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稼耍”到“撂地说书”
“为什么叫 ‘浅谈山东琴书’?原因很简单,我领悟得还不‘深’,也怕自己讲不好,还希望大家多多指正!”5月10日下午,市曲协副、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化山几句谦逊的开场白,赢得满堂掌声。
胡化山今年63岁,从11岁起就师从民间艺人吴正超,学习山东琴书演唱及古筝、扬琴、坠琴、软弓胡等乐器演奏。在半个多世纪的从艺历程中,他对山东琴书的保护和传承付出了巨大心血,且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文艺汇演,在第九、十届艺术节,北京传统音乐节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中,都取得骄人成绩,为菏泽人民争取了荣誉。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发源于我们菏泽,相传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胡化山说,山东琴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娱到民间的业余玩局,后来发展为职业演唱——撂地说书。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鲁西南地接中原,此间亦盛。小曲子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当时流行曲调编演曲目逐渐形成的。据传,单县、曹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叫做“琴筝清曲”。
“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久即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布。由起初风雅的“携访友”,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 “庄稼耍”。在清代末年,这种业余玩局的琴书演唱班社,在菏泽一带十分盛行。光绪年间,鲁西南灾荒连年,农村生计艰难,农民纷纷离乡进入中小城市,促使小曲子由自娱性演唱向职业化演出转化。琴书名家辈出,渐由玩友、玩局,变为职业演出,赶集赶会,搭地说书。
传唱300余年,曲艺瑰宝价值何在
传唱300余年,山东琴书的价值体现在哪儿?胡化山说,山东琴书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据称多达300余支,至今尚存200余支,大约可分为古曲、明清俗曲、地方小曲以及吸收戏曲音乐而来的乐曲4类,其中绝大多数为演唱曲牌,少数为器乐演奏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
另外,山东琴书是曲牌体曲种中发展为成熟完备的曲艺形式之一。山东琴书在曲牌联缀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规律,在众多同源曲种中发展得相对完备,其发展历程很有研究价值。演唱方法和乐器的演奏技艺有欣赏和继承借鉴价值,许多山东琴书名家如邓九如、商业兴等,在发声技巧、收腔归韵、润腔方法上成就很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山东琴书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土壤中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魂宝。它所蕴含的浓重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曾深刻地影响了平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胡化山说。
山东琴书薪火相传弦歌不断
讲座中,胡化山首次披露了从艺50余年来的艰辛历程,还有山东琴书在取得各种大奖和光彩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活到63岁,我只有一次说话不算话,但不后悔。”胡化山说,1987年原菏泽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菏泽地区曲艺队被撤销,这让刚有起色的菏泽曲艺事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由曲艺队编排的山东琴书 《瓜棚记》、《田间怒火》、《大林还家》已经在全国展演中屡获大奖。
曲艺队解散后,胡化山、王振刚、毕美、李巧莲等几位主要琴书演员,被分流到不同的单位,从事与琴书完全不搭的工作。胡化山被分配到汽车站扫烟头,心情低落到冰点,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碰山东琴书、孩子也不能染指曲艺。结果,这次他食言了,山东琴书已经溶入到他的血液和生命里。在近30年的时间内,他和其他艺人克服无资金、无排练场地、无服装等各种困难,凭着对曲艺的一腔热情,代表菏泽代表山东,在各级曲艺大赛中斩金夺银,以“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的精神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如今,这几位老艺术家成立了琴筝清曲古乐社,承担起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胡化山和王振刚的孩子也从事曲艺事业。琴筝清曲古乐社的14位乐师,传承结构呈现老、中、青、少四个阶梯。如今,除了排练,他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