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文化底蕴丰厚,是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集儒释道文化之大成,“襟带河济,控扼鲁宋”,号称“天下之中”。
这里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剧种丰富。属于梆子声腔系统的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索声腔系统的柳子戏、大弦子戏,以及在民间花鼓基础上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此外,豫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剧等外来剧种也在此影响较大。因其剧团多,名演员多,剧种多,故被省内外专家誉为戏曲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
菏泽戏曲起源没有很确切的记载,但与之有关的文字记录可追溯到金代。据金代元好问《曹南商氏〈千秋录〉后记》载,崇庆二年,即至宁元年,黄裳榜词赋进士第、特恩人(即状元)商衡,兄弟三人,长曰衡,字平叔;仲曰道,字正叔;季曰衎,字信叔。其中商正叔(1189—1260,今菏泽市人)“滑稽豪侠,有古人风” ,为金代诸宫调,散曲作家,官学士,善撰词曲。曾与张五牛合编过《双渐苏卿》诸宫调,由赵真真、杨玉娥演唱。被称赞为“重编如添锦上花”。(见《青楼》)双渐苏卿故事,流传甚广,至今山东五音戏仍保留着《双生赶船》这一古老剧目。到了元代,杂剧早期作家,山东籍颇多。当时,山东是元代戏曲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载有高文秀、张时起、李时中等。李时中与马致远同时,均为元贞书会才人。《录鬼簿》说李时中为大都人,但据《元曲家考略》考证,应为山东曹南人(今菏泽市人)。他曾与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李二合编过杂剧《黄梁梦》。《黄梁梦》全名为《开坛阐教黄梁梦》或《邯郸道省悟黄梁梦》,今存。其第二折为李时中所作,写汉钟离度吕洞宾事。
宋金元时期戏曲演出一般在戏棚,艺人到处流动演出,《庄家不识勾栏》散套和《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提到群众围坐戏棚观剧。白秀英是“东京新来(郓城)打踅的行院” ,擅长“说唱诸般品调”,她演唱的是《豫章城双渐赶苏卿》。
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俗曲小令深受欢迎。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这种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时尚小合》中就载有中原地区流行[锁南枝] 、[傍妆台] 、[山坡羊] 、[耍孩儿] 、[驻云飞] 、[罗江怨] 诸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 。 很多俗曲曲牌都见于后来流行的柳子戏、大弦子戏等弦索声腔系统(或称“明清俗曲腔系”)戏曲剧种。柳子戏(弦子戏)就是在弦索清唱的基础上,经过化妆表演唱,逐步过渡形成为戏曲剧种的。早期剧目《陈妙常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等“十大思夫”,都是由一个旦脚主演的独脚戏,仍保留弦索清唱的痕迹。
明代戏曲演出情况,多为庙会、婚丧、还愿演出。据乾隆二十一年编修的《曹州府志》记载,明天顺末(1464年左右),世人在岳神庙祷,优人以《五龙王劈生分子》为戏。明代擅长弦索而不以歌唱著称的就有曹州安廷振,擅弹琵琶;曹县伍风喈,擅弹三弦。
明代已有大弦子戏,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又知明中叶已把该剧种作为地方大戏以供敬神之用。到了清代已是相当流行。
这一时期,山东梆子也逐渐形成。清乾隆(1736—178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秦腔自唐、宋、元、明以来,音皆如此。反复加以弦索,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进者少变之……。” 其中的“齐”,即指山东而言。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流传到山东后,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的声腔剧种——山东梆子。范紫东在《法曲之源流》中说:“秦腔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东路梆子、老梆子、河北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现菏泽一带仍在舞台上流行的梆子腔,如山东梆子、平调、枣梆、河南梆子(豫剧)等,早期均是诸腔杂陈的。山东梆子和平调有“笛戏”(吹腔)、“大笛罗罗”(南罗)。枣梆源自山西上党梆子。远在清代乾隆甲辰年(1874)以前,鲁西南一带有山西商贾唱山西戏,后教唱“ 山西泽州调”。原有“昆、梆、罗、卷、簧” 五种。后来,各自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声腔为主的板腔体梆子剧种,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但彼此之间仍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梆子戏传统剧目六百六十出,以演历史故事戏为主,文辞通俗,各流派经常上演的号称“江湖十八本”。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梆子与平调相同的传统剧目一百七十八出,与莱芜梆子相同的一百零九出;平调与莱芜梆子相同的九十九出。梆子腔早期伴奏乐器多用大弦(八楞月琴)、二弦(杆短筒大)。皮弦,用弓拉奏,莱芜梆子称“提琴”,东路梆子称“胡琴”,枣梆称“据琴”三弦等。后期改为板胡、二胡为主奏乐器。山东梆子和平调早期打击乐器用“四大扇”(大铙、大拨),后通用一般的大锣、水。
明清以来,曹州一带戏曲甚为繁荣,戏曲职业班社尤多。清乾隆年间,山东曹州及河南开封、漯河一带发展到十八个大弦子戏班社,以后大弦子戏分为“旺”(汪)、“礼”(李)、“敬”三门。据山东省有关资料及人员介绍,郝福云(1880—1971)属“礼”门,东明科班出身。苗玉春(1884—?)为“旺”门传人,曹县曾家大兴班出科,其师杨风彩,艺名“二摆鼻”,在曹州一带颇有名望。“旺”门后继弟子曹景清(艺名“挖苦生”)、小旦王明德(艺名“小明”)等深受群众喜爱。在黄河北也有大小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们流传着 “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五个班”。据艺人们回忆,曹州这五个班社是:东明县包其营“三弊肚班”和东明集“耿发深班”曹县“袁家班”,菏泽县“尤家班”和彭堂“天兴班”。清未至民国初,仅菏泽就有山东梆子班社一百多个,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760年左右成立的巨野大姚班、田家班,曹县大神台刘建才科班,定陶东三义堂班、大兴班等。据《郓城县志》记载:到清乾隆年间,郓城黄岗、蝙蝠刘庄、七里铺、房河口、吕月屯等50多个村庄均成立了柳子戏班社。1840年战争后,各戏班为糊口,变为职业班社,首先由姚天吉、姚天福兄弟二人成立了“吉福班”。民国时期,随官屯的刘云驷成立了“义和班”。此外,鄄城、巨野、定陶都有业余班社活动的记载。当时,菏泽地方大戏均成立科班,其中较有名的柳子戏科班是曹县的大曾班、小曾班,定陶的宋楼班和巨野的孙家义班,大弦子班社是东明科班、曹县曾家大兴班等。这些班社培养了许多演员,他们组织戏班,流动演出甚为活跃。其活动范围大致菏泽为中心,北到河北大名、石家庄,南到安徽蚌埠、江苏徐州,西到河南开封、郑州,东到临沂等地城镇、农村。
菏泽地方戏班与外地交流历史已久,尤以与河南等地的戏班为甚。河南朱仙镇的《重修明皇宫碑记》中,记载着清同治年间重修明皇宫的捐款戏班70多个,其中就有菏泽县黄集等地的戏班。河南梆子(豫剧)也流传到曹州,影响至今。其他剧种也传播过来。清同治十年(1872年),原在北京任武职的张丙坤,调任曹州府军门之职,在其上任之时,从天津带来了一个京剧班社——双庆班。此后,评剧、河北梆子先后传入菏泽,相继在当地成立班社。
这一时期,以“三小”(小旦、小丑、小生)为主的民间小戏剧种,蓬勃发展。曹州一带流行的“花鼓丁香”,与来自黄河北岸演唱“四根弦”剧种的艺人结合,用四胡伴奏,由“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逐步发展为化妆演出。清光绪六年(1880),鄄城引马集白殿玉与艺人结合,将“花鼓丁香”用四弦(又名四胡)伴奏,并受当地柳子戏、梆子戏的影响,逐渐形成“两夹弦”剧种,开始登上舞台,传播到豫东、皖北。清宣统二年(1910),王玉华在曹州组织个两夹弦职业班社——洪兴班。菏泽的另一新兴剧种“四平调”也是由早期以花鼓为主的民间说唱形式,后吸收了评剧、豫剧、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元素逐渐发展而成。起初称“四拼调”,后改名“四平调”。
约在1900年前后,山东梆子开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巨野县“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轰动一时。其他戏班也陆续招收女演员,比较的有:单县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等。
除官僚豪绅公宴或喜庆宴会演出外,当时的演出场所为会馆戏楼、庙宇戏台。多建于城乡,每逢庙会或重大节日,为祭神或举行庆贺活动之用,一般不做营业性演出。时值演出,前来观戏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菏泽一带古戏楼较多,由此也可看出演出活动之盛。据记载,菏泽早的戏楼要数菏泽城隍庙戏楼,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正德年间又进行了大修大老粗的高调梆子班、大平调双盛班、柳子戏班、大弦子戏班等常在此演出。单县山西会馆戏楼于清雍正年间修建。前两角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 “假议传真演古今之奇事,虚踪作实谈历代之余文。”此外还有曹县城隍庙戏楼,定陶县仿山戏楼、小郎神庙戏楼,鄄城县历山庙戏楼,菏泽山西会馆戏楼等。其中菏泽山西会馆戏楼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菏泽城内早的供戏剧团体营业演出的固定场所。根据当地风俗,迎春、庆寿、贺禧、科名、谢神、起赌,甚至丧葬,都要演戏,此乃“乡风家礼”,或称“礼俗”。曹州一带时称“村村有戏台、夜夜唱灯戏。”
当时城乡除少数固定戏台外,大都使用流动戏台,系木质结构,易搭易拆,便于流动,因而得名。民国初期至建国前,流动戏台相当盛行。
1915年,菏泽地区个枣梆科班成立,由艺人吴凤珠创办。先在巨野的龙堌、后移到郓城的吕公堂,教出了王新鼎、梅新贺、朱新同等一批“新”字辈演员。枣梆在几辈艺人演唱“泽州调”的过程中,学习吸收当地兄弟剧种的精华,搜集融合了一些民间小调的演唱风格,在菏泽至山西一带影响广泛。
民国时期,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的影响下,地方戏曲改良运动也悄然兴起。部分教育界人士及剧作家、艺人,曾试图利用戏曲艺术转变社会风气,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编演新戏。三十年代初,曹州的山东梆子艺人王锡堂(艺名“桂花油”)、刘德润(红脸娃)、黄儒秀(黄娃)、孙子高、赵义庭,崔云芳(女)等,都曾应邀至开封、豫东等地演唱。1935年在河南开封组织成立的豫声戏剧学社(原称豫声剧院),由樊粹庭担任剧院戏班的总领导,“邀请以陈素真为首的杞县班和以赵义庭为首的山东梆子班合作演出。”(河南《戏曲艺术》1980年第2期)这些交流活动,对梆子声腔的改良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这里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剧种丰富。属于梆子声腔系统的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索声腔系统的柳子戏、大弦子戏,以及在民间花鼓基础上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此外,豫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剧等外来剧种也在此影响较大。因其剧团多,名演员多,剧种多,故被省内外专家誉为戏曲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
菏泽戏曲起源没有很确切的记载,但与之有关的文字记录可追溯到金代。据金代元好问《曹南商氏〈千秋录〉后记》载,崇庆二年,即至宁元年,黄裳榜词赋进士第、特恩人(即状元)商衡,兄弟三人,长曰衡,字平叔;仲曰道,字正叔;季曰衎,字信叔。其中商正叔(1189—1260,今菏泽市人)“滑稽豪侠,有古人风” ,为金代诸宫调,散曲作家,官学士,善撰词曲。曾与张五牛合编过《双渐苏卿》诸宫调,由赵真真、杨玉娥演唱。被称赞为“重编如添锦上花”。(见《青楼》)双渐苏卿故事,流传甚广,至今山东五音戏仍保留着《双生赶船》这一古老剧目。到了元代,杂剧早期作家,山东籍颇多。当时,山东是元代戏曲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载有高文秀、张时起、李时中等。李时中与马致远同时,均为元贞书会才人。《录鬼簿》说李时中为大都人,但据《元曲家考略》考证,应为山东曹南人(今菏泽市人)。他曾与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李二合编过杂剧《黄梁梦》。《黄梁梦》全名为《开坛阐教黄梁梦》或《邯郸道省悟黄梁梦》,今存。其第二折为李时中所作,写汉钟离度吕洞宾事。
宋金元时期戏曲演出一般在戏棚,艺人到处流动演出,《庄家不识勾栏》散套和《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提到群众围坐戏棚观剧。白秀英是“东京新来(郓城)打踅的行院” ,擅长“说唱诸般品调”,她演唱的是《豫章城双渐赶苏卿》。
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间俗曲小令深受欢迎。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这种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时尚小合》中就载有中原地区流行[锁南枝] 、[傍妆台] 、[山坡羊] 、[耍孩儿] 、[驻云飞] 、[罗江怨] 诸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 。 很多俗曲曲牌都见于后来流行的柳子戏、大弦子戏等弦索声腔系统(或称“明清俗曲腔系”)戏曲剧种。柳子戏(弦子戏)就是在弦索清唱的基础上,经过化妆表演唱,逐步过渡形成为戏曲剧种的。早期剧目《陈妙常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等“十大思夫”,都是由一个旦脚主演的独脚戏,仍保留弦索清唱的痕迹。
明代戏曲演出情况,多为庙会、婚丧、还愿演出。据乾隆二十一年编修的《曹州府志》记载,明天顺末(1464年左右),世人在岳神庙祷,优人以《五龙王劈生分子》为戏。明代擅长弦索而不以歌唱著称的就有曹州安廷振,擅弹琵琶;曹县伍风喈,擅弹三弦。
明代已有大弦子戏,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又知明中叶已把该剧种作为地方大戏以供敬神之用。到了清代已是相当流行。
这一时期,山东梆子也逐渐形成。清乾隆(1736—178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秦腔自唐、宋、元、明以来,音皆如此。反复加以弦索,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进者少变之……。” 其中的“齐”,即指山东而言。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流传到山东后,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的声腔剧种——山东梆子。范紫东在《法曲之源流》中说:“秦腔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东路梆子、老梆子、河北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现菏泽一带仍在舞台上流行的梆子腔,如山东梆子、平调、枣梆、河南梆子(豫剧)等,早期均是诸腔杂陈的。山东梆子和平调有“笛戏”(吹腔)、“大笛罗罗”(南罗)。枣梆源自山西上党梆子。远在清代乾隆甲辰年(1874)以前,鲁西南一带有山西商贾唱山西戏,后教唱“ 山西泽州调”。原有“昆、梆、罗、卷、簧” 五种。后来,各自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声腔为主的板腔体梆子剧种,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但彼此之间仍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梆子戏传统剧目六百六十出,以演历史故事戏为主,文辞通俗,各流派经常上演的号称“江湖十八本”。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梆子与平调相同的传统剧目一百七十八出,与莱芜梆子相同的一百零九出;平调与莱芜梆子相同的九十九出。梆子腔早期伴奏乐器多用大弦(八楞月琴)、二弦(杆短筒大)。皮弦,用弓拉奏,莱芜梆子称“提琴”,东路梆子称“胡琴”,枣梆称“据琴”三弦等。后期改为板胡、二胡为主奏乐器。山东梆子和平调早期打击乐器用“四大扇”(大铙、大拨),后通用一般的大锣、水。
明清以来,曹州一带戏曲甚为繁荣,戏曲职业班社尤多。清乾隆年间,山东曹州及河南开封、漯河一带发展到十八个大弦子戏班社,以后大弦子戏分为“旺”(汪)、“礼”(李)、“敬”三门。据山东省有关资料及人员介绍,郝福云(1880—1971)属“礼”门,东明科班出身。苗玉春(1884—?)为“旺”门传人,曹县曾家大兴班出科,其师杨风彩,艺名“二摆鼻”,在曹州一带颇有名望。“旺”门后继弟子曹景清(艺名“挖苦生”)、小旦王明德(艺名“小明”)等深受群众喜爱。在黄河北也有大小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们流传着 “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五个班”。据艺人们回忆,曹州这五个班社是:东明县包其营“三弊肚班”和东明集“耿发深班”曹县“袁家班”,菏泽县“尤家班”和彭堂“天兴班”。清未至民国初,仅菏泽就有山东梆子班社一百多个,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760年左右成立的巨野大姚班、田家班,曹县大神台刘建才科班,定陶东三义堂班、大兴班等。据《郓城县志》记载:到清乾隆年间,郓城黄岗、蝙蝠刘庄、七里铺、房河口、吕月屯等50多个村庄均成立了柳子戏班社。1840年战争后,各戏班为糊口,变为职业班社,首先由姚天吉、姚天福兄弟二人成立了“吉福班”。民国时期,随官屯的刘云驷成立了“义和班”。此外,鄄城、巨野、定陶都有业余班社活动的记载。当时,菏泽地方大戏均成立科班,其中较有名的柳子戏科班是曹县的大曾班、小曾班,定陶的宋楼班和巨野的孙家义班,大弦子班社是东明科班、曹县曾家大兴班等。这些班社培养了许多演员,他们组织戏班,流动演出甚为活跃。其活动范围大致菏泽为中心,北到河北大名、石家庄,南到安徽蚌埠、江苏徐州,西到河南开封、郑州,东到临沂等地城镇、农村。
菏泽地方戏班与外地交流历史已久,尤以与河南等地的戏班为甚。河南朱仙镇的《重修明皇宫碑记》中,记载着清同治年间重修明皇宫的捐款戏班70多个,其中就有菏泽县黄集等地的戏班。河南梆子(豫剧)也流传到曹州,影响至今。其他剧种也传播过来。清同治十年(1872年),原在北京任武职的张丙坤,调任曹州府军门之职,在其上任之时,从天津带来了一个京剧班社——双庆班。此后,评剧、河北梆子先后传入菏泽,相继在当地成立班社。
这一时期,以“三小”(小旦、小丑、小生)为主的民间小戏剧种,蓬勃发展。曹州一带流行的“花鼓丁香”,与来自黄河北岸演唱“四根弦”剧种的艺人结合,用四胡伴奏,由“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逐步发展为化妆演出。清光绪六年(1880),鄄城引马集白殿玉与艺人结合,将“花鼓丁香”用四弦(又名四胡)伴奏,并受当地柳子戏、梆子戏的影响,逐渐形成“两夹弦”剧种,开始登上舞台,传播到豫东、皖北。清宣统二年(1910),王玉华在曹州组织个两夹弦职业班社——洪兴班。菏泽的另一新兴剧种“四平调”也是由早期以花鼓为主的民间说唱形式,后吸收了评剧、豫剧、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元素逐渐发展而成。起初称“四拼调”,后改名“四平调”。
约在1900年前后,山东梆子开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巨野县“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轰动一时。其他戏班也陆续招收女演员,比较的有:单县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等。
除官僚豪绅公宴或喜庆宴会演出外,当时的演出场所为会馆戏楼、庙宇戏台。多建于城乡,每逢庙会或重大节日,为祭神或举行庆贺活动之用,一般不做营业性演出。时值演出,前来观戏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菏泽一带古戏楼较多,由此也可看出演出活动之盛。据记载,菏泽早的戏楼要数菏泽城隍庙戏楼,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正德年间又进行了大修大老粗的高调梆子班、大平调双盛班、柳子戏班、大弦子戏班等常在此演出。单县山西会馆戏楼于清雍正年间修建。前两角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 “假议传真演古今之奇事,虚踪作实谈历代之余文。”此外还有曹县城隍庙戏楼,定陶县仿山戏楼、小郎神庙戏楼,鄄城县历山庙戏楼,菏泽山西会馆戏楼等。其中菏泽山西会馆戏楼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是菏泽城内早的供戏剧团体营业演出的固定场所。根据当地风俗,迎春、庆寿、贺禧、科名、谢神、起赌,甚至丧葬,都要演戏,此乃“乡风家礼”,或称“礼俗”。曹州一带时称“村村有戏台、夜夜唱灯戏。”
当时城乡除少数固定戏台外,大都使用流动戏台,系木质结构,易搭易拆,便于流动,因而得名。民国初期至建国前,流动戏台相当盛行。
1915年,菏泽地区个枣梆科班成立,由艺人吴凤珠创办。先在巨野的龙堌、后移到郓城的吕公堂,教出了王新鼎、梅新贺、朱新同等一批“新”字辈演员。枣梆在几辈艺人演唱“泽州调”的过程中,学习吸收当地兄弟剧种的精华,搜集融合了一些民间小调的演唱风格,在菏泽至山西一带影响广泛。
民国时期,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的影响下,地方戏曲改良运动也悄然兴起。部分教育界人士及剧作家、艺人,曾试图利用戏曲艺术转变社会风气,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编演新戏。三十年代初,曹州的山东梆子艺人王锡堂(艺名“桂花油”)、刘德润(红脸娃)、黄儒秀(黄娃)、孙子高、赵义庭,崔云芳(女)等,都曾应邀至开封、豫东等地演唱。1935年在河南开封组织成立的豫声戏剧学社(原称豫声剧院),由樊粹庭担任剧院戏班的总领导,“邀请以陈素真为首的杞县班和以赵义庭为首的山东梆子班合作演出。”(河南《戏曲艺术》1980年第2期)这些交流活动,对梆子声腔的改良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