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任家班皮影戏: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这首宋代流传下来的诗句将皮影戏描绘得现场感十足。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美仑美奂的影人、高亢委婉的唱腔、娴熟默契的配合,构成了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如今在曹县常乐集乡任庄村,活跃着一支民间自发成立的皮影戏曲表演剧团——任家班皮影,在任庄村,当地人按照自己方言的发音管这种表演叫 “皮儿影”。近日,牡丹晚报记者来到曹县任家班皮影戏的排练现场,有幸探访了这一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
小小戏台,展现人生百态
    今年46岁的任银来是任家班皮影大平调剧团的团长,任家班皮影传至今日,任银来已是第九任班主。据任银来介绍,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任家班皮影的历史大约开始在清乾隆年间,那时黄河泛滥,大水淹没了任家庄,村里的百姓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任家班代皮影艺人,开始到山西学习皮影表演,组织演唱人员,他们游走于乡野之间,将自己的演出团体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对外称之为:任家班。
    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任银来从十四五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唱戏,1998年,任家班皮影戏人数剧减,由于始终对戏曲情有独钟,又想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任银来不顾他人反对接下了任家班这一重担。
    任银来说起那段岁月,始终觉得亏欠自己的妻子。那时任家班没有任何收入,全靠任银来的妻子打工赚来的钱支撑,有了孩子之后妻子在家看孩子,任银来便带人到处演出,无暇顾及家中事务。对于打工赚钱支持丈夫事业,任银来的妻子并未觉得有多委屈,倒是很开朗地告诉记者:“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知道他想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我就全力支持,男人嘛,总得要到处闯。我没觉得有多辛苦,只是看他当时愁的样子,有些心疼。”
不落地传承,又见创新
    皮影表演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影,无论是人物道具的操控人员,还是乐器演奏人员、演唱人员,即便他们的操控多么精到,演奏多么和旋,唱腔多么优美,仅仅因为一幕之隔,全都成为幕后,他们用一次次的排练,呈现给人们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精彩故事。几百年来,在任家班皮影九代传人中,没有哪一位艺人让幕布前的观众所认识和熟知。为了这个祖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他们默默无闻,将大半生的心血倾注到皮影艺术的表演之中。
    皮影中的皮,指的是牛皮,经过人工处理的牛皮不但十分平整,还有韧性。任家班皮影道具,大多是老师傅传承下来的,如今,历经二三百年,不少道具已经损坏,还有一部分遗失在了民间。目前任家班使用的道具只有十余件,因为道具数量的减少,他们演出的剧目也减了不少,有的剧目甚至已经停演。皮影戏的道具上本来涂有装饰性的彩色,但是随着年月的增长,演出场次的增加,道具上的色彩早已磨损殆尽,只有近距离仔细观看,才能依稀分辨出那些曾经的花纹图案。任银来小心翼翼地拿出任家班的皮影道具告诉记者:“这些皮影,二三百年的历史了,现在都是我们任家班的宝贝。”
    任银来也有难处:“我们都是出去义演,只能算是混口饭吃,2013年任家班专门拿了7万元派人专门学习皮影制作。”为了迎合现在大众的喜好,任家班专门制作了具有现代特色的皮影,像小孩子喜欢的动画片中的喜羊羊和熊大、熊二等。
只愿“皮儿影”传承下去
    任家班皮影大平调剧团目前共有30多人,从事过皮影表演的艺人中,年龄较大的已经90岁高龄,而年轻者也逾不惑,任银来一脸愁容地告诉记者:“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皮影,学习皮影。现在会皮影的人太少了,我怕这老手艺失传了,只要有人愿意跟我学,我分文不收,就是希望这门老手艺能继续传下去。”现在团里小的演员就是任银来的两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10岁,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两个孩子都会练习皮影表演,大儿子任鲁正告诉记者:“练多久都不觉得累,天天看爸爸在练习皮儿影,我就是喜欢。”
    随着时代的进步,任家班皮影在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剧目,吸纳众长,不断发展任家班的皮影艺术。如今,一些重大的庆典都邀请任家班去表演,激发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为把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去,保护好、发展好,任银来希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文化素养好、富有创作才华的年轻创作群体和演出群体,培养建立起一支受广大群众欢迎、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皮影队伍,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使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