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落子的演出形式简单粗犷,多为一人左手敲单扇大铜钹,右手打竹板。
说起山东落子,凡是参观过郓城水浒好汉城的游客,几乎都聆听过民间艺人贾如生的落子表演,而山东落子在郓城也是人尽皆知的一门说唱艺术。日前,牡丹晚报记者来到郓城,探访山东落子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历程。
从僧侣所唱的“落花”发展到“落子”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大雪中唱莲花落”的唱词,或许是山东落子较为明确的文字记载。据传说,“莲花落”的形成与乞丐上门乞讨说唱有关,有人考证,“莲花落”源自于隋唐时期僧侣化缘所唱的“落花”曲,唐人叫它“散花落”。翟灏《通俗编》中曾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句:“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大悟。”由此可知,“莲花落”早期应为一种警示歌。
贾如生说,流传在郓城的落子,大多是以左手打单镲(又称大咣咣),右手打竹板,一人自演自唱,唱腔一般是七字句或者十字句,每两词或者七八句拖一长腔,以鼻音“哼哼”结束,地方色彩极为鲜明,尤以流传在郓城及其周边的“南口”落子为(聊城以北的“北口”落子、济南以东的“东口”落子也备受欢迎)。
一镲、一板、一人,自由粗狂,通俗易懂
在采访的时候,贾如生正在给游客表演其代表曲目 《武松大闹十字坡》,行云流水的表演,让台下观众不断叫好。贾如生介绍,山东落子的演出形式简单粗犷,多为一人左手敲单扇大铜钹,右手打竹板,人送雅号“荷叶吊板”,俗语称为“单吊板”。该演唱形式风格独特,挥洒自如,多运用地方方言,能充分显示郓城人及周边县市群众率直彪悍的风俗民情及精神风貌。
据了解,因落子演唱时不拘弦索,只以单钹、竹板为伴奏乐器,故能随时性发挥,随情节渲染,在一人多角时更是能借助舞台或表演处的空间合理发挥,让观众有置身其中、深陷其境之感。山东落子属于吟唱型的板腔体结构,有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等板式,它因没有管弦伴奏,唱腔比较随意,唱词比较口语化,很容易和听众达成共鸣。
山东落子表演形式颇受群众欢迎
今年63岁的贾如生,从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唱山东落子,那时候,生活艰苦,他便跟着父亲到周边县市唱落子养家糊口。“那时,我们推个木车子,一出去就是四十多天,不为了赚钱,能有口干粮吃就不错了。”回忆起那段时光,贾如生感慨地说。“我们全家几乎就是靠落子来谋生的,老百姓也愿意听,六十年代,家里几乎没断过馍。”贾如生一直对落子有种感激之情。从县曲艺队到梁山风景区到腊山风景区,再到现在的郓城水浒好汉城,贾如生从没离开过落子。
在郓城,如今仍坚持演出的老艺人还有黄集乡郭庄村的范洪元,范洪元本名范永臣,1942年出生,13岁时拜落子艺人毕斌德(梁山县黑虎庙人)为师,他音域宽广,唱腔优美,表演逼真,功底深厚,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市。
随着现代科技、宣传媒介的多样化,以及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人们对民间曲艺的兴趣与需要越来越淡漠,传统曲艺艺术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在郓城,随着曾明才、李春元等一些老艺人相继谢世,许多宝贵的技艺没有传承下来,加之当时的录音、录像设备匮乏,未能将过去的演出盛况及曲目保留下来,形成了艺术传承中的“断代”,致使部分传统曲目和唱腔艺术濒临失传。贾如生告诉记者:“现在,跟我学习唱落子的有四五个人,我对落子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