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闺女2个儿子,个个孝顺,时不时地来探望,在别人眼里,86岁的成武县九女集镇韩堂村村民李守福是非常幸福、充实的。可他心中的苦衷,外人却很少知道。
“很快就没人会做了,很快就没人会做了!”昨日,见到并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李守福便忧心忡忡地喃喃着。
在当地,李守福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有一手绝活无人能比。他手工制作的咕噜、捣蒜把子、擀面杖、纺车锭子、面箩筛,尤其是咕噜、擀面杖,当年深受欢迎。原来,他担心的是,他干了近70年的绝活,没了传人。
咕噜,是妇女做针线活、纳鞋底时必备的工具,李守福手工制作一个用不了多长时间。
“制作咕噜,枣木是首选原材料,要挑选优质的。”李守福非常有经验地说,这是因为枣木质地坚硬密实、虫不易蛀、耐用。
随后的工序是砍制。李守福说,目测,砍成近一扎长为止。再用自制的车床,他一点点地旋。很快,一个精致、耐用的咕噜就面世了。
“捣蒜把子、纺车锭子,也必须选优质枣木。”李守福说,本地的不好,以前,他一年要去外地进好几次原料。
祖辈就会这门手艺,李守福从18岁开始便跟着长辈制作。制作这些木制品,可是个细活。在旧社会,像咕噜、捣蒜把子、擀面杖、纺车锭子、面箩筛,这些木工制品,家家户户都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李守福手上的传统木工手艺日渐成为历史。“两个儿子,一个在新疆、一个在县城,没一个愿意学的。”说这话时,李守福直感叹、惋惜。
尽管现在用的人很少,但李守福依然坚持每天有空就做。“集市上,光顾我摊位的,基本没有年轻人,几乎都是老年人。”尽管集市上鲜有卖这类手工木制品的,也很少有顾客光顾他的摊位,但李守福依然逢集就去摆摊,即使每集卖不了多少钱。
在别人眼里,这是执着的坚守,但李守福说:“如果不这样,心里就感觉空荡荡的!”
去年年底,李守福不小心滑倒了,摔成骨折。每天躺在床上,他忧心的还是这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木工手艺。
掌握这项“绝活”的人已屈指可数,“没几年,恐怕再没人会这活了!”老人的话语中,惋惜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