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 壮夫有为
——走进金石篆刻学人李永兴的艺术世界
谈起文化,有人总以为太深邃,大课题。其实,文化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其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立性。地域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原本谈的主题是金石篆刻,为什么对于文化的概念着力陈述?因为的地域文化源于三秦大地,而本文的主人公则从三秦大地孕育而出的一位金石.篆刻学人。他是——李永兴。
与李永兴的结缘,是在六年前牡丹盛开的时节。由山东菏泽博家美术馆田百志兄策划并主办的书画五人展,我做为参展人之一参与了这次活动。展览期间,得以和永兴兄相识。通过几天的相互了解,便知此次展事是由他与百志兄联袂策划的。还知道策展并非他的专长,仅是为朋友帮忙而已。他实是一位研究金石文化的学人,探索篆刻艺术的痴人,追求书画艺术的散人。通过这几年对永兴兄,对其整体艺术而言,对他“三人”的评价——真实不虚。
李永兴搞金石篆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别人无法比拟。再加上永兴是个有心人,是个爱琢磨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执着而勤奋的聪明人。所以,他在这条路上走的还算是比较顺。
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曾巩是他的学生。曾巩在其《金石录》中早提出“金石”一词。赵明诚的《金石录》时间上则稍晚于曾巩。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永兴兄早接触的是艺术品收藏,书画、金石拓本、青铜器铭文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收藏系列。日复一日的把玩摩挲,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陷了进去,而不能自拔。所以他在收藏的过程中开始对这些东西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同时他也走出去,寻名师,求论证。在此过程中,学养得以丰富,眼力得以提升,对以后的治学之路有着非常大的益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聊聊李永兴的三个世界。一管之见,难免顾此失彼,望乞教于永兴兄以及有缘见到此文的方家们。
李永兴的金石世界
李永兴自幼生长在西安,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以后,对金石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基于的金石文化源于三秦,西安又是三秦的中心,所以,所有研究金石文化的人必到西安寻迹探宝。而永兴兄坐地即可寻迹觅踪,且比别人更加丰富。金石学自乾嘉时期发展到鼎盛,几经兴衰到了今天。但今天发现一种现象,即:收藏金、石、拓片的可谓占绝大多数,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人群也非常多。可对这些宝贝的研究者真的是太少了,能出成果的人则更少。即使研究也是仅仅对其略作了解,知其皮毛,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永兴兄则不然,他对于金石学的研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对所收藏的金石拓片分门别类建档储存。然后慢慢的对它们分类研究,日积月累,直到今天。只有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怀有敬畏之心而执着践行的人才能得其中三味。在此过程中,个中滋味,只有永兴兄自己知道。
研究金石学可是一个苦差事,考察、寻迹、访师、求证,不足一一。对此,我是感同身受。收藏书、画、金石、拓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画和拓片相对容易些,而金石拓片,特别是青铜铭文拓片更不容易得到。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在博物馆里,就是在私人手中,可谓一纸难求。在私人手里的铭文相对资料少些,所以研究起来更加有难度。但对于永兴兄来说难度是有,但不大,因为他是一位有心人。记得他曾对我讲:“我们无论探研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深入进去,要做有心人,要做苦心人。”我估计他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既是他心灵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对这些东西研究后的一种自负。蒲松龄不是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所以说永兴兄的收藏是丰富的,对金石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就拓片而言,他的收藏极为丰硕。包括:青铜器铭文、碑碣石刻、铜镜、兵符、砖瓦、封泥、明器、竹简等,现在他又对古器物上的铭刻产生了兴趣,因为铭刻文字可考证断代。器物的纹饰丰富多彩,对于篆刻和绘画大有益处。所以说永兴兄是一位有心人。但他的收藏研究主题还是基于金石,即青铜器铭文和碑碣石刻。
永兴兄为把金石学研究搞得更加精深,便四方寻师访友,探访胜迹。西泠印社刘江先生身边曾留下过永兴的影子;在石开先生家里得先生面命耳提;曾与鉴赏家米景阳先生品茗于荣宝斋;故宫里面访郑欣淼先生;沈鹏先生在他家中为永兴题“金石永兴”以勉;李世南先生寄言永兴以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来自省自己,格物致知。特别是能得到金石考古学家罗西章先生的厚爱,福分不浅呀。前辈的抬爱使永兴兄大受裨益,“勇猛精进”。
李永兴的篆刻世界
李永兴对青铜器铭文和碑碣石刻的研究之外,篆刻的造诣还是非常高的。这基于他平时对青铜器铭文和碑碣石刻的深刻探研是分不开的。再加上金石学家、篆刻家刘江先生、石开先生和学者型书法家沈鹏先生等名师的教诲,令他“亲近而熏炙之也”。使他的篆刻艺术得以化野为文,推古出新。其实,篆刻与金石铭文是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篆刻的源头就是金石铭文以及甲骨文、楚简、帛书等文字,这些文字又使篆刻成为一门艺术。所以说,文化源远流长,而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则是的古文字。
大凡人世间的事,皆以顺其自然为好,不要刻意为之,特别是在艺术方面体现得更加显著。针对刻意与自然,永兴兄是这样认为的:凡是克制自己的意志所刻意求到的东西,是找不到的。不如追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只有这样方显“浑然天成”之美。通过永兴兄为我所刊的一方印中就可看出他对篆刻艺术的追求风格为“无为”之中见天真。此方印是我非常喜爱的几方印中的其中一方,每用必慎,以防不测。
我在四年前出版《吕福龙书法文论集》、《吕福龙书法作品集》时封底需要一方印章压底,当时立马想起来永兴兄。电话过去,痛快答应,“封底印章交给我啦!”听罢此言,令我激动不已。关中汉子的性格与山东人的性格有着相同之处,齐鲁大地和三秦大地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豪爽的性格。时隔不久,我就收到了永兴兄寄来的印章,拆开包装看到一纸印拓,“安且吉兮”,审视良久,自语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该印风格既有古韵,又出新意。萧逸之中略带朴拙,工稳之外亦有娇俏,整个印面充满着金石气。真的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得了一方自己喜爱的印章。忧的是,印章边款上刻有“永兴刊之”,怕的是把玩不久,便是“文案”君子的玩物了。关于该印的小故事,我写进了书的后记,永以记之。
由于永兴兄常年浸淫在青铜器铭文里面,对其铭文早已谙熟在心,碑版造像的浑穆朴拙以及器物铭文、陶片、砖铭的自然率真皆是他篆刻创作的源泉,名师的指点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略有小成。有些艺术名家慕名求他治印,其中有沈鹏先生、李世南先生,吴山明先生、钟明善先生、郑欣淼先生以及米景阳先生等。而沈鹏和李世南二位先生至今还经常用永兴所刊印章。昨天我们相微时他告诉我,拟用抗疫的这段时间尝试着刊“心经”一部,以检阅自己在创作中的把控能力。并且发来几方印拓,其风格虽各个印章的面目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印面所呈现出的金石之气,书卷之气,令人赏心,令人悦目。
然而,在他对金石碑刻、青铜器铭文拓片和篆刻的研修同时,又对画画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松和梅,于是他又养兰种竹,以集成四友。他自诩:所养兰花可谓品种多,花养得非常好,可以兰花专家自居。花养得好,这个我相信!至于达到专家水品与否,等我到西安之后再论证吧!作为一个学人就应该涉猎姊妹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博学之后方可集大成。
李永兴的书画世界
当今艺术世界的浮躁心态为;名利思想次之。由于人们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干开了投机专营的勾当。书法家多,学术界也不少。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于是,在书法不如画来钱快的思潮支配下,纷纷下海寻金觅银。数几年之后,感觉画画不容易,不得不重返书法圈。此时的他们如同邯郸学步,画没有学好,字也不会写了,又没挣着钱,岂不悲乎!大潮之下,总会有一些潜在水底的大鱼,他们从不与浮在上面的小鱼争宠,而是甘于寂寞深潜于水底,读自己喜欢的书,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喝自己喜欢喝的酒,励精图治,养精蓄锐,有朝一日,游归大海。李永兴既属此类。
我是研究碑学的,对于画是外行,因与永兴兄是老朋友,故说几句门外话。永兴兄是研究金石篆刻的,浑然一身金石之气,从他的画作里可以看得出来。永兴兄是西安人,受传统文化与金石文化影响,其画受长安画派浸淫,诗文又得益于李白、苏轼。他对李白诗情有独钟,可以说,李白的诗陪伴了他的少年时光,李白浪漫的诗风,萧散的个性至今还影响着他。还有朱耷、李鱓、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无论是诗还是画,永兴则是对他们厚爱有加,并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获取到养料,以滋润他常年所经营的艺术园地。
对于绘事,一般人以掌握一种或两种题材为主,但能将其画精者却少之又少。而能画全能题材的人则更少,如八大山人、石涛、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家也只是精通几种,这其中也有精和通之分,主与次之别。
天分和才气在艺术的创作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天分是注定的。才气则以自身的修养,辛勤的耕耘和对事物理解的程度来决定,这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实,读书多寡对才气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几年来与永兴兄的交往中,通过面聊、微聊,感觉他对自己所研究的东西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而且有着自己的主见,而支撑这些主见的基础就是在平时多读书。就画松而言,他是有着自己的理念,他的作品无论从印或画来看,皆有金石气。所以他的作品古拙之中带有隽逸,飘散之间透着浑然。他喜欢画孤松,一枝梅或一棵梅,因为永兴兄喜欢它们的品格,所以选择了它们。君不见苍松孤立于南轩,叶茂枝繁,形影相吊,不屈风霜,巍然挺傲。君不见朱梅根植上林苑,枝发春华,暗香飘来,春至不争,雪中显彩。
昨天他发给我一张近几天画的“苍松图”,并书上李白吟松诗一首,诗曰:“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的诗气吞河山,李永兴的构图大气磅礴。之所以他能画出好作品,是他被抗疫一线的英雄们的精神所感动,被英雄们的气质所感染。抗疫英雄,青松翠柏被他在创作理念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是,一幅佳作诞生了。品鉴永兴所画的松,似乎感觉整个画面充满着金石气,挺拔伟岸的树干,状如虬龙的枝条,形同刚针的松叶,松树挺拔且直,墨色浓淡相宜,再加上李白的诗。此作展示出了抗疫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顶风冒雪,战斗在线的大无畏精神。的确是幅好作品,好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李世南先生写给永兴兄的寄语:“……陕西,有过长安画派,那是前辈们曾经的辉煌。作为后来者,更应创作出不愧于二十一世纪的精品力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李世南先生对永兴兄的重托和期望何等高啊!这是压力,但也是动力,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相信李永兴。
李永兴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斑斓绚丽的,缘分使然令我走进永兴兄的艺术世界,并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让自己在不知觉中得到一次熏染而感到欣然和感叹。
后以永兴兄的话来结束本文:“我求金石,我写我心。……让每一个看我作品的人,通过笔墨的流动,‘看得见松树伟岸的身躯,不屈的灵魂,以及那顽强抗争的品格,这才是我终的追求’。”屈原先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永兴兄共勉!
吕福龙2020.07.30.于省斋
——走进金石篆刻学人李永兴的艺术世界
谈起文化,有人总以为太深邃,大课题。其实,文化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其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立性。地域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原本谈的主题是金石篆刻,为什么对于文化的概念着力陈述?因为的地域文化源于三秦大地,而本文的主人公则从三秦大地孕育而出的一位金石.篆刻学人。他是——李永兴。
与李永兴的结缘,是在六年前牡丹盛开的时节。由山东菏泽博家美术馆田百志兄策划并主办的书画五人展,我做为参展人之一参与了这次活动。展览期间,得以和永兴兄相识。通过几天的相互了解,便知此次展事是由他与百志兄联袂策划的。还知道策展并非他的专长,仅是为朋友帮忙而已。他实是一位研究金石文化的学人,探索篆刻艺术的痴人,追求书画艺术的散人。通过这几年对永兴兄,对其整体艺术而言,对他“三人”的评价——真实不虚。
李永兴搞金石篆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别人无法比拟。再加上永兴是个有心人,是个爱琢磨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执着而勤奋的聪明人。所以,他在这条路上走的还算是比较顺。
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曾巩是他的学生。曾巩在其《金石录》中早提出“金石”一词。赵明诚的《金石录》时间上则稍晚于曾巩。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永兴兄早接触的是艺术品收藏,书画、金石拓本、青铜器铭文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收藏系列。日复一日的把玩摩挲,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陷了进去,而不能自拔。所以他在收藏的过程中开始对这些东西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同时他也走出去,寻名师,求论证。在此过程中,学养得以丰富,眼力得以提升,对以后的治学之路有着非常大的益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聊聊李永兴的三个世界。一管之见,难免顾此失彼,望乞教于永兴兄以及有缘见到此文的方家们。
李永兴的金石世界
李永兴自幼生长在西安,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以后,对金石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基于的金石文化源于三秦,西安又是三秦的中心,所以,所有研究金石文化的人必到西安寻迹探宝。而永兴兄坐地即可寻迹觅踪,且比别人更加丰富。金石学自乾嘉时期发展到鼎盛,几经兴衰到了今天。但今天发现一种现象,即:收藏金、石、拓片的可谓占绝大多数,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人群也非常多。可对这些宝贝的研究者真的是太少了,能出成果的人则更少。即使研究也是仅仅对其略作了解,知其皮毛,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永兴兄则不然,他对于金石学的研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对所收藏的金石拓片分门别类建档储存。然后慢慢的对它们分类研究,日积月累,直到今天。只有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怀有敬畏之心而执着践行的人才能得其中三味。在此过程中,个中滋味,只有永兴兄自己知道。
研究金石学可是一个苦差事,考察、寻迹、访师、求证,不足一一。对此,我是感同身受。收藏书、画、金石、拓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画和拓片相对容易些,而金石拓片,特别是青铜铭文拓片更不容易得到。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在博物馆里,就是在私人手中,可谓一纸难求。在私人手里的铭文相对资料少些,所以研究起来更加有难度。但对于永兴兄来说难度是有,但不大,因为他是一位有心人。记得他曾对我讲:“我们无论探研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深入进去,要做有心人,要做苦心人。”我估计他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既是他心灵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对这些东西研究后的一种自负。蒲松龄不是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所以说永兴兄的收藏是丰富的,对金石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就拓片而言,他的收藏极为丰硕。包括:青铜器铭文、碑碣石刻、铜镜、兵符、砖瓦、封泥、明器、竹简等,现在他又对古器物上的铭刻产生了兴趣,因为铭刻文字可考证断代。器物的纹饰丰富多彩,对于篆刻和绘画大有益处。所以说永兴兄是一位有心人。但他的收藏研究主题还是基于金石,即青铜器铭文和碑碣石刻。
永兴兄为把金石学研究搞得更加精深,便四方寻师访友,探访胜迹。西泠印社刘江先生身边曾留下过永兴的影子;在石开先生家里得先生面命耳提;曾与鉴赏家米景阳先生品茗于荣宝斋;故宫里面访郑欣淼先生;沈鹏先生在他家中为永兴题“金石永兴”以勉;李世南先生寄言永兴以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来自省自己,格物致知。特别是能得到金石考古学家罗西章先生的厚爱,福分不浅呀。前辈的抬爱使永兴兄大受裨益,“勇猛精进”。
李永兴的篆刻世界
李永兴对青铜器铭文和碑碣石刻的研究之外,篆刻的造诣还是非常高的。这基于他平时对青铜器铭文和碑碣石刻的深刻探研是分不开的。再加上金石学家、篆刻家刘江先生、石开先生和学者型书法家沈鹏先生等名师的教诲,令他“亲近而熏炙之也”。使他的篆刻艺术得以化野为文,推古出新。其实,篆刻与金石铭文是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篆刻的源头就是金石铭文以及甲骨文、楚简、帛书等文字,这些文字又使篆刻成为一门艺术。所以说,文化源远流长,而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则是的古文字。
大凡人世间的事,皆以顺其自然为好,不要刻意为之,特别是在艺术方面体现得更加显著。针对刻意与自然,永兴兄是这样认为的:凡是克制自己的意志所刻意求到的东西,是找不到的。不如追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只有这样方显“浑然天成”之美。通过永兴兄为我所刊的一方印中就可看出他对篆刻艺术的追求风格为“无为”之中见天真。此方印是我非常喜爱的几方印中的其中一方,每用必慎,以防不测。
我在四年前出版《吕福龙书法文论集》、《吕福龙书法作品集》时封底需要一方印章压底,当时立马想起来永兴兄。电话过去,痛快答应,“封底印章交给我啦!”听罢此言,令我激动不已。关中汉子的性格与山东人的性格有着相同之处,齐鲁大地和三秦大地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豪爽的性格。时隔不久,我就收到了永兴兄寄来的印章,拆开包装看到一纸印拓,“安且吉兮”,审视良久,自语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该印风格既有古韵,又出新意。萧逸之中略带朴拙,工稳之外亦有娇俏,整个印面充满着金石气。真的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得了一方自己喜爱的印章。忧的是,印章边款上刻有“永兴刊之”,怕的是把玩不久,便是“文案”君子的玩物了。关于该印的小故事,我写进了书的后记,永以记之。
由于永兴兄常年浸淫在青铜器铭文里面,对其铭文早已谙熟在心,碑版造像的浑穆朴拙以及器物铭文、陶片、砖铭的自然率真皆是他篆刻创作的源泉,名师的指点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略有小成。有些艺术名家慕名求他治印,其中有沈鹏先生、李世南先生,吴山明先生、钟明善先生、郑欣淼先生以及米景阳先生等。而沈鹏和李世南二位先生至今还经常用永兴所刊印章。昨天我们相微时他告诉我,拟用抗疫的这段时间尝试着刊“心经”一部,以检阅自己在创作中的把控能力。并且发来几方印拓,其风格虽各个印章的面目不同,但总的风格是一致的,印面所呈现出的金石之气,书卷之气,令人赏心,令人悦目。
然而,在他对金石碑刻、青铜器铭文拓片和篆刻的研修同时,又对画画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松和梅,于是他又养兰种竹,以集成四友。他自诩:所养兰花可谓品种多,花养得非常好,可以兰花专家自居。花养得好,这个我相信!至于达到专家水品与否,等我到西安之后再论证吧!作为一个学人就应该涉猎姊妹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博学之后方可集大成。
李永兴的书画世界
当今艺术世界的浮躁心态为;名利思想次之。由于人们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干开了投机专营的勾当。书法家多,学术界也不少。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于是,在书法不如画来钱快的思潮支配下,纷纷下海寻金觅银。数几年之后,感觉画画不容易,不得不重返书法圈。此时的他们如同邯郸学步,画没有学好,字也不会写了,又没挣着钱,岂不悲乎!大潮之下,总会有一些潜在水底的大鱼,他们从不与浮在上面的小鱼争宠,而是甘于寂寞深潜于水底,读自己喜欢的书,玩自己喜欢的东西,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喝自己喜欢喝的酒,励精图治,养精蓄锐,有朝一日,游归大海。李永兴既属此类。
我是研究碑学的,对于画是外行,因与永兴兄是老朋友,故说几句门外话。永兴兄是研究金石篆刻的,浑然一身金石之气,从他的画作里可以看得出来。永兴兄是西安人,受传统文化与金石文化影响,其画受长安画派浸淫,诗文又得益于李白、苏轼。他对李白诗情有独钟,可以说,李白的诗陪伴了他的少年时光,李白浪漫的诗风,萧散的个性至今还影响着他。还有朱耷、李鱓、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无论是诗还是画,永兴则是对他们厚爱有加,并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获取到养料,以滋润他常年所经营的艺术园地。
对于绘事,一般人以掌握一种或两种题材为主,但能将其画精者却少之又少。而能画全能题材的人则更少,如八大山人、石涛、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家也只是精通几种,这其中也有精和通之分,主与次之别。
天分和才气在艺术的创作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天分是注定的。才气则以自身的修养,辛勤的耕耘和对事物理解的程度来决定,这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实,读书多寡对才气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几年来与永兴兄的交往中,通过面聊、微聊,感觉他对自己所研究的东西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而且有着自己的主见,而支撑这些主见的基础就是在平时多读书。就画松而言,他是有着自己的理念,他的作品无论从印或画来看,皆有金石气。所以他的作品古拙之中带有隽逸,飘散之间透着浑然。他喜欢画孤松,一枝梅或一棵梅,因为永兴兄喜欢它们的品格,所以选择了它们。君不见苍松孤立于南轩,叶茂枝繁,形影相吊,不屈风霜,巍然挺傲。君不见朱梅根植上林苑,枝发春华,暗香飘来,春至不争,雪中显彩。
昨天他发给我一张近几天画的“苍松图”,并书上李白吟松诗一首,诗曰:“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的诗气吞河山,李永兴的构图大气磅礴。之所以他能画出好作品,是他被抗疫一线的英雄们的精神所感动,被英雄们的气质所感染。抗疫英雄,青松翠柏被他在创作理念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是,一幅佳作诞生了。品鉴永兴所画的松,似乎感觉整个画面充满着金石气,挺拔伟岸的树干,状如虬龙的枝条,形同刚针的松叶,松树挺拔且直,墨色浓淡相宜,再加上李白的诗。此作展示出了抗疫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顶风冒雪,战斗在线的大无畏精神。的确是幅好作品,好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李世南先生写给永兴兄的寄语:“……陕西,有过长安画派,那是前辈们曾经的辉煌。作为后来者,更应创作出不愧于二十一世纪的精品力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李世南先生对永兴兄的重托和期望何等高啊!这是压力,但也是动力,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相信李永兴。
李永兴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斑斓绚丽的,缘分使然令我走进永兴兄的艺术世界,并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让自己在不知觉中得到一次熏染而感到欣然和感叹。
后以永兴兄的话来结束本文:“我求金石,我写我心。……让每一个看我作品的人,通过笔墨的流动,‘看得见松树伟岸的身躯,不屈的灵魂,以及那顽强抗争的品格,这才是我终的追求’。”屈原先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永兴兄共勉!
吕福龙2020.07.30.于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