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0年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曹叔振铎很多由人到君、由君到神的故事。
《曹叔振铎传说》,是人们对曹叔振铎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治国理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记录和想象,对他本人的认知和评价的反映。《曹叔振铎传说》是中华祖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重要来源,曹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植根于曹州大地,伴随在老百姓身边,是滋润人们爱国爱民,进行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教材。
《曹叔振铎传说》的基本内容
在视察菏泽时说:菏泽,据传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周朝初期建立的曹国,是我国鲁西南地区历史上存在时间长,资料保存多,对菏泽影响大的一个诸侯国。曹叔振铎,是古曹国的开国之君,中华曹姓的始祖,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他的治理下,古曹国呈现出政治清明、民风清纯、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为定陶和菏泽成为“天下之中”,打下坚实基础。
《曹叔振铎传说》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它的核心是:忠君爱民。它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它是鲁西南地区的独特精神标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曹叔振铎的祖辈可以追溯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因生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黄帝生玄嚣,嚣生矯极,极生帝喾,喾生后稷。至文王姬昌,生振铎。在民间,人们常常把曹叔振铎与轩辕相提并论。轩辕因有土德之瑞,世称黄帝;振铎因是武王之弟,人谓曹叔。黄帝播百谷,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著《内经》,造福人类。振铎承先人之风,励精图治,施仁政,爱万民;兴水利,种五谷;开路衢,倡贸易。“三招”而兴天下。振铎逝,官民皆以曹天王称之。
《曹叔振铎传说》,广泛流传。自诗歌《曹风》算起,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有着与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曹叔振铎去世后,葬于定陶城北仿山古墓群,这里已经成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发现的文物有曹国君振铎鼎、曹公簋、曹公子沱戈及大量其他铜、陶制品。如在仿山附近出土的曹国陶豆、陶盆、陶釜,还有用于制作陶器的工具陶拍等。
有关《曹叔振铎传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墓地、碑文、家谱、村志、庙会,有戏曲、快板、大鼓、民歌等。史料丰富,真实可信。它深深札根于民间,有着浓郁的特色。如《曹天王“三招”安天下》《曹天王行雨》《阿谷停云》《仿山庙会》等故事,流传全国。据传,有一年曹叔振铎派人骑着他的一匹白马,去周朝国都汇报工作。走到洛阳一带时,因白马给农民干活,出汗过多而死在此地。后人为纪念这匹白马而建起的寺院,就是白马寺。曹叔振铎被民众神化为天上的“大王爷”,为百姓下雨保禾、祛病解灾、送子造福、发家致富等等。谚语如“大王庙,大王神,大王是咱曹国人。”“天大旱,愁死人,大王降雨喜煞人。”“金铃铛,银铃铛,发家致富就靠曹天王。”通俗易懂,具有易讲、易记、易传等特征。比如山西省的“三多堂”起家,就与曹叔振铎的“保佑”有关。《汉书.地理志》中,有曹地“厚重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的记载。
在《曹叔振铎传说》中,有关他效忠周室的治国理念,重视农桑的仁君情怀,倡俭去奢的清廉意识,有求必应的爱民之心,为人们津津乐道,有着浓郁的民间特色。这充分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恶势力的鞭挞,对清官良吏的期盼,具有古代先民向上向善的基本元素,是早期“梦”的一种存在形态。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曹叔振铎及曹国对后世的影响
曹叔振铎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影响很大。它的疆域,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所安作璋教授主编的《山东通志》先秦卷记载:曹国的疆域大致有今曹县、定陶、菏泽(现包括牡丹区、鲁西新区大部)、巨野,及聊城市的阳谷、泰安市的东平县的部分地区,与宋、卫、齐等为邻。据《河北地名》记载,在邢台桥中区有一个曹演庄,就是因为曹国在此操练兵马而得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千年来,曹国的影响一直很大。在菏泽的历史上,名字虽然有多次更改,但是一直存在着曹国及《曹叔振铎传说》的元素。1440多年前,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是由曹国取其名的开始。在 隋大业初,虽改名为济阴郡。但到了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恢复为曹州。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升为兴仁府。 金天会八年(1130年),又复为曹州。至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把曹州升为曹州府(附郭菏泽县),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新成立后,菏泽升市设区,而曹州和曹国的故名则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单位名称及对外的广告之中。
在春秋至西汉时期800多年的时间里,曹国故地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2022年春天,曹国都城所在地马集被命名为火星上一个环形坑的名字。从而,把曹国及《曹叔振铎传说》的元素扩及到地球以外的天体上,大大提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曹国凡历26君,560余年。其后代以国为曹姓,尊曹叔振铎为始祖。就曹姓人口而言,现在约有730多万人。在鲁西南地区以曹字冠名的县乡村,200余处。比如,菏泽市的曹县,单县的曹庄乡,成武县九女集镇的曹口村等。在全国以曹字冠名的州县区、乡镇、村庄,达1万余处。比如,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新区,邢台市的大曹庄管理区;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的曹老集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的曹村镇,山西省太谷县曹家大院等。古曹国所采用的历代国君叠加式墓葬方式,在历史上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皇族墓葬格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据初步统计,曹叔振铎的后人中,出现过32位皇帝、国君、总统一级的人物,25位宰相、大学士一类的人物,还有大批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企业家,无数的能工巧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做出了应有贡献。曹国故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的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范蠡经商、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与这里有着密切关系。
《曹叔振铎传说》对于《诗经》特别是《曹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诗歌《下泉》中,就可透出端倪:“芃芃黍苗,阴雨膏之。”“阴雨膏之”,就是用雨水滋润的意思。这是产生于古曹国的一首民歌,是古代民众对首任曹国国君曹叔振铎的一种怀念、赞颂的反映。收录于《诗经》中的《蜉蝣》《候人》《鸬鸠》《下泉》4篇作品,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愿望,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之一,也是菏泽大地上古代人民对于中华文艺宝库的巨大贡献。
2014年初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曹口村志》,2020年菏泽市成武县编修的《三师堂.曹氏族谱》,及其他多地的《曹氏家乘》,都记载了曹叔振铎之后三千多年的血统脉络,一百多代的世系图谱,以及有关的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实业家的简要事迹。这是历史上其他名人,很少具备的背景史料。
2022年7月,菏泽市村镇志研究院在定陶区仿山镇召开曹叔振铎传说研讨会。来自北京及当地有关基层史志、祖源文化、旅游工作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2022年8月2日,《大众日报》等报刊刊登了有关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鲁西南地区以及全国不少地方,仍然留存着古曹国的不少遗址和文物,应当进一步深入搜集、挖掘和整理,切实加以保护和利用。目前,有关单位已经计划建立《曹国文化广场》,以扩大《曹叔振铎传说》影响,丰富我国民间文学内容,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文化创新的宝藏。因此,切实讲好曹叔振铎故事,向外界展现可信、可敬的曹叔振铎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 作者:曹恒顺 作者单位: 菏泽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