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神民俗两位传承人彭忠(左)和樊庆堂(右)
菏泽,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孕育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日,菏泽公示了第四批44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新入选2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如何?存在何种困境?未来的发展又将如何?本报特推出菏泽非遗系列报道“关注菏泽活化石”,选取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水神”信仰扎根黄河两岸
“历史上,黄河常年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无力征服水患的条件下,人们不得不祈求河神福佑。”今年71岁的彭忠是菏泽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在沿黄基层工作三十多年,近年来热衷于“黄河水神”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做为第四批市级非遗一项民俗类项目,“黄河水神”的入选,为人们找回那流传千年却又渐渐远去的精神信仰。
彭忠告诉记者,“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对水神的称呼又不相同。史籍上记载的“黄河水神”,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记载上有“冰夷”、“冯夷”、“无夷”等名。初很可能是大水有灵一类的自然崇拜,后来渐渐变成为人格化的水神。后来,随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人们把大禹也当作黄河水神来敬奉。
在黄河下游的民间崇信中,龙王主水旱丰歉,天旱向龙王求雨,其内容相同。但真正为鲁西南黄河岸边人们所崇信的河神,主要是明清以来官封民信的“大王”和“将军”,还有下层百姓根据自己的想象所创造的其他民间神。
明清以来,对大王、将军的崇信十分流行,到清代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经过人口迁徙、商贸往来,人们口口相传,终形成了鲁西南地区黄河两岸人民内心的精神信仰。至今,菏泽地区仍有古迹遗存,向我们昭示着,这些信仰曾在鲁西南黄河流域人民心中牢牢扎根。
官封“四大王”和民信的“三大王”
“明朝朱元璋宣扬自己是‘真龙天子’,册封了金龙四大王。在官民互动的过程中,金龙四大王因在信仰的取向上更加契合国家正统理念,因而官方祭祀的色彩越来越浓。”彭忠说,金龙四大王谢绪,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津为了制造神助得国的舆论,先使谢绪充当了助朱抗元的神明,以后靠大运河漕运又使他成了护航的神明,这样,这位本与黄河没有多少关系的谢绪竟成了黄河中有地位的一位神灵。
朱大王朱之锡,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黄大王黄守才是明末一位自学成才的民间水利专家,著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书。栗大王栗毓美是一代廉吏,又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总结了“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经验。此外,还有三位民信的水神,分别是白大王白英,宋大王宋礼和张大王张曜。
“水神”信仰传导忠孝仁义
古老的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里,流传着多少黄河的民间故事,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像河水一样流淌!徜徉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情感宣泄和斑驳陆离的色彩,体味到很深的遐想忖度,这里处处渗透着人们企图解释千古之谜的智慧和脉络。
市纪委原副书记、市文促会副会长、“黄河水神”非遗传承人樊庆堂对记者说,黄河水神深深地扎根于黄河流域,其故事传说中的方言俚语提炼得极富生活信息,无论形象还是功能都映射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变迁。黄河水神传说有利于倡导儒学文化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人和为贵的社会风气。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流域群众对水神已不再有强烈需求,崇信水神的人越来越少。”樊庆堂说,为避免民间信仰活动和民俗文化传承断代,他们已经对“黄河水神”的资料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对原有的庙、碑进行考察,与当地共同制定了保护措施。用图片、文字、书籍、影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继续挖掘搜集工作,对珍贵资料妥善保存,合理利用。同时,将整修、新建的黄河水神庙宇引入到观光旅游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