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华夏祖源演义之八 穿越上古,探秘古东海巨野

华夏祖源演义之八

穿越上古,探秘古东海巨野 

    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海之上,流传着一个质朴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简单纯粹,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限。那时,每当大公鸡昂首啼鸣三遍,东方的天际便会泛起鱼肚白,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在他们眼中,是公鸡的啼叫唤醒了沉睡的太阳,赋予世界光明与温暖。这一奇妙的联系,逐渐演变成了初的图腾崇拜——凤凰。凤凰,作为吉祥与光明的象征,其雏形或许就源于这古老的日出传说。

    传说中,伏羲伫立东方,凝视着那一轮红日从东海的波涛中冉冉升起,光芒万丈,照亮了世间万物。这一震撼人心的景象,不仅成为了古人对自然力量敬畏与崇拜的源头,更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为华夏文明中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光明、希望和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在华夏广袤大地的历史长河中,祖源文化恰似熠熠生辉的星辰,为我们照亮了寻根溯源的漫漫征途。研究并挖掘祖源文化,旨在让全球华人都能清晰知晓华夏祖源圣地所在,从知悉根源、认同根源,进而培育根基,从知晓恩情、感恩戴德,终付诸报恩行动。借此凝聚起团结和谐的磅礴力量,携手共创华夏未来的崭新辉煌。在众多祖源之地中,巨野,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宛如一颗耀眼明珠,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迷人光芒。

    巨野,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海所在地。以雷泽为中心,其东部区域便是古时人们口中的东海。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数不清的传说与故事,宛如一部无字史书,默默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上古神话在这里世代流传,它们不仅是远古先民对未知世界天马行空的想象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象征,深刻体现了先辈们与自然顽强抗争、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无畏勇气与坚定决心。

    上古时期,神农氏,也就是炎帝之师之祖,也曾在这片东海之地采药。神农氏遍尝百草,为华夏先民探寻可食用和药用的植物,他的足迹遍布巨野的山川林泽。在那远古蒙昧的时代,神农氏怀着对苍生的悲悯与无畏的探索精神,冒着中毒的风险,亲身尝试各类草木,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为族人开辟出一条生存与繁衍的道路,其功绩被后世传颂不衰。而舜帝的老师草木子同样在此地采药,他传承和发扬了神农氏的医药知识,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故事不仅是传说,更是华夏早期医药文化的源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巨野还是三苗九黎少数民族先祖蚩尤的安息之地。蚩尤墓静静坐落于此,这位上古时期九黎部落的勇猛酋长,麾下有兄弟八十一人,各个英勇善战、威震四方。蚩尤原本是炎帝的臣属,后来实力壮大击败炎帝,又雄心勃勃地与黄帝争夺天下,终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和炎帝联手击败并诛杀。蚩尤死后身首异处,他的肩髀就埋葬在巨野。早记载巨野蚩尤墓的是东汉时期的《皇览》,明代万历年间的《兖州府志》以及清道光年间的《钜野县志》也都有相关记载。如今,蚩尤墓已被改造成广场,尽管岁月流转,但它依然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人们缅怀这位传奇人物的重要场所。

    除了蚩尤墓,巨野还有诸多历史遗迹与动人文化故事。春秋时期,鲁哀公西巡时在此猎获麒麟,巨野也因此被誉为“麒麟之乡”。孔子听闻获麟之事后,感慨万千:“麟出而死,吾道穷也!”此后便停笔不再撰写《春秋》,不久后便郁郁而终。这一事件不仅为巨野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让麒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麒麟镇的“麒麟冢”,被视作传说中麒麟的埋葬之地,至今保存完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膜拜,已然成为研究麒麟文化的关键基地。

    历史上,巨野曾是山阳郡的一部分,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的秦王避暑洞,见证了古代帝王的闲适生活点滴;昌邑故城遗址同样意义非凡,西汉时期设立昌邑国,刘髆、刘贺先后在此为王,这里一度成为一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地带。后来,昌邑王刘贺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被废黜皇位后,举家南迁,在南方建立南昌国。南昌邑的前身便是昌邑王的封地演变而来,如今的江西南昌,也因此与巨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段历史不仅是刘贺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两地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见证,展现了历史变迁中地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巨野之名源自大野泽,它曾是黄河流域的天然大湖,在古代地理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兖州》中就有关于大野泽的记载。秦汉之后,相关记录愈发详尽,大野泽的位置和面积也更加清晰。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决口,致使大野泽湖底抬高,湖面迅速扩大。南北朝时期,大野泽仍在持续扩张,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济水》多次描述其辽阔的景象。到了唐朝,大野泽面积惊人,相当于两个现今的洞庭湖。然而,自唐朝起,由于河沙不断淤积,大野泽逐渐向北移动。五代至北宋末年,黄河多次决口,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八百里梁山泊”。如今,大野泽仅存东平湖作为遗迹,但它曾经的浩渺烟波,仍让后人无限遐想。

   值得一提的是,据吉林长春大学李四光地质学院的董其山教授研究发现,菏泽现在的土面与原土面深度相差高达690多米。从巨野的地矿状况来看,其龙骨煤矿露天煤矿上面的土层厚达500米,这充分表明此地原本是丘陵地带,经过漫长岁月的泥沙淤积,才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冲积平原。这一地质变迁的重大发现,为巨野曾是东海之底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巨野,这片历史上的东海之地,不仅留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祖源地之一。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巨野的历史文化,我们能够更透彻地了解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我们一同走进巨野,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那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深切感受华夏祖源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陈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

菏泽市政协第十五届常委       陈勇行字松航

市雷泽祖源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