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曹州面人传承人——陈素景

陈素景,女,1964年出生,菏泽人。曹州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是民间面塑艺术大师李芳清的儿媳。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清代,曹州面人逐渐脱离了民间“花供”的功用,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品,并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面塑艺人。

20世纪初,曹州李派面塑开始驰名曹州及黄河流域,代表人物有李朝训等。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李俊兴、李俊福兄弟,其中李俊兴擅长捏才子佳人,李俊福擅长捏制武将侠客,兄弟俩并称“文武二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李芳清、李芳格、李金城等人崛起于后。随着李俊兴、李芳清等面塑大师应邀出国表演面塑技艺,曹州面人也漂洋过海,受到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人们的喜爱。

琵琶女(陈素景作品)

1986年,陈素景开始跟父亲李芳清学习面塑技艺,由于天资过人,加上对面塑艺术的挚爱,陈素景面塑技艺得以飞快提升,仅半年后即随李芳清进驻郑州国际饭店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得到国内外人士的交口称赞。此后几年,陈素景在父亲的细致教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塑技艺日臻完善。她在继承传统民间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塑造出一批又一批精巧的面塑作品。

姜太公钓鱼(陈素景作品)

1991年,应菏泽市届国际牡丹花会组委会邀请,陈素景独立创作面塑作品500套捐献给花会,被作为礼物赠送给来菏泽的国内外友人,好评如潮,陈素景由此开始蜚声海内外。2004年,其代表作品“西游记”被菏泽国花艺术博物馆收藏;同年,与李芳清应邀参加第二届太原国际面食节首届面塑文化展,获金奖。由于技艺精湛,艺德高尚,陈素景2005年成为菏泽市面塑协会会员,2007年又被吸纳为山东省面塑协会会员。

 

相关链接

曹州面塑艺人的传承谱系

曹州面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河水泛滥等天灾人祸,导致清咸丰以前的面塑艺人背井离乡,流落四方,姓名难已确考。自清咸丰二年近代曹州面人才有文字记载,面塑名家大多来自城西南的穆李村,此村也被誉为天下面塑村。现以郝胜、杨白四、王清源、郭湘云为一世,就曹州面塑艺人的师承脉络及曹州面塑艺人的传承谱系简略说明。郭湘云为一世,就曹州面塑艺人的师承脉络及曹州面塑艺人的传承谱系简略说明。

代别

主要

传人

出生

年月

传承方式

学艺

时间

当代佼佼者

面塑艺人

一世

郝 胜

杨白四

王清源

郭湘云

1821

1819

1829

1831

世家传承

1831

1829

1839

1839

 

二世

杨玉林

段文干

1869

1871

师徒传承

1884

1886

 

三世

李俊兴

1895

师徒传承

1904

李俊福、李新发、李玉堂

四世

 

李芳清

 

1930.3

世家传承

1940

李芳格、何晓铮、李金城、李俊金、马凤明、穆绪竹、

五世

 

196111

师徒传承

1980

时振山、李永梅、李芳量、李进亮、杜新明、李双虎、穆银虎、陈素景、

六世

穆金生、穆明芳、李 燕

 

师徒传承

 

李效普、候泽霖、常永安、穆铁成、李红亮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造型艺术。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是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200863日,曹州面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曹州面人(寿星)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面人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活的动物供奉神灵,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早的面塑艺术了。

“天下面塑出穆李。”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李金成、时振山、穆绪建、李双虎等。200863日,曹州面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早起源于曹州(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当时,人们为避灾祸、求平安,常捕杀猎物,敬天地、求神灵、祭奠列祖。后来为了节约,便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代替活物,即所谓的“花供”。这就是早期的菏泽面塑。到了唐代便出现生面塑、熟面刷色塑和熟面染色塑三种。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面塑碑文》记载,1852年(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艺菏泽,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采用可塑性较强的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使面塑初步形成艺术品。从而使面塑艺术大大提高,随后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穆李庄一带便成为菏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至今盛行不衰。

艺术特色

曹州面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造型艺术。它以细小麦面和江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的颜料,分别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用锅蒸熟后再配上适量防腐、防蛀、防干剂等。然后借助于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纹、印章等工具,用手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塑像。由于它制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渐形成一种富有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曹州面人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逐渐地,“曹州面人”脱离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它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发展过程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艺人们作为副业活动,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赶集串乡,随捏随卖,养家糊口。后来从此艺者愈来愈多,流传到曹州及周围地区,开始以面授技艺兴家立业。他们云游全国各地城乡,以致出国卖艺。

1908年前后,李朝训等人的面塑艺术,已驰名曹州府,并传艺给侄儿李俊月、李俊和、李俊兴、李俊福、李新起等数人。其中李俊兴、李俊福技艺超群,由于李俊兴善捏风流仕女,李俊福善塑武将英姿,被誉为“文武二李”。自1920年起,李俊兴、李俊福及师兄弟十余人,多次离家去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捏塑面人,并出国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卖艺;19269月~19276月,李俊兴先后去过老挝王宫、泰国王宫表演面塑,受到赞扬。1928年,李俊兴、李俊福、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十多人去新加坡,后来,常天绪、李本化、李本纯等长期留居新加坡,经营面塑艺术;1931年,李俊兴去莫斯科表演面塑,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至此,菏泽面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驰名全国,声扬世界。

1956年,李俊兴和其子李芳格、侄儿李清芳及李金城、李凤亭、赵继忠等,在菏泽城关成立面塑社。1957年迁往济南。1958年李芳清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此后,面塑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并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手。19823月至5月,李芳清跟随山东工艺美术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总理府捏塑的袋鼠,受到热情赞扬。1983年,李金成的作品《穆柯寨》、《麒麟送子》,随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日本展出,受到称赞,他的作品还多次在电影中得到展示,并作为官方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李金成的长子李全景在西安,三子李全兴和女儿李艳芳在洛阳从事面塑制作,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受到美术界的重视和好评。1983年曾应邀在日本驻华大使馆捏塑面人半月之久,云南西双版纳景区为外国游客捏塑面人。1997年,李芳清又随潍坊代表团出访德国表演面塑艺术。菏泽面塑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先后发明了有声面塑和动态面塑。后来,又出现精致小巧的盒装组塑和有机玻璃密封包装面塑,成为高档工艺美术品,打入国际市场,深受外国友人欢迎。另外,还有为外宾当面塑像的写生面塑,亦为争得了荣誉和外汇。

主要传承人

曹州面人(作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

李俊兴(18951979)是100多年来穆李村面塑贡献大、名声响,手艺绝的面塑名家。1935年,李俊兴改进面塑制作工艺,解决了面塑作品虫蛀、干裂问题。1956年经省批准,以李俊兴为主任,成立“济南面塑合作社”,承接了面塑史上次大宗出口业务日本10万套“西游记”面塑订单。1957年李俊兴荣获“国家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5911月李俊兴出席了省“文代会”,加入了美术家协会并当选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李芳清(1930.3.302005.8.15)是李俊兴的侄子,也是其得意门生。1958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得到刘开渠、张仃等名家指导。19798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锋、、、邓颖超、接见。上世纪80年代后多次出访澳大利亚、瑞士、德国等。1995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成为我国面塑界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从此“面塑人”的雅号便不径而走,名扬天下。

传承意义

曹州面人

发源于古曹州穆李村的曹州面人面塑艺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与的大写意国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曹州面人具有民间艺术造型简约粗犷生动的特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极广的受众面,且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艳丽多姿的奇葩,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曹州面人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但在国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曾被国家组织外销,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高水平的面塑作品都有极高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