺得到普遍认可,1987年在全国民族乐器比赛中,他演奏的唢呐曲《抬花轿》获二等奖;1992年在全国唢呐比赛中获一等奖。工作之余,李广福挖掘整理了一批濒临失传的北方吹奏乐曲和技法,并运用于鲁西南地方戏曲的伴奏和唢呐独奏中,使传统乐曲得到继承和发展。李广福自费创办了菏泽音乐中专学校,培养了近万名唢呐演奏人才。2000年,出版发行《李广福唢呐演奏专辑》光盘,并发表有《鲁西南鼓吹乐与民间风俗》、《唢呐在戏曲音乐中的运用》的论文。个人传略入编《世界艺术大辞典》、《名人大词典》等典籍。

 

相关链接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http://gz2010.qlteacher.com/

济宁市任城二中  魏钰东   2010726 09:39

鲁西南鼓吹乐是指流行于鲁西南的菏泽、济宁一带的鼓吹乐。

主奏乐器为唢呐。而笛子多为梆笛,曲笛较少见,除了参与鼓吹演奏以外,还经常以笙笛合奏形式进行演奏,所谓合奏,实际上是以笛为主,以笙为伴奏,梆笛以筒音作dao的有G调、A调、E调和D调笛。笙是鼓吹乐演奏的基本伴奏乐器之一,一种是方笙,音质清脆明亮,传统演奏法同时发音的和音可以多达六个,另一种是圆笙。打击乐器中,鼓、小镲或梆子必不可少,“吹咔”时锣鼓较齐全。乐队组合形式灵活多样,应变能力强,弃重从简,以小型为常见,吹奏为主,打击为辅,注重发挥主奏乐器的演奏技巧。常见的乐队组合有:单大笛乐队,即一支唢呐为主,技巧性高,表演性强,用途广,能体现鲁西南鼓吹乐的特色;对大笛乐队,即以两只唢呐为主,主要用于配合礼仪场合;吹咔乐队,主要用于仿吹戏曲、曲艺等。乐器使用根据需要增减变化,人手较多、较完整的乐队,艺人们有“紧七慢八,六个人乱抓”之说,更大规模的乐队较少。演奏特点:演奏与即兴创作融为一体,自由节奏,随心所欲,千变万化,热情豪爽,刚柔相济,用“挂穗”展开乐曲。近年来,逐步淘汰笨重的打击乐器,削弱打击乐器的分量,注重发挥吹奏乐器特别是唢呐的作用,是鲁西南鼓吹乐较为普遍的现象。

民俗活动中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离不开鼓吹乐。唢呐作为鲁西南鼓吹乐中的主奏乐器,它的生存与发展紧密地同民俗结合在一起,它的基本受众涵盖了社会各阶层,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及城镇市民。

鲁西南是的唢呐之乡,的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就是嘉祥县人,他是一位创作型的演奏家。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一枝花》、《凤阳歌绞八板》、《婚礼曲》、《寒江春早》等,都已灌制成唱片,成为唢呐演奏的经典曲目。唢呐演奏的代表艺人有:任同祥、袁子文、魏永堂、和贯贤、张玉柏、曹瑞启、柏文斌、李广福、徐广爱、郜保福、冯明宪、耿德存、崔体领、尹双来等。

济宁市所辖的每一个县市区都有数也数不清的唢呐班,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少不了鼓吹乐,离开它似乎就没有了喜庆、没有了乡俗的味道,没有了众人参与的气氛。每一个村庄里的红白理事会都与唢呐班有密切地联系。“大总理”是大把头,是民间村规乡俗的舵手,许多礼仪、讲究都要“大总理”亲自来指导。有时一个村庄会有很多红白喜事赶在一起,几个唢呐班就会出现在同一现场,但不会耽误事儿。

如今,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京剧团、豫剧团、吕剧团、文工团等文艺团体大多都已解散;县、乡一级的柳子戏、梆子戏等剧团早就没有了踪迹,鼓吹乐在济宁专业文艺团体中几近销声匿迹。很多乐手和演员只好相继结伴成唢呐吹打班,去唱堂会或是到红白喜事里客串。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能够继续从事自己所钟爱的演出事业,获得一笔丰厚的报酬,得到社会与群众的认可,同时还能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间“鼓吹”音乐艺术。他们来自民间,又回归到无限广阔的老百姓中间去,找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归宿,也只有民间的沃土才是传统音乐艺术真正的用武之地,这也是俗乐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许多演奏员因此而发家致富,春风得意,有时一人一天要客串好几家,或到好几个地方赶场。虽然累了一点,但比原先拿薪水还自由自在,遇上大方、阔绰的大款还能拿到不菲的“红包”。这是他们原来在专业的艺术团体所没有预料到的,也不是单纯依靠“走穴”所能带来的那种吸引他们,而是他们自身也非常钟情于这种“跑码头”似的工作方式以及这种快速空间转移与自由的无约束性表演与即兴创作。这种随心所欲形式的演出,脱离了专业团体演出体制的束缚,灵活机动,快速迅捷,任意搭班组合的特点,一领众和的亲密默契,不仅能够大限度地施展他们的表演才华,而且能够在广阔自由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花前月下、大庭广众之前,准确把握音乐与人的感情脉络,把音乐与自我融入到群众中间,做到音乐的忘我、无我、天人合一。使自己的表现欲望得到大程度的满足,回归到以大自然为舞台的原生状态下神圣的娱乐。这种半职业化的工作特点,经济利益显然是他们维持现状的命脉与支柱,但这不是重要的。笔者以为,音乐中的忘我与无我的境界才是他们乐此不彼的核心原因之所在。以这种方式传播传统音乐艺术,的确是鼓吹艺术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广大的城乡市场需要鼓吹艺术的存在,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鼓吹艺术的存在。

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与音乐传播所处的环境变化与时代的流变、鼓吹音乐自身传播的特点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都是休戚相关的。现在,很多吹打班都已使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以及高端的多媒体技术,而且加入了西方电声乐队与架子鼓,在形式上不仅好看、热闹,还增加了可视性、表演性、娱乐性与多样性等时尚因素,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换来了鼓吹乐旺盛的生命力,直接扩大了传统音乐传播的力度。

 

【鼓吹乐】鲁西南鼓吹乐

民乐知识汇总

民间鼓吹乐。俗称“鼓乐”。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省,其中尤以流传于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地区的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中重要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

据当地鼓吹艺人的回忆,有的已有十几代的家传技艺,仅从这一点来推算,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将它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一江风》、《朝天子》、《到春来》、《叠断桥》、《采茶儿》之类。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在当地流传。

鲁西南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职业或半职业的“鼓乐房”,它们多以家族或近亲搭班,平时以理发为业,遇到民问婚、丧、喜、庆等场合他们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数日不绝,是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鲁西南鼓吹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打击乐器两类。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把攥子(只用于咔戏)、大号(俗称“老嗡”,目前很少使用)。打击乐器有小钹、梆子、钹子、云锣、小锣、乐鼓(也称“小墩鼓”)。如奏“咔戏”,则加用皮鼓、简板、中钹、大锣、小锣等。

鲁西南鼓吹乐乐队组合常见的有五种:一、用一唢呐(一般用中音唢呐)主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单大笛”。所用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一至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汪锣、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八人,是鲁西南鼓吹乐中重要基本的演奏形式。二、用两支唢呐(用两支低音唢呐)演奏的形式民间称呼为“对大笛”。所用管乐器有低音唢呐(二人),打击乐器有小钹、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乐队人数一般为六人。三、用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以锡制杆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锡笛、笙、笛合奏的形式,此编制为演奏大弦子戏曲牌的专用乐队。所用管乐器有锡笛、笛子、笙(二人);打击乐器只用小钗或梆子。乐队人数一般为五人。四、笙、笛合奏形式,此编制是用来演奏柳子戏曲牌或民间小曲的乐队。所用管乐器有笛、笙(二人);打击乐器仅用小釵。乐队人数一般为四人。五、卡戏乐队,所用管乐器有唢呐(兼奏把攥子)、笙(—至二人)、笛子;打击乐器有皮鼓、简板、小钗、小锣、大锣。乐队人数一般八至九人。

鲁西南鼓吹乐常用的调名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承袭原地方戏曲的演奏指法变换称呼为平调、越调、二八调、“下调、起调;另一个是民间鼓吹乐所用工尺谱演奏指法变换称呼六字调、尺字调、上字调、凡字调、五字调。

鲁西南鼓吹乐曲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一,为一曲多变的灵活运用。普西南鼓吹乐一曲多奏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有严格变奏、板腔式变奏、移调指法变卖二种。变化丰富、集中的是《开门》和《抬花轿》这两首乐曲。以民间器乐曲牌《开门》为例,可变化派生为《上字开门》、《尺字开门》、《凡字开门》、《六字开门》、《五字开门》、《大合套》、《风绞雪》、《婚礼曲》等十几首乐曲。以《抬花轿》曲牌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变体有《抬花轿》、《拜花堂》、《大笛二板》、《大笛锣》、《百鸟朝凤》、《快慢笛绞》等十几首乐曲。其二,鲁西南鼓吹乐富于特点的展开部分“穗子”。“穗子”在全曲是一个具有对比展开性的独立部分,它的持点是演奏上具有极大的即兴性,音型细碎,展开自由,旋律在环绕中心音不断变换游移时,伴随着丰富的节奏音型和多种演奏技巧,是显示民间演奏家卓越才华和高超演技的段落。

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气控音、气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萧音、苦音等。

除由《开门》、《抬花轿》派生的乐曲外,还有唢呐曲《庆贺令》、《十样景》、《采茶歌》、《集贤宾》、《风阳歌绞八板》、《一枝花》、《一江风》、《越调步步娇》、《混江龙》等;锡笛笛《山坡羊》、《驻马亭》、《锁兰枝》、《驻云飞》、《罗罗》等;笛曲《双合凤》、《小笛曲》、《花香蜂婶舞》、《越调黄莺》、《风落松》、《喜新婚》、《步步高》等。

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家有袁子文、魏永堂、和贯贤、张玉柏、牛云海、任同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