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金,男,1935年出生,菏泽曹县青岗集乡人。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江米人艺人,属青岗集乡王庄村王勤胜江米人制作谱系。
曹县江米人是用江米面捏制的侧赛眼里、艺术造型多样、风格独特,用来娱玩和祭祀的民间艺术形式。曹县江米人有古代祭祀天地的供品演变而来。据曹县江米人制作老艺人介绍,明洪武年间曹县桃源镇、安蔡楼镇等地就制作花供祭祀天地、火神,花供有用江米面捏制的猪、狗、麒麟等。后来,江米人的造型逐渐拓展到人物、花鸟、植物、民间风情等各种题材,流传范围也越来越广。除祭祀时用作花供外,江米人在平时更多的是用作儿童玩具。曹县江米人在过去非常流行,当地用俗语“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肩上放上扁担货,走遍九州不挨饿”来形容江米人是曹县手工艺人一项重要副业,江米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王锡金自15岁开始跟随师父王勤胜学习江米人制作技艺,他既是王勤胜的徒弟,又是他的外甥,两人关系非常融洽。王锡金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节则随师父挑着扁担走南闯北、走街串巷捏制江米人补贴家用。几十年的生活磨砺使他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手艺超群,对各种江米人造型均有独到研究。他的作品多以祥禽瑞兽、仙花芝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及民俗风情等为题材,制作工艺细致,造型丰满,形态传神,色泽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曹县江米人 工具箱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化观念等的冲击,曹县江米人开始面临生存和传承的危机。如今,已年届古稀的王锡金仍徜徉在江米人艺术的海洋里,每日研究制作,授徒传艺,默默地为曹县江米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奉献着自己的余热。2005年,他获得“曹县优秀民间艺人”荣誉称号。
曹县江米人作品(穆桂英)
曹县江米人作品
相关链接
曹县江米人:绽放的民艺奇葩
2010-09-21
图·文: 潘鲁健 李炎 田源
鲁西南的曹县有一种捏制“江米人”的传统手工技艺,独具特色。每逢年节,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总少不了艺人们捏制江米人的身影。用粗糙、满是老茧的双手,他们瞬间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神采飞扬的各种神话人物、祥瑞动物形象。
西游记人物
江米人,面塑的一种,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将面团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的艺术品,主要用作祭祀、观赏、娱乐之用。在曹县,捏制江米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桃源镇、安蔡楼镇、青岗集乡等地区。据当地老人讲,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连年,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举行祭天敬祖仪式,同时杀猪、牛、羊等牲畜作为供品。后来,人们祭天敬祖不再用猪牛等牲畜,而改用面捏制、蒸制而成的猪牛等形象,后来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种样式的蒸馍。为求逼真的效果,还在供品表面涂各种颜色。后来,艺人们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早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
制作江米人要用热水和面,将增加粘性的小麦粉、增加弹性的糯米粉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后,还要掺入一定量防止干裂的防腐剂。配好面后就要“盘面”了,在这个不停揉捏面团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艺人就得在手心打一些黄蜡,防止面粘于手上。面盘好后,即开始配色,把一定量的颜料揉入面团中,反复捏、揉、搓,制成黑、黄、绿、大红、二红、白等颜色各异、等量大小的料面以备使用。
揉制后的各色面料
捏制江米人的工具主要有刀子、剪子、梳子、拨子、竹签、平皮梳等,完成一个人物形象,这些工具会交替使用,缺一不可。剪刀主要用来剪出人物造型的手、脚等部位,梳子主要利用它细密的齿压出人物的胡须、脸部皱纹等带有褶皱的纹样。拨子是捏制江米人的主要用具,一般四个为一套,大小不一,主要的区别是拨子两头的尺寸。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这些工具就是他们挣钱讨生活的依靠,所以艺人们对这些工具都十分爱惜。
捏制江米人一般从面部五官开始。综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就能捏塑出细腻传神的江米人。先取出一定量的面团,按在竹筷上,用拨子捏出脸部轮廓,然后捏出眼、耳、鼻、嘴等形态,粘上黑色的眉毛;用拨子采用压、贴的手法,制作出眼睛,挑出嘴唇后,捏制具有装饰性的帽子及花翎等饰物;接着,制作出穿有黑靴的双腿,取出黄、绿、红、黑等颜色的面剂揉匀,捏成片状,制作成色彩斑斓的裙袍,再用面剂捏成手臂,用小剪子剪出五指形状,用小梳子把黑色的面剂按压成胡须。后是把不同颜色的面剂缠绕在篾子上,制作出人物佩戴的刀、枪、剑、戟等武器。这样一个个色彩丰富、精神饱满的人物立即活灵活现起来。
曹县江米人题材十分丰富,只要人们能够想到的人物造型,艺人们都可以捏制出来,从早期作为祭祀的供品到现在作为欣赏把玩的玩具,曹县江米人的题材也变得愈加多样。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祥禽瑞兽类,包括龙凤、麒麟、狮虎、十二生肖、怪兽、鸡、鸭、狗、猪、羊、象、猫、鼠、兔等;仙花芝草类,包括牡丹、菊花、灵芝、蔬果、瓜、梅兰竹菊、荷花、山药花、枣花、灵草等;历史故事类,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系列人物形象;神话故事类,包括《封神榜》、《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系列人物形象;儒道释人物形象类,包括孔子、老子、庄子、佛祖、罗汉、观音等人物造像;戏文故事类,包括《杨家将》、《岳飞抗金》、《穆桂英挂帅》等戏曲人物系列及各种动物造型作品;现实题材类,包括童子、玩杂耍的、舞狮的、抬花轿的等人物形象;市井风情类,包括卖百货的、挑胆子的、打渔的、读书郎、牵着牛耕地的、织布的、小孩子玩耍的等。
江米人中的神话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花卉果蔬等题材在过去经常作为桃源镇农历正月初七敬火神活动的供品使用。在安蔡楼镇火神台村的祭祀活动中,江米人也是重要的敬火神祭祀供品,同扎棚结彩、鞭炮彩带一起成为祭祀活动的主体。江米人还深受儿童的喜爱。通过形态各异的江米人形象,大人们可以让孩子了解它所蕴含的历史故事以及所传达的传统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
八仙过海
在曹县的青岗集乡、桃源镇、安蔡楼镇等地,江米人制作至今仍有流传。在桃源镇的东街、北街、西街、南街等11个行政村,曾有千余户人家从事江米人制作,用于每年正月初七的献供活动。制作的手艺主要通过家庭传承,也有的通过师徒传承,传承时间较长的有一百多年历史,时间短的也有十多年历史。
王锡金,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江米人艺人。15岁时,他就拜师于民间艺人王勤胜学习江米人的捏制工艺。王锡金跟随师父二十余年,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与师傅走街串巷,靠捏制江米人卖艺为生。他们每人一付“挑子”(扁担),挑子的一头挑着耳朵锅(两边带“鼻”的小生铁锅)、碗、瓢、面盆和铺盖卷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头挑着马扎和捏制江米人的木制工具箱,箱内放有竹签、拨子、剪子、梳子等工具和预先备好的面团和几斤面粉。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要停上几天,当街摆摊卖艺。走一地卖一地,用赚取的钱做盘缠路费和补给江米面料费,养家糊口。
王锡金制作的江米人在承传了师傅王勤胜的江米人制作技艺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色彩鲜明、造型饱满、用色大胆、栩栩如生的艺术风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锡金的作品曾出口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了使这门手艺得到传承,王锡金也多次收徒授艺。
但是,由于这种手艺挣钱少,养家难,年轻人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只有像王锡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才愿意坚持从事这一手艺,平时以务农为主,农闲及节假日便走村串乡,赶大集、赶庙会,现场捏制江米人,在贴补家用的同时,也继续传承着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
曹县江米人
百科词条 民俗民间艺术
曹县江米人江米人,面塑的一种,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将面团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的艺术品,主要用作祭祀、观赏、娱乐之用。
目录
1 简介
2 制作原料
3 揉制后的各色面料
4 制作方法
曹县江米人 - 简介
曹县江米人鲁西南的曹县有一种捏制“江米人”的传统手工技艺,独具特色。每逢年节,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总少不了艺人们捏制江米人的身影。用粗糙、满是老茧的双手,他们瞬间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神采飞扬的各种神话人物、祥瑞动物形象。
曹县江米人江米人,面塑的一种,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将面团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的艺术品,主要用作祭祀、观赏、娱乐之用。在曹县,捏制江米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桃源镇、安蔡楼镇、青岗集乡等地区。据当地老人讲,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连年,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举行祭天敬祖仪式,同时杀猪、牛、羊等牲畜作为供品。后来,人们祭天敬祖不再用猪牛等牲畜,而改用面捏制、蒸制而成的猪牛等形象,后来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种样式的蒸馍。为求逼真的效果,还在供品表面涂各种颜色。后来,艺人们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早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
曹县江米人 - 制作原料
制作江米人要用热水和面,将增加粘性的小麦粉、增加弹性的糯米粉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后,还要掺入一定量防止干裂的防腐剂。配好面后就要“盘面”了,在这个不停揉捏面团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艺人就得在手心打一些黄蜡,防止面粘于手上。面盘好后,即开始配色,把一定量的颜料揉入面团中,反复捏、揉、搓,制成黑、黄、绿、大红、二红、白等颜色各异、等量大小的料面以备使用。
曹县江米人捏制江米人的工具主要有刀子、剪子、梳子、拨子、竹签、平皮梳等,完成一个人物形象,这些工具会交替使用,缺一不可。剪刀主要用来剪出人物造型的手、脚等部位,梳子主要利用它细密的齿压出人物的胡须、脸部皱纹等带有褶皱的纹样。拨子是捏制江米人的主要用具,一般四个为一套,大小不一,主要的区别是拨子两头的尺寸。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这些工具就是他们挣钱讨生活的依靠,所以艺人们对这些工具都十分爱惜。
曹县江米人 - 制作方法
捏制江米人一般从面部五官开始。综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就能捏塑出细腻传神的江米人。先取出一定量的面团,按在竹筷上,用拨子捏出脸部轮廓,然后捏出眼、耳、鼻、嘴等形态,粘上黑色的眉毛;用拨子采用压、贴的手法,制作出眼睛,挑出嘴唇后,捏制具有装饰性的帽子及花翎等饰物;接着,制作出穿有黑靴的双腿,取出黄、绿、红、黑等颜色的面剂揉匀,捏成片状,制作成色彩斑斓的裙袍,再用面剂捏成手臂,用小剪子剪出五指形状,用小梳子把黑色的面剂按压成胡须。后是把不同颜色的面剂缠绕在篾子上,制作出人物佩戴的刀、枪、剑、戟等武器。这样一个个色彩丰富、精神饱满的人物立即活灵活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