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工笔牡丹,传承千年的“色彩”


时间:6月6日下午。
地点:菏泽市图书馆。
题目:《工笔牡丹画的传承与发展》。
主讲人:高观凌,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巨野画院创作室主任,市级“非遗”工笔牡丹画传承人。
工笔花鸟画传承千余年
“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人文精神和广阔的表现领域,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而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6月6日下午,在菏泽市图书馆举行的曹州“非遗”大讲堂上,主讲人高观凌说,工笔花鸟画是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宋时期,基本法式、形态就已确立,发展到今天,表现形式更趋完善,细致入微的刻画、一丝不苟的艺术表现、极具情趣的装饰效果,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情操上美的陶冶。花鸟画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而工笔花鸟画,从形成到发展进而成为独立的画科,仅一千多年。
高观凌今年61岁,自幼酷爱绘画,以山水见长,尤善临古。他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理念与笔墨技法,融汇于对现实景物的表现中,特别是对山水意境气氛的渲染,兼用多种皴法和没骨法多遍多层地表现景物的层次感,笔力刚健,细腻厚重。
全国八成工笔牡丹出自菏泽
菏泽因牡丹闻名,巨野因画牡丹著称。从赠送外国政要的国礼到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字画,近80%的工笔牡丹出自巨野农民之手,并销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家。
“绘画已成为巨野继煤炭、煤化工之后的第三大产业,2014年产值达到3.6亿元,并逐步形成了“经销商(画廊)-画院-农民画师”的生产销售形式。”高观凌说,巨野农民画师目前超过6000人,有4个绘画专业镇、50多个绘画专业村、60多处培训班、50多家装裱室,200多名销售人员,年销售量70多万幅。
这些成就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以刘昌杰为首的十几名绘画人员开创了菏泽工艺美术出口的先例,市场的强烈需求拉动了工笔画艺术展现形式的创新发展,在传统工笔绘画基础上进行了彩蛋、挂扇、屏凤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当时,带有工笔牡丹画的工艺产品受到欢迎,出口量逐年增大,绘画人员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巨野绘画人员达千余人。
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来由集体生产、单一销售的工厂模式已不能适应国内绘画市场的发展趋势,绘画销售人员、装裱人员、纸墨器具采供人员逐步从绘画人群中独立,建立起与绘画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供求关系,逐渐形成了销售渠道下订单、民间画师分工绘制、装裱外包加工、绘画纸墨器具社会化供应的分工合作模式,实现了绘画产业链条的快速裂变。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巨野工笔画产业已经形成了培训、写生、创作、展览、交流、推介、销售等全方位发展的良好局面。
工笔牡丹是东方绘画瑰宝
对菏泽工笔牡丹画的发展趋势,高观凌分析说,几千年来,画伴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新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美学观念不断进步,代表“国色天香、富贵吉祥”等多种寓意的国花牡丹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高档艺术品。工笔牡丹是东方绘画艺术的瑰宝,受到各国各民族人民喜爱。
传承发展使工笔牡丹形成更加臻善完美的绘画体系,是当代每个画家的应尽责任。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于非訚就工笔牡丹画一些技法开辟古人先河。他和俞致贞一起研究,临摹了宋、元、明、清的许多名画,又与民间画工基本功手法相结合,使工笔牡丹更加完善,逐步走进大众社会中。喻继高、江宏伟等就工笔牡丹在承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从构图上和手法上工艺化,在色彩上更加鲜艳明快,花、叶画法更加逼真,配景加入一些技巧,用多样化技法绘制。随着工笔画的发展,新的材料、技法、技巧日渐增多,极大地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语言。
当前,巨野工笔牡丹画的产业趋向于以市场为导向,还不能达到高品位。高观凌表示,继承传统不等于承袭传统。巩固传统绘画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后人,当前,绘画正处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时期,但要意识到绘画艺术相比西方有更加辉煌的历史,这是国人的荣耀。为使工笔牡丹这一东方绘画瑰宝发扬壮大,需要更多绘画艺术人才,继承前人之技传承后人,让传承千年的东方绘画艺术终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