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山东梆子的传承人之一,是在该剧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刘桂松。近日,记者在巨野采访了67岁的山东梆子名家刘桂松。
老姚家班
走出的“帅旦”
与记者一起采访刘桂松老人的菏泽艺术馆工作人员介绍,刘桂松12岁师从父亲刘云亭,14岁登台,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独特,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在山东梆子剧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经退休的刘桂松住在巨野县剧团家属院。谈到自己的师承,刘桂松说,山东梆子名家众多,而自己这一支属于“老姚家班”,也叫巨野大姚班。
在山东梆子300余年的历史中,巨野大姚班是其中赫赫有名的班社之一。“大姚班是清代翰林姚舒密在乾隆二十五年创办的,姚舒密是巨野县营里乡姚楼村人。从创办到1949年大姚班共办了六七期,出了很多的艺人。”据刘桂松所知,大姚班早期的艺人有艺名“子”的张学为等。大姚班后期的艺人,比较出名的有艺名为“立楞”的宋玉山、艺名为“玉蜜蜂”的王守殿以及“银铃铛(师云海)”、“刘三(刘云亭)”和人称“窦发、大窦”的窦朝荣等。
比较突出的是宋玉山(1895—1971):宋玉山会戏极多,唱腔优美,表演泼辣大方,感情充沛。初与“金马驹子(关文喜,红脸)”“银铃铛(师云海)”在亚圣府班,后又回到大姚班。群众盛传的“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如立楞一硌晃”,“立楞”便指宋玉山。他曾至曲阜孔府演出,“孔府档案”[8083]民国五年(1916)三月二十日有“王爷赏立楞钱四千文”的记载。
大姚班后期艺人“刘三”,就是刘桂松的父亲刘云亭。刘云亭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主攻青衣的他唱响的山东梆子名剧有《老羊山》《反西唐》,后来也成为刘桂松的代表作品。
“我出生在郓城,但我父亲很早就到巨野大姚班唱戏,所以我是在巨野长大、学习、成名的。”刘桂松说。
1949年,巨野县人民将原大姚班流散在巨野境内的近30名艺人召集起来,组成了巨野县大众剧社。12岁的时候,刘桂松在大众剧社开始随班学习。十八九岁的时候,刘桂松已经成为山东梆子的名角,当时已经在鲁西南以及山西、河北、河南、安徽一带小有名气,成为山东梆子帅旦这个行当的佼佼者。
“有好演员没有孬戏”
后来,刘桂松担任已经更名为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的团长。在她的记忆里,山东梆子火的时间是在1960年前后以及1980年前后,这两个时段里,刘桂松的年龄分别是20岁上下和40岁上下。
“1960年在东北,我们连唱了4个月,轰动一时。”提起那段岁月,刘桂松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我那时参加的是山东省赴东北慰问团,在东北三省巡回演出了4个月。那时候山东的戏在东北很受欢迎,往往是我们到某个地方去演出的时候,还没有到当地的车站,那边已经开始放鞭炮欢迎了。”
在东北演出的4个月中,20岁左右的刘桂松是当红的主打演员之一,“东北有很多人是从咱们山东过去的,所以他们对山东方言味道比较明显的山东梆子很认同,往往是这边刚唱了一句,台下就有观众叫好、鼓掌。”那一时期,刘桂松出演各种旦角,其中以略带动作戏的帅旦为主,比如她在《老羊山》中扮演的樊梨花,《老羊山》后来也成为刘桂松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0年前后是山东梆子再次火爆的一个时段,当时40岁上下的刘桂松在演唱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戏曲业内有个说法,叫有好演员没孬戏,观众看戏看的是名角。1980年我们在济宁连唱了一个月,就重复着唱我拿手的《老羊山》《反西唐》这两出戏,天天爆满。”
1980年前后是刘桂松戏曲生涯中第二个辉煌的阶段,那时候,40岁的刘桂松每天都要唱好几场,“1980年,在济宁唱了一个月之后,我们在菏泽剧院演出,我领衔主演的《白蛇传》一天演四场,上午一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时间排得满满的。我主演的《姊妹易嫁》连演了一周,观众的掌声根本压不住。”回忆起那段岁月,刘桂松非常自豪。
山东梆子
与豫剧无高低
山东梆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上报给省里的材料说:山东梆子早期班社、专业剧团多,现存剧团仅有菏泽、巨野、郓城、泰安、济宁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团体,且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刘桂松也体会到了山东梆子现在的困境,其中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剧团都散了,而让人受的是,很多人听山东梆子,感觉像是在听豫剧。
刘桂松说:“山东梆子演员唱豫剧,豫剧演员唱山东梆子,很早就有。豫剧本来就叫河南梆子,与山东梆子都属于梆子腔,虽然腔调和方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但并无高低之分。从它们诞生时起,这两种唱腔在鲁西南以及周边地区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桂松说,听老人们讲,山东梆子和豫剧相似,与它们的起源有很大关系。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高调梆子是由西秦腔、秦腔与山西的梆子腔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流行至山东菏泽而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而成汶上梆子(即下路调),完成了“高调梆子”的流布历程。而豫剧也是“山陕梆子”流行至河南相关地区形成的。
其实,梆子腔各个剧种之间的融合从它们诞生时就有了。出生在曹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其6岁随父学艺的时候,唱的还是河北梆子呢。而马金凤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但在音调上仍然吸收了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合。
刘桂松说,山东梆子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其高昂激越的特点,与豫剧中的豫东调颇有相似之处。
舍命梆子腔
亟需后来人
67岁的刘桂松已退休多年,问及其退休后的生活,刘桂松说,基本上不唱戏了。
“我甚至连自己的演唱磁带都没有,现在从事的与山东梆子有关的工作,就是时不时地到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帮他们排排戏。”之前,济宁市豫剧团同时挂山东梆子剧团的牌子,剧团的李新花请刘桂松过去辅导演员。
虽然包括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等多个院团都想邀请刘桂松加盟,但刘桂松还是不愿意离开巨野,“我是在这个地方成名的,年纪大了,不愿意动了。”
刘桂松的弟子中,比较出名的有三个,分别是杨爱玲、张爱霞、陈凤英,她们都在全省或菏泽市的戏曲比赛中获得过大奖。不过随着剧团的解散,她们也纷纷离开了山东梆子:陈凤英调入山东省柳子剧团改唱柳子戏,杨爱玲、张爱霞也调入别的单位,已经不从事专业戏曲表演了。
老姚家班
走出的“帅旦”
与记者一起采访刘桂松老人的菏泽艺术馆工作人员介绍,刘桂松12岁师从父亲刘云亭,14岁登台,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独特,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在山东梆子剧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经退休的刘桂松住在巨野县剧团家属院。谈到自己的师承,刘桂松说,山东梆子名家众多,而自己这一支属于“老姚家班”,也叫巨野大姚班。
在山东梆子300余年的历史中,巨野大姚班是其中赫赫有名的班社之一。“大姚班是清代翰林姚舒密在乾隆二十五年创办的,姚舒密是巨野县营里乡姚楼村人。从创办到1949年大姚班共办了六七期,出了很多的艺人。”据刘桂松所知,大姚班早期的艺人有艺名“子”的张学为等。大姚班后期的艺人,比较出名的有艺名为“立楞”的宋玉山、艺名为“玉蜜蜂”的王守殿以及“银铃铛(师云海)”、“刘三(刘云亭)”和人称“窦发、大窦”的窦朝荣等。
比较突出的是宋玉山(1895—1971):宋玉山会戏极多,唱腔优美,表演泼辣大方,感情充沛。初与“金马驹子(关文喜,红脸)”“银铃铛(师云海)”在亚圣府班,后又回到大姚班。群众盛传的“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如立楞一硌晃”,“立楞”便指宋玉山。他曾至曲阜孔府演出,“孔府档案”[8083]民国五年(1916)三月二十日有“王爷赏立楞钱四千文”的记载。
大姚班后期艺人“刘三”,就是刘桂松的父亲刘云亭。刘云亭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主攻青衣的他唱响的山东梆子名剧有《老羊山》《反西唐》,后来也成为刘桂松的代表作品。
“我出生在郓城,但我父亲很早就到巨野大姚班唱戏,所以我是在巨野长大、学习、成名的。”刘桂松说。
1949年,巨野县人民将原大姚班流散在巨野境内的近30名艺人召集起来,组成了巨野县大众剧社。12岁的时候,刘桂松在大众剧社开始随班学习。十八九岁的时候,刘桂松已经成为山东梆子的名角,当时已经在鲁西南以及山西、河北、河南、安徽一带小有名气,成为山东梆子帅旦这个行当的佼佼者。
“有好演员没有孬戏”
后来,刘桂松担任已经更名为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的团长。在她的记忆里,山东梆子火的时间是在1960年前后以及1980年前后,这两个时段里,刘桂松的年龄分别是20岁上下和40岁上下。
“1960年在东北,我们连唱了4个月,轰动一时。”提起那段岁月,刘桂松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我那时参加的是山东省赴东北慰问团,在东北三省巡回演出了4个月。那时候山东的戏在东北很受欢迎,往往是我们到某个地方去演出的时候,还没有到当地的车站,那边已经开始放鞭炮欢迎了。”
在东北演出的4个月中,20岁左右的刘桂松是当红的主打演员之一,“东北有很多人是从咱们山东过去的,所以他们对山东方言味道比较明显的山东梆子很认同,往往是这边刚唱了一句,台下就有观众叫好、鼓掌。”那一时期,刘桂松出演各种旦角,其中以略带动作戏的帅旦为主,比如她在《老羊山》中扮演的樊梨花,《老羊山》后来也成为刘桂松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0年前后是山东梆子再次火爆的一个时段,当时40岁上下的刘桂松在演唱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戏曲业内有个说法,叫有好演员没孬戏,观众看戏看的是名角。1980年我们在济宁连唱了一个月,就重复着唱我拿手的《老羊山》《反西唐》这两出戏,天天爆满。”
1980年前后是刘桂松戏曲生涯中第二个辉煌的阶段,那时候,40岁的刘桂松每天都要唱好几场,“1980年,在济宁唱了一个月之后,我们在菏泽剧院演出,我领衔主演的《白蛇传》一天演四场,上午一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时间排得满满的。我主演的《姊妹易嫁》连演了一周,观众的掌声根本压不住。”回忆起那段岁月,刘桂松非常自豪。
山东梆子
与豫剧无高低
山东梆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上报给省里的材料说:山东梆子早期班社、专业剧团多,现存剧团仅有菏泽、巨野、郓城、泰安、济宁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团体,且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刘桂松也体会到了山东梆子现在的困境,其中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剧团都散了,而让人受的是,很多人听山东梆子,感觉像是在听豫剧。
刘桂松说:“山东梆子演员唱豫剧,豫剧演员唱山东梆子,很早就有。豫剧本来就叫河南梆子,与山东梆子都属于梆子腔,虽然腔调和方言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但并无高低之分。从它们诞生时起,这两种唱腔在鲁西南以及周边地区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桂松说,听老人们讲,山东梆子和豫剧相似,与它们的起源有很大关系。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梆”,高调梆子是由西秦腔、秦腔与山西的梆子腔结合而成为“山陕梆子”后,“越太行而入山东”,流行至山东菏泽而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而成汶上梆子(即下路调),完成了“高调梆子”的流布历程。而豫剧也是“山陕梆子”流行至河南相关地区形成的。
其实,梆子腔各个剧种之间的融合从它们诞生时就有了。出生在曹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其6岁随父学艺的时候,唱的还是河北梆子呢。而马金凤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但在音调上仍然吸收了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合。
刘桂松说,山东梆子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其高昂激越的特点,与豫剧中的豫东调颇有相似之处。
舍命梆子腔
亟需后来人
67岁的刘桂松已退休多年,问及其退休后的生活,刘桂松说,基本上不唱戏了。
“我甚至连自己的演唱磁带都没有,现在从事的与山东梆子有关的工作,就是时不时地到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帮他们排排戏。”之前,济宁市豫剧团同时挂山东梆子剧团的牌子,剧团的李新花请刘桂松过去辅导演员。
虽然包括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等多个院团都想邀请刘桂松加盟,但刘桂松还是不愿意离开巨野,“我是在这个地方成名的,年纪大了,不愿意动了。”
刘桂松的弟子中,比较出名的有三个,分别是杨爱玲、张爱霞、陈凤英,她们都在全省或菏泽市的戏曲比赛中获得过大奖。不过随着剧团的解散,她们也纷纷离开了山东梆子:陈凤英调入山东省柳子剧团改唱柳子戏,杨爱玲、张爱霞也调入别的单位,已经不从事专业戏曲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