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月11日下午
地点:菏泽市图书馆国学堂
主讲人:王保祥,菏泽现代黑陶创始人
主题:黑陶工艺在菏泽的发展、传承、制作过程
土与火是黑陶的语言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馨、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它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直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自1979年与陶器结缘,我便一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随着制作条件的逐渐改善,我更是感觉如鱼得水。”7月11日下午,在菏泽市图书馆国学堂,讲座一开始,王保祥就娓娓而谈,道出了黑陶的典故,原本还略显吵杂的讲堂内逐渐安静下来。
谈起黑陶与菏泽的渊源,还要从王保祥的老家说起。
王保祥老家在成武,属于新旧黄河的中间位置,历史上属于黄泛区,是黄河经常泛滥的地方,因此拥有大量制陶的粘土。《史记》里曾有记载:“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很早时,舜帝就在成武捕鱼、制陶。“老家地下的粘土储存量大,适合制陶。从图上大家也可以对比出来,成武的粘土与一般粘土的区别很明显,一般的粘土杂质多一些。”王保祥一边讲解,一边向观众展示成武泥土的特点。
或许怕观众一知半解,王保祥从背箱里取出一个成品黑陶,的确黝黑如漆、明亮如镜。黑陶刚摆放在桌面上,就聚焦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目光,更有部分观众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来,大家可以走进欣赏,这件艺术品的质地和棱角,都能反映出它独特的力与美。”王保祥说。
三十余载传承,桃李遍天下
“早在1979年,我就开始探讨制陶的技艺了,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在成武美术厂刻瓷时,我们刻的瓷都是从景德镇购买的。当时,我就想:咱们自己能够制作该多好。”自涉足制陶后,王保祥就翻阅资料,走访各地陶瓷厂,并暗下决心:“我必须要自己制陶!”
开始制作是有难度的,材料、造型、雕刻、工具都要自己去做,1989年春节,王保祥开始建窑,窑非常成功。但是,大的器皿是做不出来的,只能做小的瓶子,可小瓶子没有市场,只能逐渐做大,这就花费了很多年时间。直到1998年,王保祥才逐渐扭转局势,还完了贷款。
在市场方面,王保祥也是自己闯,还有很多朋友帮忙推介,慢慢地从一般的市场销售做到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30年来,王保祥在发展和制作黑陶的同时,也不忘传承。“这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我只是接力棒的一环,还要将他传递下去。”王保祥一直这样坚持。
至今,王保祥收徒弟达到20多位,销售到很多地区,很多都是把黑陶作为地方特产送出的。
2013年4月,王保祥和他的黑陶入编《民间文艺家大辞典》,5月在北京创建了“陶瓷工艺传承班”。“陶瓷工艺传承班”紧挨北京工业大学,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在那里的3年间,接受制陶技艺的人有一千多位,既有老中青,也包括附近的大学生。
现场“玩泥巴”,体验拉坯技艺
或许怕观众不够尽兴,王保祥从包里掏出一块泥巴,邀请观众上台互动。“大家来体验一下拉坯技艺,亲自感受一下泥土的质地,才能培育出对黑陶的感情。”王保祥说。
据王保祥介绍,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王保祥刚说完,就有一名女观众上台跃跃欲试。“这泥巴挺特别的,不像一般的那么松软,而且也不容易散落,很容易聚成团。”该女士一边将泥搓成团,一边兴奋地说。
延伸阅读
曹州非遗大讲堂,近期好戏连台
据市图书馆副馆长张伟胜介绍,“曹州非遗大讲堂”启动以来,效果一直很好,备受好评,此后,将继续于每周六下午2时30分定期举行,欢迎市民积极参与。
7月18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凤云主讲 《四平调艺术的发展与传承》;7月25日和8月1日,单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文娟主讲《鲁西南鼓吹乐》和《山东落子》;8月8日,市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杨秀玲主讲《妙手剪乾坤、裁纸绘蓝图》;8月15日,郓城宋江武校副校长刘国庆主讲 《大洪拳的传承与发展》;8月22日,鄄城县二洪拳协会副会长李明伦主讲《二洪拳保护与传承发展》;8月29日,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讲 《鲁锦文化和鲁锦织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9月5日,佛汉拳第六代传承人李义军主讲 《佛汉拳的传承和保护》;9月12日,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韩国瑞主讲 《东明粮画的传承、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