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演义之三
成阳姚墟与尧舜禹的传奇时代
在华夏上古的历史长河中,成阳与姚墟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见证了尧舜禹时期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智慧与仁德的岁月,演绎着诸多传颂千古的故事。
成阳,这片古老的土地,曾是帝尧活动的重要区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上古之时,尧帝兴起于常羊之地,其方位约在今日鄄城县城之北。彼时舜生于姚墟,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身后谥号为“舜”,乃轩辕黄帝之八世孙,亦是中国上古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之首领。这姚墟之地,乃是颛顼与太昊昔日之墟址,其确切所在,于今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之西。据唐朝宰相姚崇(字元之)在《姚墟记》中所指,其位于成阳以西二里之处。而《孟子》有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乃东夷之人也。”所谓“诸冯”,即指雷泽岸边众多可供凭依之栏处。亦有一说称舜生于濮州东南九十里之姚墟,此濮州即为现今山东菏泽鄄城县旧城镇。至于鸣条之地域,则在菏泽定陶区左山寺一带。成阳故城在2017年考古专家们已考证在牡丹区胡集镇地下5一15米处,一百多万平方米的春秋时期之前的古夯土之城。而上述诸地,皆在菏泽周遭二百里之域内,此间历史遗迹与传说典故,皆为华夏文明之瑰宝,见证了上古时期菏泽地区的重要地位与深厚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先辈们的智慧与荣耀,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深远悠长,值得吾辈深入探寻与传承发扬。
尧,这位圣明的君主,他的诞生便充满了神秘色彩,其母陈锋氏庆都赤龙之后,危难中降生后,在老虎的庇护下得以存活,流传着“龙生虎养”的神奇传说。尧在位时,心怀天下苍生,生活节俭朴素,时常亲自到民间访贤。一日,他行至襄汾的席村,见到众人玩击壤游戏,一位老者唱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被老者的自在与贤能所触动,当即拜其为师,由此开启了他求贤若渴、广纳良才的治世之路。
而在济阴成阳县的姚墟,诞生了舜这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伟人。舜的童年充满艰辛,母亲早逝,父亲双目失明后受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象的蛊惑,对舜百般虐待。但舜始终坚守孝道,以德报怨,其孝行闻名遐迩。尧听闻舜的贤名后,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以此考察他的德行。舜不负所望,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尽显智慧与宽容,在处理部落事务时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经过多年的考察,尧认为舜足以担当大任,便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将部落首领之位禅让给舜,开启了禅让制的佳话。
据《史记》记载,舜帝在雷泽与皋陶、大禹相遇,皋陶作为东夷部落的首领,与舜帝、大禹结识后情谊深厚.彼时大禹所治理之水,或为古河水,或为济水。后来,舜帝与二十二位大臣的结交,更是一段佳话.尧老后,让舜摄行天子政,此时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二十二人已被尧举用,但未有明确分职.舜帝至文祖庙,与四岳商议后,开始对他们进行任命.众人推举伯禹为司空,舜帝认可并叮嘱其努力平治水土,禹拜谢后还曾让位于稷、契与皋陶.舜帝又任命弃为后稷,掌管农业;契为司徒,主管教化民众;皋陶为士,负责刑罚;倕为共工,掌管百工;益为虞,掌管林牧业;伯夷为秩宗,负责礼仪;夔为典乐,掌管音乐;龙为纳言,负责疏通言论、传达天子号令;彭祖为无任所大臣,协调政务.此外,还有十二位州牧.这二十二位大臣在各自的职位上各尽其责,功绩卓著,共同助力舜帝开创了太平盛世,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尧舜心法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十六字心传”。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禹继位后,同样致力于部落的发展与繁荣。彼时,洪水依旧肆虐,百姓苦不堪言。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业。禹铭记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不辞辛劳,带领民众风餐露宿,沿着山脉和河流仔细勘察地形,终采用疏导之法,历时十三年,成功驯服了洪水。在治水期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与此同时,南方的三苗部落势力逐渐壮大,与华夏部落联盟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一触即发。舜深知战争只会带来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于是他另辟蹊径,登上韶山,轻抚古琴,奏响了一曲悠扬而又充满仁德的乐章。那琴声如潺潺流水,似春风拂面,传递着和平与友善的信息,展现出华夏部落的智慧与胸怀。三苗部落的人们听闻这美妙的琴声,感受到了舜的仁德与善意,被其深深打动,于是放弃了战争的念头,双方握手言和。舜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佳话,避免了一场血腥的战争,维护了部落之间的和平与安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在舜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皋陶作为舜的得力助手,负责司法事务,他制定了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罚,秉持公正严明的原则,规范社会行为,维护部落稳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尧时期命令羲氏、和氏制定的历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依据节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经济逐渐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舜认为禹治水有功,且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便效仿尧的禅让之举,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继承了先辈们的遗志,继续带领部落走向新的辉煌。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各路诸侯纷纷带着玉帛等礼品前来朝见,展示了禹的威望和华夏部落联盟的强大凝聚力,也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舜帝时期,洪水依旧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舜先是任用鲧去治水,但鲧采用筑堤堵截的方法,历经九年都未能成功,终舜不得不重新寻找治水之人.此时,鲧的儿子禹挺身而出,他深知治水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虽新婚仅三天,却毅然决然地奔赴治水一线.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策略,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带领百姓们开渠排水、疏通河道,让洪水能够顺着河道流入大海.在治水过程中,禹不畏艰辛,风餐露宿,亲自拿着工具与百姓们一同劳作,日夜不休,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出生时,他路过家门听到孩子的啼哭声,都未曾进屋看望,一心只为早日治理好洪水,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禹终于成功地平定了洪水,使百姓得以从高山迁居平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下来,他的治水功绩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和舜帝的高度认可.舜帝认为禹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且治水有功,便将部落首领之位禅让给了禹.
尧舜禹时期的成阳姚墟,见证了这三位伟大领袖的智慧、仁德与功绩,他们所创造的祥和禅让社会,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追求和平、智慧与高尚的品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菏泽市政协委员
中华陈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
菏泽市雷泽祖源文化研究院院长 陈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