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菏泽“非遗”,从“白卷”到名扬中外

    时间:4月11日下午
    地点:菏泽市图书馆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主讲人:菏泽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李玉坤
一片质疑:菏泽“非遗”为啥交“白卷”?
    “菏泽在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空白,出现这种现象,不单单因 ‘榜上无名’脸面上难看,更使我们错过一次挖掘、收集、宣传和发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机遇,留下诸多遗憾!”4月11日下午,讲座一开始,李玉坤就说,次交“白卷”让全市文化部门为之不安。尤其在2006年6月,牡丹晚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缘何交“白卷”》为题进行报道后,广大读者为之震惊,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风波。
    当时,人们对文化部门存在众多疑问:天天讲建设文化大市,却连一件冲出省门的传统文化都没有,能说菏泽文化灿烂吗?菏泽丰厚底蕴的文化价值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大?常说菏泽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怎么没显示出来,反倒给人一种“贫乏”的感觉呢?菏泽是没有“非遗”项目,还是不重视或没有款项去做呢?菏泽的文化人到底在干什么?
重整旗鼓:菏泽“非遗”名扬中外
    李玉坤说,从2006年下半年,我市相继成立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次召开调度会,安排布置保护和传承工作。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更是以满腔的热情走村串户,搜集整理、发掘保护民族民间艺术。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 “非遗”工作取得巨大收获,先后整理出60多个项目,并于2006年9月举办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成果展”。这次展览,共展出9大类68项近千件展品,还有来自各县区36个团队500多人的精湛表演,令观众大饱眼福。
    2006年11月,经市研究,正式公布菏泽市批“非遗”名录,共计9大类43个项目。这些项目还被全部推荐报省,其中25个项目被批准为省级名录,申报数量、批准数量均列全省。2007年,为向国家级冲刺,我市组织力量对25个省级项目重新加工。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我省入选61项,其中我市入选20项,入选数量名列全省。据国家有关专家分析,一个市有这么多项目入选,在全国市级单位也属罕见。今年以来,我们又申报审批第二批市级(52项,批49项)、省第二批 (约60项),申报审批了批传承人74名。
这方沃土:“非遗”传承深深扎根
    菏泽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李玉坤表示,鲁西南深受孔孟思想影响,乡村至今保留着具有深厚封建色彩的礼仪习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赶庙会、祭祖先,总讲究“礼、仁、义、孝”。地方传统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作为民间艺术,也总是与这些民俗联系在一起。如鼓吹乐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在民间风俗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人们喜好民间艺术、杂耍玩意儿,如演戏唱曲、弹拉吹打、舞刀弄棒等。民间有“三天不看戏,心急火燎光生气”、“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看戏听小调儿”等说法。过去,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玩友会”的玩友们,甚至流传有“拆了房子卖了地儿,也不能散了玩友会儿”之说,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对群众的影响和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艺人因生活所迫,学技卖艺,以此为生,代代传承,山东落子艺人就是典型代表。山东落子属于吟唱型的板腔体结构,乡土气息浓郁,充分显示了菏泽人民率直彪悍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