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依团代传”破解大弦子戏传承危机


    5月21日上午,由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 “曹州非遗大讲堂+图书馆公开课”活动第五讲正式开讲。本次讲课内容是《“依团代传”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主要讲述大弦子戏的背景、“依团代传”的实施效果等。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大弦子戏是流行于山东省西南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的一个古老而珍稀的剧种,与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等剧种一起,在菏泽的戏曲百花园中竞相绽放。
    “文革”期间,“菏泽地区地方戏曲院大弦子剧团”被撤销,从此在山东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弦子戏没有了剧团,致使这一古老剧种在齐鲁大地销声匿迹40多年。
    “依团代传”解困境
    “2008年6月,百年剧种大弦子戏被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但因多年来的‘断层’,部分大弦子戏传承人年事已高,保护和传承大弦子戏迫在眉睫。”5月21日上午,国家二级演奏员、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陈玉平讲到大弦子戏面临的困境时,满是感慨:“如果再不抓紧抢救保护,人们再想了解大弦子戏,恐怕只能在文字档案里觅到它的踪迹。”
    菏泽处于山东西南部,素有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特别是戏曲,在菏泽有很深的根基,凡有影响之剧种,在此皆有流布、演变之迹。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菏泽戏剧活动已较为普遍,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主要剧种有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其中,大弦子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集民间俗曲之大成,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数百年来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修饰和创造,发展沿革成为多乐调的戏曲声腔类型。因其初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又因班社成立先后和艺人辈分原因,分称小弦子戏和大弦子戏,今日通称 “大弦子戏”。
    “针对大弦子戏缺少演员传承困难的现状,我们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另辟蹊径,以现有山东梆子和枣梆剧团为依托,选调部分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大限度地保留‘薪火’,有效解决了大弦子戏有剧种无剧团、有技艺无人传的难题。”陈玉平介绍“依团代传”的模式。
    运作模式受推广
    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依团代传”项目自2009年启动至今,我市先后培养大弦子戏骨干演员和青年学员数十名,抢救挖掘了20多个经典唱段和5个传统折子戏,录制完成了《大弦子戏经典音乐曲牌》等一批音像资料。
    2014年7月12日和8月19日,整理创排的大弦子戏《两架山》分别在菏泽大剧院和济南百花剧院进行了汇报演出。这是自“文革”期间撤销剧团40多年后,大弦子戏又一次回到观众的视野。很多老观众非常激动,勾起了往日回忆,演出结束后久久不肯离去,年轻观众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依团代传’解决了濒危剧种无剧团、无人员、无经费、开展传承工作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濒危剧种重新招收学员投入大、见效慢、成才率低的问题。”陈玉平说,由于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地方戏曲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地方院团普遍存在人才危机,更何况消失多年的濒危剧种,“依团代传”抓住“人”这一核心,重点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示范意义。
    据了解,2013年12月,《“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目前,我市正对“依团代传”项目进行完善,其运作模式将被推广运用于当地其他濒危剧种的传承中。
    “依团代传”模式实施以来,河南、安徽、浙江等地的戏曲院团纷纷来人学习考察,并邀请我市演员到当地进行示范性演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依团代传”模式让消亡40多年的大弦子戏被重新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既丰富了我省地方戏曲的艺术样式,也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扩大了古老地方剧种的影响。
    提起以后的工作计划,陈玉平说:“下一步,通过 《两架山》剧目的排练和演出,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大弦子戏演员,为新批准设立的大弦子戏剧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继续加强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等艺术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积极组织开展市内外巡演活动,扩大大弦子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