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草鞋,留在记忆的一道辙



抚摸着伴随自己43载的木钻,昨日,69岁的张洪印心头,掠过丝丝悲凉。
张洪印是成武县九女集镇鹿楼行政村人。在他的记忆里,以前,村子四周都是芦苇荡,每年中秋节前后,掐带绒的芦苇是一大景观。鹿楼村目前有一千多人,据张洪印回忆,解放前,这里祖祖辈辈以编草鞋为生,带绒的芦苇是主要原料。芦苇、麻绳和木板,这些简单的原材料,再加上特有的制鞋工具——木钻,经张洪印这类编鞋艺人的手加工,几十分钟就能制成一双精美的草鞋。
“草鞋分木底、草底两种,草底的适合孩子穿。”张洪印说,“芦苇好用带绒的,暖和;木板好用柳木,耐磨。”
上个世纪,每逢春节,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买双草鞋过年。“草鞋里可以填充麦秸,穿着特别暖和,冬天夜里干活,不冻脚,透气性还强,比现在的鞋好多了。”村里77岁的退休教师张洪发说。
张洪印出生在编织草鞋世家,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动手,堂兄弟六七个,个个是编织高手,一天能编三四双。张洪印78岁的堂哥张洪忍,因为编草鞋,手指关节都变了形。
“四五十岁以下的人都不会编了,再停上十几年,估计连草鞋都看不到了。”伴随着长长的叹息声,张洪印的脸上充满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