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月23日下午。
地点:菏泽市图书馆。
题目:《“非遗”大洪拳历史与发展及传承人体会》。
主讲人:陈勇,武术协会会员、菏泽市洪拳协会。
400年传承古武大洪拳,积累200余套路
“萌发于菏泽的大洪拳,具有悠久的历史。”5月23日14时30分,在曹州非遗大讲堂上,主讲人、菏泽洪拳协会陈勇说,隋朝末年的公元615年,为反抗炀帝暴政,菏泽城西北十八里朱楼李庄村村民李洪,跟随武林同仁参加瓦岗军。后来,他受李世民之命,前去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于离狐淤泥河 (今牡丹区朱楼李庄村西北二里马河)阵亡。为纪念他,乡亲、武林同道在淤泥河边建庙,取名为“洪庙”。
《大洪拳拳谱》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李洪的后裔李先明从云游到洪庙的灵空禅师处习得黑虎拳,经十几年潜心修炼,尽得灵空禅师武术绝技真传。李先明循规矩而不为所缚,在灵空禅师所授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自幼习练的武功,创造出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因练功地点在洪庙,取名为“大洪拳”,即现在流行大洪拳的原初形态。后来,李先明设馆授徒,并著有《大洪拳练功秘诀》、《点穴法》、《药物治疗》等珍贵书籍流传后世。
“近年来,菏泽洪拳协会挖掘整理了洪拳几十万字的文字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挖掘整理拳术套路,长短兵器、软硬兵器、徒手对练、器械对练,气功、点穴、暗器、擒拿、散打等200余套。”陈勇说。
从义和团到抗日民族英雄,尽显古武传人风采
说起大洪拳传承名人,作为当前第十四代传承人的陈勇感慨颇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洪拳传承人历经战火洗礼,获得部分成就,但苦难也非常大。”
据陈勇介绍,清初的朱贵昌系大洪拳第三世传人,因刀术精湛人送外号“大刀王”。嘉庆年间,他在菏泽等地成立了“大刀会”、“长枪会”,教授群众习练大洪拳、金钟罩、铁布衫,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义和团。义和团曾多次与西方侵略者、清军激战。
“赵登禹是菏泽城西赵楼村人、大洪拳第十二世传人,11岁拜朱凤君为师,是的抗日民族英雄。”陈勇敬畏地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奉命任喜峰口前敌总指挥在山海关御敌,与菏泽1000余名大洪拳弟子手持大刀夜袭敌营,取得喜峰口大捷。
勿让“武”演变为“舞”,有序传承迫在眉睫
近四百年来,大洪拳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受现代市场经济、资金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洪拳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尴尬境地。”陈勇颇为无奈地说,许多大洪拳武馆相继停办,习练者越来越少,部分老拳师年事渐高,一些绝技正在失传。“现在,大洪拳的有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他语气沉重地说。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各种形式武术赛以 “套路”评分为主。为追求比赛高分,各武术队在套路编排上任意增加高、难、新和外形美观的动作,在训练中忽略了拳架的技击含义。“体育院校以培养套路竞技人才为主,训练拳式时注重‘表演’、不追功夫,所练的拳架与传统技击功架越来越远。”陈勇分析。据他介绍,武术已经明确划分为两大类型:官方或称学院派的竞技武术、已在民间逐渐衰落的传统武术。还有许多人(也包括一些业界人士)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作用产生怀疑。“武术原本姓‘武’,照这样发展下去,只会造成‘武’与‘舞’不分,名存而实亡也只是时间问题。”陈勇担忧地说。
“传统武术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在踏踏实实地继承武术精华的前提下,做些适应现代社会‘外在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陈勇建议,“这种改革应该做到:成汤的器皿可以换,‘筵席’上的礼节及服务规则可以变,但是,在去粗取精基础上,‘汤’的原汁原味应该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