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柳子戏不提张春雷,如同研究京剧不提梅兰芳。
张春雷,是现当代柳子戏发展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坐标。他曾经在1959年,率领号称“天下团”的山东省柳子剧团三进,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为纪念柳子戏表演艺术家张春雷逝世40周年,5月30日,我市有关部门召开了“弘扬柳子戏艺术,怀念张春雷先生”座谈会,山东省柳子剧团专程赴曹县举行了汇报演出,31日在他老家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举行了墓园落成仪式。
“黑红饺子”誉满鲁西南
“提香管展画卷,画出一朵金牡丹……”5月30日,山东省柳子剧团怀念张春雷先生汇报演出在曹县文化中心举行。正式演出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携一名女孩登台致谢。老人叫张贵银,74岁,张春雷的儿子;女孩叫刘芳竹,14岁,张贵银的外孙女。祖孙二人都是柳子戏演员,都继承了张春雷的衣钵。致谢后,刘芳竹演唱了一段柳子戏,举手投足间初现大家风范,获得阵阵掌声。
后继有人是对张春雷好的纪念。张春雷,原名张兴燃,1904年出生于曹县孙老家镇温楼村。当地是柳子戏广为传播的地区,不论是县城还是农村,都有“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扒了房卖了地,也要去听柳子戏”的说法。“我祖父张风鸣,专攻花旦,由于扮相俊美、声腔圆润,赢得‘银铃铛’的雅号。”张贵银5月30日回忆说。耳濡目染,张春雷自幼便对戏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9岁进入温楼村曾家科班学戏,先后拜柳子戏艺人杨朝先、王福润为师。张贵银介绍,张春雷35岁前主唱花脸,35岁之后兼唱红脸,被称为“黑红饺子”。他在舞台上扮演的张飞活灵活现,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活张飞”。1930年后,张春雷担任曾家科班主演及掌班,在鲁西南、豫东、淮北等地演出。“那时候,父亲往南红到归德府,往北红到黄河沿。”张贵银自豪地说。
“我从光着屁股就跟父亲学唱戏。”张贵银说。在张风鸣、张春雷的影响、指教下,张家全家人都学唱柳子戏,有的逐渐成了名角。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张春雷一家三代心系柳子戏事业,在戏班里从人数到剧目,从张春雷“掌班”到二弟张兴成 “报单”(安排每天演出剧目),都在戏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家人离不开柳子戏,柳子戏也靠张家的支撑而延续发展。
柳子戏从穷乡僻壤走进繁华都市
“我还没学戏就趴在舞台的角落听过他的戏,他唱的戏几乎一场不落。”83岁的黄遵宪,是的柳子戏表演艺术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传承人,说起张春雷在艺术上对他的影响,他非常激动,发言时几度哽咽。
1953年,张春雷带人加入郓城县工农剧社,黄遵宪从那时开始受到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他鼓舞,许多演员加盟,使该社快速发展,阵容宏大,突破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局限,演出水平迅速提高,深受鲁西南广大观众的欢迎。才艺好、人品好,张春雷受到剧社演职员的敬重,不久当选剧社社长。“《打登州》、《战吕布》……只要是张春雷主演是剧目,广大观众便将剧场挤得水泄不通。”黄遵宪回忆说。
71岁的程瑞东,跟随张春雷学戏近5年。张春雷深厚的艺术造诣、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使他受益匪浅。“他已经将艺术融入血液了,为保护嗓子从来不吸烟不喝酒,晚上演出下午一定休息。”程瑞东回忆说,“再拿化妆勾脸来说,他从来不假手他人,总是亲历亲为。”为取得好的演出效果,张春雷从不“耍”,每次演出前5分钟就站在台角候场。
1954年,为迎接山东省暨华东区的戏曲会演,张春雷率领剧团排练了多出好戏,后选定 《黄桑店》、《五台会兄》、《三盗芭蕉扇》。张春雷荣获省优秀奖、华东区二等奖。在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张春雷又荣获一等奖,使郓城县工农剧社名声大振,柳子戏逐渐从穷乡僻壤走进繁华都市。
率柳子剧团三进
在此后的几年里,张春雷继续挖掘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排演了《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孙安动本》等精品剧目。
1959年10月24日及次年5月,张春雷两次在济南为举行专场演出。高兴地说:“张飞拿扇子,在其它剧种没见过。诸葛亮初出茅庐时27岁,柳子戏不带胡子是对的。”他还对舒同说:“人们都把吕剧说成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
1959年,山东省组织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在主打的三出柳子戏中,张春雷主演两出。他们曾三进,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陆定一等演出,被交口称赞。文化艺术界名家大师郭沫若、梅兰芳、荀慧生等,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剧团给予高度评价。进京一个多月,《张飞闯辕门》等戏,就演了17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载誉归来,张春雷又率团在大江南北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活张飞”艺术声誉传遍全国。1959年,省委、省为扶持、发展这一古老剧种,将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进济南,成立山东省柳子剧团,张春雷任团长。
1962年参加拍摄戏曲片《孙安动本》,张春雷成功塑造了刚猛爽直、敢于打朝的徐龙形象。张春雷擅演花脸、红脸,嗓音宏亮,功架粗犷有力,有“活张飞”之称。他经常饰演的人物还有 《挂龙灯》中的赵匡胤、《安南国》中的陈谦、《一计害三思》中的石敬思以及《张飞闯辕门》、《虎牢关》、《鞭打督邮》中的张飞等。
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张春雷形成柳子戏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梅兰芳请吃烤鸭
张春雷精湛的艺术表演,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显示了柳子戏的特色和无穷魅力。1954年,在上海华东戏曲汇演时,京剧大师程砚秋看过他的表演,连声称赞,并为他颁奖。
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在青岛政协礼堂看了张春雷饰演的《黄桑店》之秦琼、《五台会兄》之杨五郎,赞誉有加。周信芳待他卸完妆,二人合影留念。周信芳说:“早就听说柳子戏,早就听说 ‘活张飞’,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1959年,在北京烤鸭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荀慧生请客。席间,二人与张春雷亲切地攀谈,相互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柳子戏早就听说过,原以为绝了,今日见到,格外高兴。”梅兰芳对张春雷说,“戏剧四大古老剧种,昆、弋、梆都知道,惟独没见过你们,现在了却心愿了。”“我珍藏的明代赵匡胤的脸谱,与你们画的秦琼三块瓦房很近似,足可见柳子戏的古老。”不久,梅兰芳的文章《东柳垂青》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写道:“以善演《张飞闯辕门》得名、有‘活张飞’称号的老艺术家张春雷,唱腔沉着有气魄,身段老当稳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春雷回到老家,不久在寂寥中去世,一代名伶埋没乡间。曾任山东柳子剧团团长的段雨强,在纪念张春雷百年诞辰座淡会上,曾动情地讲,张春雷是在柳子戏濒临灭亡继又振兴的历史长河中点燃的一柱明灯。
“举办此次座谈会暨墓园落成仪式,是为了纪念张春雷先生对柳子戏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站在蔚蓝的天空下,看着张春雷新落成的墓园,荣宏君说他完成了一桩多年来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