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草编织锅帽,越来越少见了

 

    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鹿坊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草编织锅帽专业村。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该村从事锅帽编织的人越来越少。4月8日,牡丹晚报记者赶到该村,对这项老手艺进行了采访。
    草编织锅帽是用高粱篾将小麦秆织起来。灵巧的匠人能把红白两种颜色的篾子恰当调配,编出鲜亮的花纹和图案,如果再配上别致的造型,就是一件艺术品。
    村民付义信今年72岁,从15岁起就开始编织锅帽,如今已经5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编织高手。上午10时许,牡丹晚报记者赶到他家时,他正在编织锅帽。
    只见付义信把一束麦秸秆用薄篾片一圈圈牢牢地缝合起来,边缝边将麦秸秆递增成股,手法娴熟、动作迅速,一边编织还一边给牡丹晚报记者介绍情况。鹿坊村人祖祖辈辈从事草锅帽编织,以前家家户户以此为生,这种技艺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现在没活了,整个村庄只有不到20人会编了,且都是老人。”付义信有些伤感地说,草锅帽编织费工费时,首先要把麦秸秆刷干净,然后用水浸湿备用;高粱秆则要“破”成篾子,刮干净后用水浸湿,之后才能编织。“编一个锅帽要用五六个小时,只能卖30多元钱,只有老年人在坚持做了。”他说,草锅帽市场的萎缩,是因为大部分家庭用不到了,“春节前农户蒸馍会用,卖水煎包的商家会用,销量小、挣钱少,整个手艺都快要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