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亭,女,1938年7月生,山东定陶人。1950年10月进入金乡四平调剧团,师从刘玉芝学习四平调,1988年退休。
杜雪亭出生梨园世家,父亲系山东花鼓艺人,也是代四平调演员杜学诗(艺名“黑云彩”)的女儿。其母杜学莲(原名林淑英)为名满鲁、苏、豫、皖花鼓界“四大名旦”之一。建国前杜氏夫妇以花鼓家班形式作艺。建国后,定居金乡参与组建了“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成为四平调代主演之一。
四平调省级传承人杜雪亭
杜雪亭自幼随父母学艺,很小的时候就能演唱多出花鼓曲目。1950年10月考入金乡四平调剧团,正式拜演员刘玉芝学习四平调。杜雪亭天资聪慧,又有父母扎下的花鼓功底,再加上肯吃苦,肯下功夫韧劲,很快就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演唱技艺,逐渐在演出中担任重要角色了。
杜雪亭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勇于创新,大胆吸收花鼓、评剧、吕剧、京剧等剧种的唱腔,大大丰富了四平调的唱腔风格。她擅长花旦、青衣,她的表演洒脱可爱,耐人寻味,她的唱腔吐字清晰,嗓音优美,节奏稳健,借助父亲的影响和传承,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在鲁西南享有盛誉。
杜雪亭一生主演过数十部四平调剧目,代表作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花厅会》、《访蓟州》、《孟丽君》、《小八义》、《金鞭记》、《千里驹》等传统剧目,以及《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红灯记》、《龙须沟》等现代戏。培养了20多名四平调演员,大多已成为演出骨干。
退休后,杜雪亭经常随业余剧团到城乡演出,参加县委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对一些登门学艺的四平调爱好者传授技艺。20多年来,培养了王亚平、李梅等20多名四平调专业、业余演员。
杜雪亭多次受到奖励。参加全县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演出100余场,受到领导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2009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批准为金乡四平调省级传承人。
相关链接
金乡县四平调剧团义务演出大放异彩
2010-11-9 来源:金乡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县委、县审时度势,去年及时恢复重建了剧团,吸收了有“黑云彩”之称的老艺术家杜学诗之女杜雪亭及卢桂荣、苏现芹、李玉玲等新生代戏剧表演艺术家,还网罗了已退休闲居的众多编导、器乐、化妆、编排精英。这些艺术家们以弘扬传承文化遗产为己任,讴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着力培育戏剧人才,除挖掘储备了300余部传统剧目外,还排练出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现代戏《蒜乡新曲》等,已先后在济南、滕州、汶上、巨野、宁阳等地巡回义演240余场,辗转行程5000多华里,观众多达百万人次,盛况空前,引起省内外的极大轰动。
10月30日,笔者在县城文峰路与奎星路接口处的健身广场,目睹了县四平调剧团义务演出的盛况。县城内众多的戏剧爱好者早早就扶老携幼把广场围的水泄不通,现场掌声阵阵,不绝于耳。还有不少已隐居多年的老艺术家们因年老染病不能登台,便台下指导,传经授艺。据剧团团长李登先介绍,义演已进行了四天,观众共达万人次以上。
四平调在我省及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花鼓为主,吸纳了评剧、京剧、豫剧、曲剧、梆子等剧种曲调而形成,因曲调四平八稳而得名四平调,迄今已有300至400年历史,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之一。曾在上世纪60年代赴京省献演,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的接见,老艺术家柳玉芝是该剧目的传承人。并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他们仅在济南市千佛山公园就先后义演了14场次,吸引国内外观众14万人次以上。国家文化部、山东省委宣传部及省文化厅、省文化广电出版局等部门领导也莅临现场观摩指导,并召开了专门座谈会,对这个剧团给予了高度评价。齐鲁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等媒体也均进行了实况转播和专题报道。
四平调
2010-12-13
四平调是由淮北花鼓戏演变而成。花鼓戏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个剧种。
四平调是以花鼓戏为主,吸收了评剧、豫剧、曲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称它为“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后被定名为“四平调”。四平调分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
四平调的剧目,以反映民间男女婚姻家庭伦理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多。解放后又移植和编写了部分现代剧目约百余个。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何文秀私访》、《三元会》、《金鞭记》、《彩楼记》、《紫金镯》、《大红袍》等。
五十年代以来,山东省的金乡、成武、范县(现划归河南省)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现在基本都已撤销。
艺术特色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杜雪亭之父,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济南演出,得到南岗子(今新市场)戏院主人支持,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称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为“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花鼓”,并与评剧合班,移植了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实和提高。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了后来的四平调。
四平调传统剧目
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历史意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金乡与四平调
二十世纪20年代,淮北花鼓艺人杜学诗、张继德、杜诗法等人结社组队,到徐州、济南、郑州等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950年,剧团巡回到金乡县鸡黍集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后被金乡县委接纳,命名为“金乡县四平调前进剧社”,1956年,经国家登记后,改名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
1954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届戏曲会演,该团挖掘了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小借年》参加演出,演出效果极佳,赢得好评,并获了奖。后经刘保玺、王传友等人加工修改,被山东省吕剧团移植演出并拍摄了电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剧本单行本。
1955年,省里派来了奚道勇同志为剧团的业务辅导员。在团委会的积极配合下,移植了不少省里推荐和国家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剧目,如:《小姑贤》、《两狼关》、《戚继光斩子》、《梁山将》、《盘夫索夫》、《西厢记》、《秦香莲》等,同时改编演出了连台本戏《千里驹》。
1956年,山东省戏研室编剧邓金禄同志来到剧团,根据花鼓的传统剧目改编了《刘芳福借银》和《小二门》,参加了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二届戏曲会演。刘玉芝获表演二等奖,崔怀君、杜雪琴、庞素梅获表演三等奖,同时还获得音乐伴奏奖。
1960年10月,剧团在济南为全省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慰问演出期间,为李富春、等同志演出了四平调优秀剧目《陈三两爬堂》,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同年,济宁地区文化局举行戏曲会演,他们演出了自己创作的大型革命历史剧《战羊山》,被评为剧本创作奖和集体演出奖。
1975年,济宁地区文化局举行青年演员戏曲会演,该团演出的《画皮》大获成功,青年演员李梅获表演一等奖,李桂华获表演二等奖。因此,李梅当选为济宁市政协委员,也是当时年轻的市政协委员。
1982年,朱广英先后创作了小戏曲《谢媒人》、《谁当家》、《小团圆》,参加了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届戏曲月演出。《小团圆》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谢媒人》获剧本创作二等奖,《谁当家》获剧本创作三等奖;李玉珍获佳导演奖;李梅获表演一等奖,杨建华获表演二等奖;刘翚、朱广英获佳音乐创作奖。剧团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单位。
1987年,撤销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所属人员被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
四平调底蕴深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几百年来,在从淮北花鼓戏的萌生,到四平调的形成、改革、发展、变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艺术资料,如《四平调唱腔集锦》、30万字的《四平调音乐》和《传统剧目的唱腔、表演程式》等。保护发展这一剧种,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6年10月,四平调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金乡四平调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