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男,汉族,山东郓城县人。黄遵宪是山东省柳子剧团的创立人之一,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山东柳子戏的兴衰。
黄遵宪从1945年开始学习柳子戏。新成立后,黄遵宪连同郑兰亭、李永秀、王玉鸿、侯敬福等多位艺人,来到县文化馆申请成立了郓城县工农剧社,而这个工农剧社也就成了后来位居“天下团”之列的山东省柳子剧团。郓城县工农剧社成立后,周遭地区演唱柳子戏的也随之而来,人员不断增多,工农剧社的力量不断壮大,演员阵容也变得十分强大,没几年就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不久又被列为了重点辅导的剧团之一。“当时剧社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绝大部分传统剧目都能上演,演出水平更是大大提高。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黄桑店》、《三盗芭蕉扇》等剧参加了1954年山东省届戏曲观摩汇演,结果柳子戏一经演出,便引起了戏曲界知名人士的关注。”那次汇演之后,他们又被省里推荐去了上海参加华中戏曲汇演,并且柳子戏拿了一个华东区大奖。
1960年左右柳子戏迎来了它的第二个辉煌时期,黄遵宪正是这个辉煌时期的见证人:“我们郓城县工农剧社红火起来后,柳子戏才被当作重点戏曲看待。1958年,文化厅把柳子剧团调到省里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翻箱倒柜地整理老曲目,演老节目。那时有一出老戏叫《三上本》很受欢迎,省里就派了一些专家帮着整理排演这个剧,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孙安动本》。”
《孙安动本》在当时一唱就火了,而在省里几次汇演受到肯定后,他们也被组成“山东省柳子剧团、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派往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在北京期间,柳子剧团曾三进国务院,表演给许多国家领导人看,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梅兰芳、阿甲、马少波等艺术界的专家还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对剧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1961年上半年,黄遵宪走了大半个,并且受到各地人们的欢迎。1966年“文革”开始后,《孙安动本》也被定为了“大毒草”。而那个时候,文艺界的人更是抬不起头来,全国的院团都萧条了,只能排样板戏。“我们剧团也排了好几个样板戏,《杜鹃山》、《沙家浜》等,天天就是那一套,根本谈不上什么柳子戏的艺术了,就这样柳子戏有了很多年的空白期。”1970年,剧团被限期迁出济南下放到了菏泽,虽然在1974年又返回了济南,但是仍旧让剧团的发展陷入了入困境。
“文革”以后,《孙安动本》得到了,剧团也恢复了古装戏的演出,算是迎来了第二个。黄遵宪老人很认真地说:“一个剧团的根本和招牌就是它的剧目,但是光有旧剧目大家迟早也会看腻的。在‘文革’之后,我们剧团便开始尝试着创作一些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像现代戏《王昭君》、《桃花扇》等,到地方上去演出观众也挺欢迎的,毕竟原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家对柳子剧团的印象还是当年三进国务院的那个剧团。但是要想再回到上世纪50年代时期的繁荣已经不可能了。”有着400余年发展历史的柳子戏从曾经的红极一时,到后来的起起伏伏,发展到今天,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团”,因为除了它之外,再也没有别家柳子剧团存活。从1985年到1990年,新剧目没出多少,演员也在一批批地流失,直到1992年的‘天下团汇演’,才稍稍有所转机。2000年之后,团里相继排了几出新戏,并出现了像《风雨帝王家》等社会反响不错的剧目。
相关链接
演员黄遵宪与《孙安动本》
《春秋》2006年第06期 作者: 周琦
柳子戏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戏曲史上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声腔。这四大声腔一直活跃在的戏曲舞台上。山东柳子剧团的前身是郸城县柳子剧团,曾先后多次参加省级和华东地区的汇演,获得多种奖项。自排演了《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和《张飞闯辕》等戏后,看柳子戏的中央首长就多起来了。1959年深秋,来济南时,观看了两出折子戏的《玩会跳船》和《张飞闯辕》。看完戏后,毛风趣地说:“小丫头办了个聪明事。”又说:“张飞看不起青年干部”,“诸葛亮不带胡子是对的,初出茅庐才27岁嘛”。后毛评说了剧种:“人们都把吕剧说成是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1959年11月柳子戏晋京,向汇报演出,参加观看的有、周恩来、朱德、陈毅、陆定一、彭真、周扬、郭沫若、梅兰芳、荀慧生、马连亮、欧阳予倩等等。他们看戏后都给予热情称赞。这给柳子戏艺人以莫大的鼓舞。当时,柳子戏红极一时,成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奇葩!那时,山东省委、省批准,将郸城……
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 山东“非遗”传承人献艺
日期:2007-06-12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山东省首批7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在当天举行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几位传承人代表竞相献艺,观众无不沉浸于传统技艺所散发的古朴风韵中。
前不久,有香港客人来山东看柳子戏,看完演出后,他们说:“柳子戏的表演非常有吸引力,山东有这样的剧目我们感到很吃惊。香港观众对商业化的大制作看多、看腻了,像柳子戏这样‘开门进门不用门,穿针引线不见针’的戏,是在表演上见功夫,是没受到‘污染’的剧种。”省柳子戏剧团也于近日收到赴香港演出的邀请。
“这让剧团很受鼓舞。”75岁高龄的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黄遵宪说,“我从1945年开始学习柳子戏,心中始终坚持把柳子戏传承发扬下去的想法,退休后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弟子,前不久剧团收了20多个孩子来学戏,这更坚定了我传承柳子戏的信念。”
弦索齐鸣奏人情冷暖
九腔百调纳百态民生
——记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黄遵宪
来源: 山东侨报 时间:2010/7/20
□ 本报记者 张好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保留民族文化基因、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的载体”,他们因担负着薪火相传的神圣使命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7年6月,山东省公布了1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首次公布的代表性传承人仅有73人。可见,不但有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而且在这73位代表性传承人中,大部分年事已高,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保留这些传统文化技艺,难度很大。
本报开设“踏寻‘非遗’传人”专栏,通过实地踏访,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题报道,向海内外读者介绍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也希冀更多的朋友关注“非遗”,关注“非遗”传人。
有人说,稀有而古老的小剧种柳子戏,已是风雨飘摇400年。它生发于民间,和着田埂巷弄的锅碗叮当,唱寻常百姓的杂杂万象;它是老农闲暇时地头上的放声一嗓,又或是曲牌优雅,饱蘸着悠悠古韵的绵延天籁……
或许,柳子戏留给人们的,正是这九腔百调中的齐鲁神韵,正是这流传久远又永不会磨灭的原生记忆。
一生难离柳子戏
年近80的黄遵宪先生一辈子都没有离开柳子戏,而这一切的开始却有点“偶然”。
黄遵宪是山东菏泽郓城人,家住郓城黄岗村。解放前,柳子戏在郓城地区流传甚广,当时郓城县的每个村几乎都有唱柳子戏的民间团体,又称“玩友班”。黄遵宪十三四岁时就已经学着唱柳子戏了。虽是抱着“唱着玩”的心理,但他师从科班出身的张元龄先生,加之其天资较高,三四年后,黄遵宪已是唱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不少武戏把式。
抗日战争时期,柳子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先的老艺人们改行的改行,回家的回家;淮海战役后,山东地区几乎找不到柳子戏的演出团体了。此时,有位唱旦角的老艺人刘进堂邀了一班人来到黄岗村唱戏,听说村里有一个能唱能武的黄遵宪,刘进堂就三番两次地邀请,在黄岗村唱完了,又邀他到别的村子唱。两年的时间里,刘进堂不知邀了多少趟,黄遵宪不知唱了多少台,他们的柳子戏班在菏泽地区越唱越响。
刘进堂是个有心的人,他看着戏班越来越红火,就提出“咱们到县里找领导”。在郓城县文化馆馆长王盛昌的支持下,1953年,柳子戏班改为“郓城县工农剧社”,1956年,更名为“国营郓城县工农剧团”。黄遵宪说“那个时候是柳子剧团在新成立后的个鼎盛时期,新加入的人常是带着其他演员来,演出水平也很高。”1959年6月,山东省柳子剧团在济南市“大众剧场”正式成立,黄遵宪就一直在柳子剧团工作至今。
千锤百炼“活孙安”
黄遵宪的代表作是柳子戏名作《孙安动本》,并在剧中饰演孙安一角。说起这出戏,可是有讲不完的故事。
1956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到郓城视察工作,观看了郓城工农剧团上演的柳子戏《金鳞计》,十分喜欢,当即说:“我回济南后就让文化局帮你们拢戏!”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急调郓城工农剧团到济南,派出三名专家帮着剧团整合柳子戏曲目,排演了当时留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剧目。1959年,专家将传统曲目《三上本》整合完毕,改名为《孙安动本》。
作为这台戏的主演,黄遵宪白天和晚上演出,业余时间就编戏排戏,忙得不亦乐乎。而这次编演《孙安动本》,也让他体会到了专业剧团与民间师傅在教授上的不同。他说,过去跟师傅学戏,是口耳相传的“教戏”,师傅让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自己发挥的东西很少。在柳子剧团,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导戏”,导演只是在情绪上启发和引导,至于动作怎么摆,表情怎么配合,全是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所以排出来的戏特别有感染力。同时,戏排出来就上演,边演边改,边改边排;按黄遵宪的话说,“学柳子戏我不是科班毕业,柳子剧团就是我的学校!”
或许是倾注了自己心血与感悟的创作,黄遵宪演起戏来真实感人,演活了孙安,而他也将登台视为一种享受。他说,在戏台上,他一边演,一边听着观众的情绪,在观众情绪迸发的一刹那,舞台上的戏也到达。有位戏迷对他说:“这出戏我看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掉泪!”1959年11月,“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晋京演出,在北京引起了强烈反响,曾三进国务院,国家领导人,梅兰芳、阿甲、马少波等艺术界专家都对剧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从北京回来后,山东柳子剧团带着《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等传统剧目在石家庄、新乡、开封、苏州、杭州等地巡演,每到一处,都颇受欢迎。
当然,戏演久了,自然就麻木起来。有一次演出,黄遵宪感觉自己状态很好,整台戏唱得很顺。戏后,导演将他叫过去,没头没脑地就来了一句:“你今天演的很熟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导演又说:“演这么熟干什么呢?要当生戏演!演一千场也要当生戏演!”是啊,黄遵宪猛然醒悟:观众来看戏,看到了名角黄遵宪,但孙安到哪里去了?不能深入角色,演得再好也进不了观众心里。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放松过,每一场戏都细心琢磨,仔细研究。他说:“我现在都退休了,但演戏的味道还是没琢磨透,太深奥了。”
为求传承谱新曲
谈及柳子戏的继承与发展,一直乐呵呵的黄遵宪突然严肃起来。这也难怪,山东柳子剧团被称为“天下团”,就是因为现今全国专业柳子戏表演团体只此一家。可见,作为省柳子剧团的元老和柳子戏代表性传人,黄老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黄遵宪认为,柳子戏有很强的抢救性性质,现在剧团保留的剧目有限,哪个剧目如果没人唱了,就将永久性失传。柳子戏要想发展,既不能一味地走前人老路,也不能毫无法度地任意创造。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继承传统的唱腔和曲牌,在此基础上创新;去掉老戏中拖沓冗长的部分,丰盈其单薄不足的部分;“让新人看起来是老戏,让老人看出新东西。”去年,在山东柳子剧团领导的支持下,团里抽调出好的青年演员,由黄遵宪导演,排成了一出戏《包公错断》。这出戏就是黄遵宪倡导的“老戏新唱”,此后多次在山东地区巡演,获得很高评价。黄遵宪说,他永远都不会放弃传承传统剧目,如果有机会,他一样会拿出十足的热情,为这个历经400年风雨不倒地方戏种,为自己钟爱着的柳子戏事业尽大的努力。
相关链接
柳子戏是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30余个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是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
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
柳子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传统剧目二百余出,音乐唱腔曲牌六百余支,调式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反工四调和转调,一般以前四调为主。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称三大件。唱词是以长短句为主,通过挂“序”(齐言体)的手法,两者交错演唱,变化无穷,多姿多彩。由于宫调繁多,音乐优美,唱腔典雅古朴、清新绵邈,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加之行当齐全,各行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故能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上。黄遵宪利用业余时间绘制柳子戏脸谱《孙安动本》剧照。
一生至爱“柳子”情——柳子戏大家黄遵宪
[郓城县人民网站]2010-7-29
近几十年来,业内人士如果谈起柳子戏剧种,大多会涉及其优秀的经典演出剧目《孙安动本》,一谈到这出千锤百炼的剧目,又自然会联系到饰演剧中孙安的黄遵宪先生。他一生都与柳子戏捆绑在一起、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山东柳子戏兴衰。
一路高歌“柳子”情
如今,80岁的黄遵宪仍不服老,每天除了整理柳子戏的文史资料,还抽时间到省柳子戏剧团现场指导演出。令黄遵宪欣慰的是,柳子戏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不顾年老体弱,仍以巨大的热情为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着。
一生难离柳子戏
1959年6月,山东省柳子剧团在济南市“大众剧场”正式成立。年近80岁的黄遵宪先生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衷爱的柳子戏,而这一切的开始却有点“偶然”。
黄遵宪1932年生于郓城县黄岗村。在他小的时候,黄岗村就是柳子戏活跃的地方之一,整个村里,吹拉弹唱,会什么的都有,正是那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柳子戏产生了兴趣。
解放前,柳子戏在郓城流传甚广,当时郓城县的每个村几乎都有唱柳子戏的“玩友班”。黄遵宪十三四岁时学唱柳子戏了。虽是抱着“唱着玩”的心理,但他师从科班出身的张元龄先生,加之天资聪颖,三四年后,黄遵宪已是唱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不少武戏把式。
抗日战争时期,柳子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先的老艺人们改行的改行,回家的回家。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后,山东很难找到柳子戏的演出团体了。此时,有位唱旦角的老艺人刘进堂邀了一班人到黄岗村唱戏,听说村里有一个能唱能武的黄遵宪,刘进堂就三番两次地邀请,在黄岗村唱完了,又邀他到别的村子唱。两年的时间里,黄遵宪不知唱了多少台,柳子戏班在菏泽地区越唱越响。
刘进堂是个有心的人,他看着戏班越来越红火。在郓城县文化馆馆长王盛昌的支持下,1953年,柳子戏班改为“郓城县工农剧社”,1956年,更名为“国营郓城县工农剧团”。1959年6月,山东省柳子剧团在济南市“大众剧场”正式成立,黄遵宪到了省剧团。
千锤百炼“活孙安”
1956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到郓城视察工作,观看了郓城工农剧团上演的柳子戏《金鳞计》,十分喜欢,当即说:“我回济南后就让文化局帮你们拢戏!”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急调郓城工农剧团到济南,派出三名专家帮着剧团整合柳子戏曲目,排演了当时留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剧目。1959年,专家将传统曲目《三上本》整合完毕,改名为《孙安动本》。
作为这台戏的主演,黄遵宪白天和晚上演出,业余时间就编戏排戏,忙得不亦乐乎。而这次编演《孙安动本》,也让他体会到了专业剧团与民间师傅在教授上的不同。他说,过去跟师傅学戏,是口耳相传的“教戏”,师傅让怎么做就得怎么做,自己发挥的东西很少。在柳子剧团,是按照导演的要求“导戏”,导演只是在情绪上启发和引导,至于动作怎么摆,表情怎么配合,全是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所以排出来的戏特别有感染力。
或许是倾注了自己心血与感悟的创作,黄遵宪演起戏来真实感人,演活了孙安,而他也将登台视为一种享受。他说,在戏台上,他一边演,一边感受着观众的情绪,在观众情绪迸发的一刹那,舞台上的戏也到达。有位戏迷对他说:“这出戏我看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掉泪!”1959年11月,“山东省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晋京演出,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曾三进国务院。从北京回来后,山东柳子剧团带着《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等传统剧目在石家庄、新乡、开封、苏州、杭州等地巡演,每到一处,都颇受欢迎。
当然,戏演久了,自然就麻木起来。有一次演出,黄遵宪感觉自己状态很好,整台戏唱得很顺。戏后,导演将他叫过去,没头没脑地就来了一句:“你今天演得很熟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导演又说:“演这么熟干什么呢?要当生戏演!演一千场也要当生戏演!”是啊,黄遵宪猛然醒悟:观众来看戏,看到了名角黄遵宪,但孙安到哪里去了?不能深入角色,演得再好也进不了观众心里。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放松过,每一场戏都细心琢磨,仔细研究。他说:“我现在都退休了,但演戏的味道还是没琢磨透,太深奥了。”
黄遵宪曾多次为、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959年以来,在舞台剧和电影《孙安动本》中,扮演孙安,该剧于1962年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全国播放,反响强烈。他塑造的“孙安”这一艺术形象,刚正不阿,神采奕奕,颇得好评。
为求传承谱新曲
谈及柳子戏的继承与发展,一直乐呵呵的黄遵宪突然严肃起来。这也难怪,山东柳子剧团被称为“天下团”,就是因为现今全国专业柳子戏表演团体只此一家。可见,作为省柳子剧团的元老和柳子戏代表性传人,黄老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现在剧团保留的剧目有限,哪个剧目如果没人唱了,就将永久性失传。柳子戏要想发展,既不能一味地走前人老路,也不能毫无法度地任意创造。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继承传统的唱腔和曲牌,在此基础上创新;去掉老戏中拖沓冗长的部分,丰盈其单薄不足的部分。“让新人看起来是老戏,让老人看出新东西。”去年,在山东柳子剧团领导的支持下,团里抽调出好的青年演员,由黄遵宪导演,排成了一出戏《包公错断》。这出戏就是黄遵宪倡导的“老戏新唱”,此后多次在山东巡演,获得很高评价。黄遵宪说,他永远都不会放弃传承传统剧目,如果有机会,他一样会拿出十足的热情,为这个历经400年风雨的剧种,为自己钟爱着的柳子戏事业尽大的努力。
黄遵宪:一生都献给这个“天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大众网-生活日报
眼前忽明忽暗,蒙太奇般的画面剪影中,山东省本土、古老的剧种柳子戏艺术兴衰史上的一幕幕,或清晰或迷惑地呈现在眼前。而不管光辉灿烂还是阴晦昏惑,总有一个飒爽英姿赫然矗立,他就是一生都与柳子戏捆绑在一起、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山东柳子戏兴衰的黄遵宪老人。
临近5月的一个上午,我们走进了位列“天下团”之一的山东省柳子剧团,走近柳子名家黄遵宪,透过这位七旬老人娓娓道来的讲述,我们也走进了古老的柳子戏。
高兴:终于成立了“天下团”
黄遵宪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十分随和爱笑的老人,采访中时不时爆发出的大笑让整个采访充满了轻松和快乐。而据黄老透露,这段时间让他快乐的是,柳子戏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走到今天不容易啊,尽管再也看不到当初我学戏时的盛况了,但能够申遗成功我仍旧开心激动得不得了。”黄遵宪老人感慨地说。据老人讲,在他小的时候,他所在的村子就是柳子戏活跃的地方之一,整个村里,吹拉弹唱,会什么的都有,正是那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对柳子戏产生了初的兴趣。
“我年纪不大就去学戏了,那时候我爷爷就会唱,但是当时自己对于他们唱的是什么一点概念都没有,就是觉得好听有意思。”说起自己当初开始学戏的场景,黄老的脸上是满满的童真,“到了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日本投降了,也没有动荡了,晚上没事,就走上三五里去学学戏,而且当时学得还挺好,老师很喜欢我。新成立后,我们几个学了几年柳子戏的朋友就想,现在环境这么好,如果能够合法地外出演出就好了。”于是黄遵宪就连同郑兰亭、李永秀、王玉鸿、侯敬福等多位艺人,来到县文化馆申请成立了郓城县工农剧社,而这个工农剧社也就成了后来位居“天下团”之列的山东省柳子剧团。
郓城县工农剧社成立后,周遭地区演唱柳子戏的就有了一个“据点”,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工农剧社的力量不断壮大,演员阵容也变得十分强大,没几年就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不久又被列为了重点辅导的剧团之一。“当时剧社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绝大部分传统剧目都能上演,演出水平更是大大提高。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黄桑店》、《三盗芭蕉扇》等剧参加了1954年山东省届戏曲观摩汇演,结果柳子戏一经演出,便引起了戏曲界知名人士的关注。”时隔这么多年,黄遵宪老人提起当时“创业”时的成就还是禁不住一种骄傲情绪涌上心头。那次汇演之后,他们又被省里推荐去了上海参加华中戏曲汇演,而在那次汇演上,柳子戏竟拿了一个华东区大奖,“这在柳子戏的历史上是没有的啊!当时把我们都乐坏了,从上海回来后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柳子戏得奖了,不得了啊!”提起往事,昔日的光环和喜悦至今还荡漾在黄遵宪老人的脸上。
自豪:柳子戏历史堪与昆曲媲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上了年纪的人都像是一本活字典,而黄老这本“字典”可以说是一本柳子戏大全,因为其中镌刻的典故都和柳子戏有关。“其实柳子戏可不是组团那个时候才出名的,作为古老戏曲的一枝,其历史悠久都能和古老的戏曲昆曲相媲美了。”黄遵宪老人带我们翻开了“字典”的页,“在清代乾隆年间,京城是没有大戏的,而那个时候流行京城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剧种中,‘东柳’指的就是当时流行于东部地区的弦索声腔,而里面就包含着柳子戏,由于柳子戏在当时影响大,于是就把弦索声腔以‘东柳’代指”。
而京剧兴起之后,这四大剧种也逐渐销声匿迹了,闯荡京城曾经一度辉煌的柳子戏却是在几百年后的1960年左右才迎来了它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而黄遵宪正是这个辉煌时期的见证人:“我们郓城县工农剧社红火起来后,柳子戏才被当作重点戏曲看待。1958年,文化厅把柳子剧团调到省里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翻箱倒柜地整理老曲目,演老节目。那时有一出老戏叫《三上本》很受欢迎,省里就派了一些专家帮着整理排演这个剧,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孙安动本》。”《孙安动本》在当时一唱就火了,而在省里几次汇演受到肯定后,他们也被组成“山东省柳子剧团、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派往北京进行汇报演出。在北京期间,柳子剧团曾三进国务院,表演给许多国家领导人看,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梅兰芳、阿甲、马少波等艺术界的专家还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对剧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回来后就去了其他地方演出,在1961年上半年,走了大半个,走到哪里欢迎到哪里。一般是到一个地方演三场,有时还要加演,那个时候太火了。”说到柳子剧团从北京回来后的情景,黄遵宪老人难掩激动。
无奈:古老剧种在逐渐沉寂
在黄遵宪老人看来,有两件事情对柳子戏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是三进国务院,另一件事就是“文革”。如果说件事情推动了柳子戏的发展,那么第二件事情则是给予了柳子戏致命的一击。1966年“文革”开始后,《孙安动本》也被定为了“大毒草”。而那个时候,文艺界的人更是抬不起头来,全国的院团都萧条了,只能排样板戏。“我们剧团也排了好几个样板戏,《杜鹃山》、《沙家浜》等,天天就是那一套,根本谈不上什么柳子戏的艺术了,就这样柳子戏有了很多年的空白期。”
而到了文革中后期,对柳子剧团更大的打击来了,1970年,剧团被限期迁出济南下放到了菏泽,虽然在1974年又返回了济南,但是这样一上一下人心浮动,先后有20多个演员离开,并且其中不乏剧团的业务骨干,剧团因此也就元气大伤。谈到这里,黄遵宪老人至今还很痛心,“其实当时真有一批很不错的演员,但是因为下放就挫伤了一部分演员的积极性,走的走,转行的转行,从菏泽回来以后,大家却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热情了,此后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当然剧团渐趋落寞也是有着别的原因的,但‘文革’却是其转折点。”
“文革”以后,《孙安动本》得到了,剧团也恢复了古装戏的演出,算是迎来了第二个。黄遵宪老人很认真地说:“一个剧团的根本和招牌就是它的剧目,但是光有旧剧目大家迟早也会看腻的。在‘文革’之后,我们剧团便开始尝试着创作一些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像现代戏《王昭君》、《桃花扇》等,到地方上去演出观众也挺欢迎的,毕竟原来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家对柳子剧团的印象还是当年三进国务院的那个剧团。但是要想再回到上世纪50年代时期的繁荣已经不可能了。”
欣慰:“柳子”开始返青了
有着400余年发展历史的柳子戏从曾经的红极一时,到后来的起起伏伏,发展到今天,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团”,因为除了它之外,再也没有别家柳子剧团存活。
“从1985年到1990年,新剧目也没出多少,演员也在一批批地流失,直到1992年的‘天下团汇演’,才稍稍有所转机。2000年之后,我们团里相继排了几出新戏,像《风雨帝王家》等,社会反响还不错。这不,刚刚我们又获知了柳子戏已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才稍稍找到一点安慰。”在谈到柳子戏近年来的一些变化时,黄遵宪老人还是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因为这些变化毕竟意味着这个曾经一度陷入生存尴尬境地的古老剧种有了继续生存下去,并再度辉煌的希望。
对于柳子戏面临的窘状,黄遵宪老人坚定地认为,必须拼尽全力穿越低谷。“柳子戏之所以会滑坡,与缺少好剧目、好演员和好导演有关,为什么一些经典剧目历经四五十年的磨炼还能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问题就在于此。”同时,黄遵宪老人也谈到,现今戏剧不景气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们的情趣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要想再把人们的兴趣培养出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事情。“成立一个专门小组,把柳子戏好好地研究研究,使剧本、唱腔等贴近观众需求,这是很有必要的。”
本报记者 秦娟 实习生 王僖 摄影陈文进
相关链接
柳子戏
一、简要描述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二、历史
柳子戏是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沈德符(1578年—1642年)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文中所说“中原”系为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周围地带。即后来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剧种的主要流行区域。柳子戏现存的俗曲,许多与明、清俗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由此可见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这种由俗曲组成的地方戏曲在清初即已在山东境内流行。《聊斋志异》作者、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就曾编过“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其中《闹馆》一剧至今仍为柳子戏传唱。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李绿园写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说《歧路灯》中就曾有“历城的一班弦子戏”,而且是“山东弦子戏”曾在河南开封演出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文中所记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然而那时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弋、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逐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咸丰初年(1851年)左右,演红脸的艺人张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咸丰十年前后,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内连唱十五次《锯大缸》。在这之后的演员有刘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到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1959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成立。同年10月24日,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1962年,剧目《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1979年10月,曹禺同名话剧《王昭君》被改编成柳子戏,并参加山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及演出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柳子剧团演出的《琵琶遗恨》获剧本改编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服装设计奖等奖项,主要演员并获表演奖。
三、艺术特色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真枪。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其曲牌有曲子与小令和客腔。
曲子与小令是由长短句为主要结构组成的曲牌。这类曲牌的词格与唱腔的结构都比较严谨,每支曲牌的句数和每句曲词的字数都是固定的。速度缓慢、旋律华丽的原板(慢三眼板)曲牌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曲牌的特点是字简腔繁,中间多虚词衬字,或将一部分词反复唱。曲子与小令包括“五大曲”、“复曲”、“单曲”、“小令”。“五大曲”是指柳子戏中常用曲牌〔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黄莺儿〕、〔耍孩儿〕。其中每支曲牌唱腔都有各种不同的节奏变化,并且男女腔齐全,各自均可自成一套。因此“五大曲”基本上代表了柳子戏音乐的主要风格。
客腔是指吸收其他剧种声腔的曲调,如[青阳]、[乱弹]、[罗罗]、[昆腔]、[皮簧]等。这些来源于不同剧种的声腔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为柳子戏增色不少,并在长期融合使用中逐渐"柳子化",成为柳子戏唱腔曲牌音调的组成部分,如[越调]、[平调]、[二八调]、[下调]。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在伴腔时,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笛子可即兴发挥,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歹”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四、角色行当
历史上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柳子戏演出剧目的增多、演出阵容的扩大,脚色行当的划分也日趋明确具体,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
生行包括红脸、净面大王、外脚、帮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脚色。红脸,又称大红脸,是柳子戏特有的脚色行当。本工生行中的开脸戏,兼工净行中的唱功戏,俗称“黑红搅子”。其唱腔高亢浑厚,动作威武刚健。表演以唱为主,重在造型。剧中所扮人物如《斩貂》中的关羽、《挂龙灯》中的赵匡胤等。历史上本行名角辈出,多为班社的台柱子,如早期艺人姚天机、王连壁、小王连壁等。1935年—1963年期间的演员是张春雷。净面大王,又称净面文生、胡子生。因其俊扮化妆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剧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其唱腔流畅自如,圆润悠扬;念白抑扬顿挫。表演从容稳健大方。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等。秀生,又称文生或小生,兼演穷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潇洒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张飞闯辕门》中的诸葛亮等。大武生,又称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轻武将。如《下江东》中的赵云等。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红衣、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贫苦的成年妇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清晰;身段动作稳重文静。如《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红衣,又称红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轻俏丽、大胆热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风流放荡的妇女。表演中身段灵活、举止轻快、眉目传情。其唱腔甜润,道白爽朗。如《玩会跳船》中的云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闺门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养的闺阁女子。其表演端庄秀丽、娇柔含情;道白柔声慢语、注重声韵;唱腔清爽。如《观灯》中的胡秀英、《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马旦,因提刀跨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圆润、身段潇洒大方,多扮演剧中女帅、女将、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为武打戏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轻盈,唱念响亮,表演中常用武术拳脚。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等;彩旦,又称丑旦,多扮演剧中凶狠丑陋或风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夸张、粗俗、泼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观灯》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并有官、民、贫、富之分。
净行中有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大花脸,也称黑脸,在剧中多扮演官员、将帅、好汉一类的角色。其唱腔高亢浑厚,表演气势磅礴、豪放、粗犷。如《错断颜查散》中的包拯、《曹宫》中的曹操等;二花脸,多扮演剧中性格豪爽、勇敢、机智或凶狠的人物角色。其嗓音洪亮,表演注重把子、折扇、云帚和腿功。如《安南国》中的邓飞虎等。
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诸类。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饰演性格风趣诙谐、富于生活气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国》中的常不中、《凤簪记》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轻盈机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风脚”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亦不多。打斗中常使用武术拳脚和多种刀枪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蒋平等。老丑系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剧中性格善良诙谐的人物角色。如《麦里藏金》中的李万良、《万盏灯》中的王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剧中放荡霸道、愚蠢无能的富家公子、纨绔子弟等人物角色,表演中念唱花俏、面目表情丰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罗锅抢亲》中的胡罗锅。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以适应表现的需要。其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而以三弦和笙伴奏,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柳子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高腔、青阳腔、乱弹、昆曲、罗罗腔、皮簧等剧种的唱腔、表演和剧目,以三弦为主奏乐器,同时辅以笙笛。有人用“九腔十八调”来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可谓恰如其分。
五、现状
柳子戏中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已只剩下号称“天下团”的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还在支撑着“东柳”的门面,对这一古老剧种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山东古老剧种连办三场展演
柳子戏传承后继有人
济南时报 文娱新闻/综合 2009.7.2 星期四
时报讯(记者 张彤)山东柳子戏素有戏曲音乐、行当、角色“活化石”之称。上周末,有着“天下团”美誉的山东柳子剧团迎来了建团五十周年的日子。作为我省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项目,山东柳子剧团在东柳戏院连续举办了三场演出,以此展示近年来该团组织传承遗产,培养后继人才的阶段性成果。
在首场进行的《老中青三代演员柳子戏曲牌演唱会》上,几位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的突出表现给记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岁的李松云演唱的《红罗记》,77岁的黄遵宪演唱的《孙安动本》,以及66岁的宁宇演唱的《江姐》选段,展示了老艺术家的艺术风范。作为柳子剧团的代演员,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一招一式,显示出特有的积淀和素养。
柳子剧团团长岳维山告诉记者,柳子戏是与昆曲同时代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作为山东古老具代表性的剧种,柳子戏与昆曲等剧种颇有渊源,因为它们都以笛子作为主乐器,并且都是唱曲牌的剧种。
接下来的《柳子戏精品折子戏专场》演出,则显示了一批中青年演员的不凡实力。《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关羽斩貂蝉》等,武戏粗犷豪放、文戏细腻典雅、曲调宛转悠扬,让人感受到柳子戏的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压轴剧目《鱼篮记》,是由柳子戏的一批青年演员挑大梁的。
岳维山告诉记者,柳子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柳子戏遗产丰富,现存传统剧目二百余出,传统曲牌约六百余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发展。今年下半年,柳子剧团打算让青年演员跟黄遵宪老师学习包公戏,跟李艳珍老师学习《琵琶遗恨》等传统剧目,还准备排演一出创编的新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