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黄泥古陶:泥巴捏出的艺术精品

   

 

     菏泽泥陶技艺在民间不断被传承和发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陶艺作品
   近日,菏泽公示了第四批44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新入选29项,黄泥古陶制作技艺入选非遗传统技艺项目。
   1月20日上午,记者在济南好强艺术工作室见到了老家是郓城的陶瓷艺术家好强,只见一块黄泥巴在好强的手中,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茶具,让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奇。
  古陶制作工艺复杂
   好强出生于郓城,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陶瓷手工成型技师。说起黄泥古陶,好强介绍,黄泥古陶的传统制作工艺非常难,因为它全部是手工工艺,从选用材料到后来的烧制成功,需要20多道工艺,全部是集雕刻绘画与一体,烧制起来很难,成品率多达到50%。菏泽很多黄泥古陶工艺师在全面继承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大胆使用了浮雕、高浮雕、镂空等新技法,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灰、红、黑三色,运用高科技技术焙烧出了桔黄、石青、仿青铜、石碣等颜色。
   早期的黄泥古陶烧制有大件如大缸、大盆等,现在主要烧制经济实用、美观的套件和单件泥制陶器,如茶具、茶罐、烟灰缸、花瓶等。造型各异、古朴生香,或精雕细刻,或粗犷豪放,器皿上饰纹图案或秀丽或神秘,或繁复或简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处处显示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因菏泽地处黄河下游,所用陶泥为黄河澄泥,无化学成分,无污染。黄泥陶制品中含有活性碳,对水有除碱滤清、吸收异味的作用,深受老百姓喜爱,称之为“黄泥古陶”。
  黄泥古陶历史悠久
   据好强介绍,菏泽黄泥古陶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专家曾在菏泽有两大发现,一是大汶口时期的一座烧窑的灰坑,发掘出泥陶器残片若干片,如觚形杯,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陶鼎、陶杯盆、夹砂灰陶罐、器盖,泥质灰陶三足罐等;二是在菏泽发现一座商代陶窑,现存窑床有将近1米厚,直径1米多,从上往下看为圆形,推测原来属于竖穴式窑。窑壁上有一个圆形火口,它的四周有4个长条形火口。能分辨出窑床、火塘、操作间等结构设施。这两处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菏泽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古老的泥陶制作技术。
   到了春秋末期,“商圣”范蠡在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退隐陶地(今菏泽一带。)在这个居于 “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佳经商之地,遂潜心研制泥陶工艺。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陶工们视范蠡为陶业祖师,世人尊称“陶朱公”。从此,菏泽泥陶技艺在民间不断被传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菏泽泥陶流派,整个过程全部为手工工艺,通过选料、淋泥、拉型、绘画、雕刻、磨光、凉干、烘干、焙烧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
  古老技艺后继乏人
   好强告诉记者,黄泥古陶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工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需求的减少和市场的缩小使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民间黄泥古陶作坊越来越少。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黄泥古陶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黄泥古陶制品逐渐被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所替代,黄泥古陶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二是黄泥古陶制品利润薄,制作工艺复杂,特别是拉坯技术全凭手感操作,很多人不愿意学。民间黄泥古陶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处于青黄不接阶段,民间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年轻人认为黄泥古陶学习时间长而又费劲,也特别辛劳,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黄泥古陶的制作,所以是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