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坠琴,路在何方?

    坠琴也称坠子、坠弦,是曲艺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相传在清代康熙年间,皇帝御旨,撤掉宫廷戏班,艺人们只有流落民间卖艺。有一天,一个艺人的小三弦被老鼠咬坏了蒙皮,可是马上就要演出,情急之中,这位艺人只好用薄薄的桐木板代替,再把胡琴的弓子夹在两根中间拉奏。这样,一个既可演奏乐曲,又近似人声的乐器就诞生了,这就是早的坠琴。“别看坠琴形成的历史较短,现在坠琴已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鄄城县坠琴传承人吴道文告诉记者。
18岁踏上艰辛演艺路
    日前,记者在鄄城县箕山镇吴楼村的一个农村小院中见到了鄄城县坠琴传承人吴道文 (菏泽地区弦索乐的第六代传承人)。吴道文11岁就爱上了唱戏,一听坠子戏就入迷。
    他先后师从张心明和姚念贞(优秀艺术家),跟随老师学习期间他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拿简板、韵调,怎样用小鼓,怎样唱小段,怎样说书,绕口令怎么念等,老师手把手教,他认真学,进步很快。
    “18岁的时候,我便和两个好伙伴一起骑上自行车,‘外出闯荡’去了。”吴道文告诉记者。三个同为18岁的大小伙子踏上了非常艰苦的“卖艺路”。据吴道文介绍,他们先后去过河北、河南等地,转遍了山东周遭的几个省市。“唱得好人家扔两个钱,唱得不好人家不赶你就不错了。”据吴道文介绍,有一次三人唱完正待收拾东西继续赶路时,呼啦啦过来一群人。“别让他们走了,先把东西夺下来。”
    “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后来聊清楚了才知道他们听上了瘾,想接着听戏,便使出这种办法。”吴道文告诉记者,“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河北省肥乡县。在那里唱了整整44天,把一本《杨家将》唱完才离开。”
六大坠琴已缺其一
    一谈起坠琴,吴道文便有说不完的话。“坠琴是分开拉弦,它可以一根弦伴奏,一根弦奏旋律,这是其它民族拉弦乐不可相比的。”吴道文告诉记者,“坠琴的种类,可分为六类:大雷琴,中雷琴,大坠琴,专业琴,高音琴,童琴。其中大雷琴长150厘米左右,琴筒直径22厘米。艺术家王殿玉曾使用过,但是现如今已经失传了。”
    据吴道文介绍,鄄城县艺人目前使用4号坠琴的较多,它杆长90厘米左右,琴筒高7—7.5厘米,琴筒直径10厘米左右。它的结构由琴筒、琴杆、琴头、琴轴、琴托、千斤、弓子、琴弦组成。4号坠琴的声音明亮、高亢、柔和是戏曲乐队和独奏的主要乐器。
传承遇难题
    记者了解到,坠琴在鄄城、郓城一带普及甚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些年来,由于一些传统的文化空间逐渐消失,一些颇具有造诣的演奏家年事已高或相继去世,致使很多优秀的曲目和技艺难以得到传承,能演奏坠琴的人已经很少,鄄城坠琴濒临失传。“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曲艺的演出市场越来越不景气,曲艺艺人靠演出难以谋生,纷纷转行另谋它业。”吴道文的老伴张秀英告诉记者。
    “目前会拉坠琴的人越来越少,传承现状青黄不接。”吴道文焦虑地说,“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可以无偿教,不收任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