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菏泽弦索乐传承人——张心善

张心善,男,1931年出生,菏泽郓城县红船镇霍庄人。1963年参加县曲艺队,1978年回乡务农至今,为菏泽弦索乐第五代传承人。

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影响深远。在《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收录的四首弦乐曲,其中有三首是菏泽索弦乐曲。菏泽索弦乐通常由筝、琵琶、扬琴、如意勾四种丝弦乐器演奏,也可以只用筝、扬琴二者合奏,或是筝与扬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软弓胡、坠胡、二胡等合奏。乐器组合灵活多样,演奏乐器可增可减。

在霍庄,索弦乐演奏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通常利用赶庙会,逢年过节或是冬闲时期,在寺庙、家庭院落等地演奏。他们大都会两三种乐器,一旦缺少人手时能操起其他乐器演奏。

张心善自9岁开始随父张洪敏学习扬琴、坠琴,学唱山东琴书。因天资聪慧,学习认真执着,很快就掌握了扬琴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并熟练掌握了许多古老的弦索乐套曲和琴书曲牌。他的演奏基本功扎实,双手灵活,善于把握音乐的内涵及传统乐曲的演奏风格。

他的扬琴演奏有特点,单音演奏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双音演奏轻巧明快,音韵浓郁,悠扬动听,名噪方圆百里。

1957年后,曾多次参加省、市、县文艺汇演并获奖。近年来,张心善不顾年事已高,积极整理大量手抄本的工尺谱,收集濒临失传的乐器,带徒授艺,为传承菏泽索弦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弦索乐

民间丝弦乐乐种。又称“弦乐”、“弦诗”、“细乐”。流行于北方、南方和中原一带。早见于宋元戏曲、曲艺的伴奏,后指几件弹拨乐和拉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常用的乐器有筝、琵琶、扬琴、三弦、胡琴等。由于风格典雅,而有“雅乐”之称又由于历史悠久而被称为“古乐”。如北京的“弦索十三套”、山东的“碰八板”、河南的“板头曲”、广东的“潮州细乐”等。依据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和各自的韵味风格。但在乐曲音调、乐队组合、演奏形式、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乐曲为套曲形式,多由68板的“八板体”短小乐曲构成,节奏严密有致。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立演奏的特色,各乐器配合默契,层次分明。

“弦索十三套”有《十六板》、《合欢令》、《琴音板》、《清音串》等;“碰八板”有《大板》(筝奏《汉宫秋月》、扬琴奏《满洲乐》、胡琴奏《丹浙》、琵琶奏《双凤齐鸣》)、《大板第二》(筝奏《美女思乡》等、扬琴奏《满洲词》、胡琴奏《满洲词》、琵琶奏《文姬思汉》)、《大板第三》(筝奏《莺啭黄鹂》等;扬琴奏《天下同》、胡琴奏《天下同》、琵琶奏《夜撞金钟》)、《大板第四》(筝奏《琴韵》等、扬琴奏《流水》、胡琴奏《红娘巧辩》、琵琶奏《鸾凤争巢》);“板头曲”有《打雁》、《小飞舞》、《和番》、《思乡》等;“潮州细乐”有《大八板》、《昭君怨》、《平沙落雁》、《柳青娘》等。

 弦索乐(菏泽弦索乐)2010518,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弦索乐(菏泽弦索乐)”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菏泽弦索乐

百度百科

菏泽弦索乐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鲁西南的地方音乐,流行于菏泽和菏泽周边地区。

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它主要分布在菏泽市的郓城、鄄城等县的乡村,通常由筝、琵琶、扬琴、如意勾四种丝弦乐器演奏,也可以只用筝、扬琴二者合奏,或是筝与扬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软弓胡、坠胡、二胡等合奏。乐器组合灵活、搭配自由,可以说是东方的民间交响乐。

在菏泽弦索乐是民间艺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庙会、逢年过节或是冬闲时期,在寺庙、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大都会演奏二三种乐器,在缺少人手时能操起其它乐器演奏。

菏泽弦索乐有古曲十大套,每一套均是“野八板”的套曲形式。艺人们称其为“碰八板”。又因其每个曲子的八个乐句各有八板,全曲另加四板的结构形式而被称为野六十八板,碰八板,所使用的乐器构成不同的声部。

这些声部的旋律都是由母曲叶八板,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菏泽弦索乐旋律优雅柔美,和声浑厚动听。既有古色古香的风格,又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菏泽“非遗”项目争艳遗博会  两项目分获金银奖

20101112

 人民网菏泽1112日电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不久前在山东剧院闭幕。在为期四天的展会中,菏泽市精选的菏泽弦索乐、山东梆子、枣梆、山东琴书、鲁锦、曹州面人、木雕等46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博览会上亮相,赢得各界盛赞,荣获优秀组织奖,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何晓铮荣获金奖,鲁锦现场制作技艺荣获银奖。

 

菏泽展区全场靓

菏泽特装展厅以其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四天中一直备受瞩目。展厅设计新颖大气,突出了牡丹城特点。展厅中央摆放着盛开的牡丹花,花香扑鼻。菏泽“非遗”项目分布图醒目清晰,其项目分布范围之大、之多,令许多参观者惊叹,长时间在此驻足停留、欣赏品味。

作为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菏泽市在博览会期间共设立1个特装展位、11个标准展位,参展项目数量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成为博览会的一大看点。16个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制作更是精彩绝伦,向全国人民生动展示了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厚底蕴、丰富多彩以及阶段性保护成果。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制品,以及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古老的演奏乐器、服装等皆以珍贵的实物、图片、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展出,突出了菏泽“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菏泽各县区的标准厅更是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让参观者实实在在饱尝了一顿视觉大宴。牡丹区的面塑,东明的蓝花印布,鄄城的鲁锦、砖塑,曹县的木雕,巨野的农民画,成武酱菜等展厅前游客络绎不绝。牡丹城、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工艺之乡在此尽情展示,博得各界参观者的盛赞。

 

民间绝活现场表演

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来自各省市近300名传承人的现场技艺展示让人目不暇接,而菏泽市传承人的现场表演与制作展示更是成为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沿电梯进入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二楼往右拐,一抬头便有几个醒目的大字——“非遗大市菏泽欢迎您”。标题下面硕大的背景墙全部用鲁锦装饰,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在鲁锦的衬托下,几位美丽的“牡丹仙子”现场为观众演奏濒临失传的菏泽弦索乐,乐声优雅,给喧闹的大厅带来一丝清新,在此停留的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一曲奏完,参观者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强烈要求“再来一段”。

听完弦索乐似乎还不够过瘾,观众们又涌向菏泽展厅内身着戏曲服装的戏曲演员,一睹菏泽地方戏的风采。菏泽市被誉为“戏曲之乡”,剧种丰富,剧团众多、名家众多,被国内权威专家誉为戏剧声腔剧种博物馆和展览会。属于梆子声腔的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索声腔系统的柳子戏、大弦子戏,以及在民间花鼓基础上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还有山东琴书、莺歌柳书、山东花鼓等曲艺形式都在我市流行。

博览会上,展会工作人员带来的戏曲服装与行当展示为菏泽展区增色不少,看过了静态展示的许多观众都前来与演员合影留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山东省省长黄胜等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在菏泽展区内,仔细观看,并与四位戏曲演员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合影留念。

韩国、日本等国游客还留下名片,欲邀请菏泽枣梆剧团去当地进行交流演出。鲁锦、面塑等手工技艺现场展示、制作与销售更是热闹非凡,不少人围着曹州面塑传承人穆绪建,观看他现场制作面人,其娴熟的手法、精湛的技艺令顾客叹为观止,争相购买。

 

菏泽“非遗”收获颇丰

参加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菏泽“非遗”项目亮相全国、扬名天下的难得机会,因此,菏泽市委、市领导高度重视。开幕式前一天,副市长黄秀玲亲自带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晓军、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到展厅现场指导工作。参展人员更是紧锣密鼓地布置展厅,力争为博览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过四天的展览,菏泽及其“非遗”项目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观看菏泽的地方戏曲、曲艺演出时,一位观众动情地说,“我在楼下了解了‘南音’,你们这儿可称之为‘北曲’,风格独特。”随后,其遂赋诗一首:“非遗瑰宝聚泉城,南音北曲韵传情。一承千年中华脉,尽显古今民族风!”

累累硕果非遗树,一枝独秀看菏泽。据了解,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在菏泽市启动以来,菏泽“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一批珍贵、濒危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截止到目前,菏泽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30项,省级非遗名录60项,菏泽市级非遗名录9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名,省级传承人33名,市级传承人113名。

菏泽的非遗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全省更是拥有“四个”,即国家级非遗名录全省,省级非遗名录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

(陈瑾  陈力)  来源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