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非遗传承人把“招徒广告”印到名片上

“我的名片都写着,不论哪个地方的人,只要音乐天赋好,愿意跟着学,我就努力地教给他。”日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建斌说。
49岁的陈建斌在业内名气很大。作为巨野县万丰镇陈集村陈家唢呐班的“掌门人”,他曾经带着陈家唢呐班到中央电视台表演;在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陈建斌在列,是我市5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

提起唢呐,大家都不陌生,俗称“曲儿小,腔儿大”的就是它。作为我国传统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以喜庆欢快而闻名,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经常会看到有唢呐演奏为节日助兴。

陈建斌出身唢呐世家,很小就跟父亲学吹唢呐。“打打拍子,或者是哼上几句,念念曲谱,一念还是那么回事。从七八岁就跟着,放假的时候学学,到十四五岁就正式登台了!”陈建斌说。

从七岁开始学习唢呐,十五岁登台演出,陈建斌就再也没有将手中的唢呐放下,始终坚持着他的唢呐梦。有一段时间,本地市场不景气,陈建斌就跑到济宁去演出。

“因为爱好,受苦受罪咱心里高兴;观众一鼓掌,咱心里感觉比什么都强,感觉知足!”陈建斌说。

在陈建斌的影响下,家里人也加入到了他的行列。

“这行,是跟父亲学的。我弟弟比我小几岁,现在大型的演出都是以他为主。我的儿子、闺女、女婿都是骨干力量,从小就学。还有我姨家、舅舅家的小老表,现在都干十多年了。”陈建斌说。

眼下,陈家唢呐班已成为全市鼓吹班社的佼佼者,曾多次在省、市文艺赛事中获奖,曾代表菏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并获得成功。2011年受文化部的邀请,陈家唢呐班赴京参加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演出活动。一年到头,陈建斌忙得不亦乐乎。

走南闯北三十余年,陈建斌并没有赚多少钱,大的收获就是观众的认可。“在县里得了一等奖,又参加市里的比赛、省里的比赛,后来,山东卫视、中央台都邀请咱去演出,还出了国。虽然累点苦点,家里老人、同行们也都说值了!”陈建斌说。

作为鲁西南鼓吹乐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建斌很为这一民间传统技艺的“老树新花”感到高兴。但是,他也为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承忧心。

事实上,近几年,鲁西南鼓吹乐虽然再度红火,但传承乏人的问题也很严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一技艺。原因则是多方面的,首先,学习过程漫长,从入门到精通往往要多年的时间,而且非常吃苦;其次,搞鲁西南鼓吹乐虽然表面上风光,可事实上收入并不高。

陈建斌说,自己今年已经49岁了,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多收几位得意门生,将唢呐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为此,他甚至将“招徒广告”印到了自己的名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