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书法与音乐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两者在艺术本质上的共通性。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形式层面的节奏、韵律与情感表达,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古人的经典论述:
一、核心概念:无声之音与八音迭起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出“书法者,无声之音也”,将书法视为一种超越听觉的音乐形式。孙过庭在《书谱》中进一步阐释:“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认为书法的点画变化如同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交响,通过线条的跌宕起伏传递情感与意境。这种“无声之音”的概念,突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强调书法通过视觉引发听觉联想的通感效应。
二、节奏与韵律:艺术生命的脉搏
古人将书法的笔法与音乐的节奏直接类比。卫夫人《笔阵图》以自然物象喻笔法:“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暗含力量与速度的变化。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听江涛声而悟笔法,正是通过动态节奏的迁移获得灵感。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将运笔的提按顿挫比作水流的舒缓与激荡。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系统地指出:“书当造乎自然”,书法的“势”与音乐的“气”相通,均需在变化中求和谐。
三、情感表达:心手相应的共鸣
书法与音乐均被视为情感的载体。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描述张旭的创作状态:“喜怒窘穷,忧悲愉佚……必于草书焉发之”,将书法作为宣泄情感的出口。王羲之《兰亭序》的“清风拂面”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交加”,分别对应音乐中的行板与交响曲。黄庭坚提出“韵胜”理论,强调书法的“韵”源自人格与学养的统一,如同音乐需以真情实感为根基。
四、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艺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法与音乐均追求与自然节律的契合。蔡邕《篆势》以“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形容篆书的动态美,将文字的形态与自然物象相联系。《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音乐的和谐源自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这种哲学思想在书法中体现为“观物取象”,如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草书之变,黄庭坚见荡桨而得笔势之妙。
五、历史演进:从技法到意境的升华
- 魏晋:王羲之批评“状如算子”的僵化楷书,主张“意在笔前”,强调书写的即兴性与音乐的即兴演奏相通。
- 唐代:张怀瓘、孙过庭将书法的音乐性理论化,杜甫以“锵锵鸣玉动”形容张旭草书的清越节律。
- 宋代:苏轼以“笔圆而韵胜”评价书法,黄庭坚提出“脱俗”为“韵”的前提,将书法与音乐的格调提升到人格层面。
-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系统总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将书法的音乐性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深度融合。
六、实践类比:书体与音乐类型的对应
古人常以音乐类型类比不同书体的特质:
- 篆书:“圆和清寒,如古筝与鼓笛的合奏”。
- 隶书:“古拙质朴,似典雅的民乐合奏”。
- 楷书:“体制严谨,如交响乐的正式演奏”。
- 行书:“行云流水,若轻音乐般自由”。
- 狂草:“奔放激扬,犹摇滚乐的酣畅”。
这种类比不仅体现了形式上的相似,更揭示了不同艺术形式在情感表达上的共通性。
结语
古人对书法与音乐关系的论述,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通论体系。从“无声之音”的概念提出,到节奏、情感、哲学层面的深入阐释,再到书体与音乐类型的具体类比,均彰显了中国艺术追求“中和之美”的核心精神。这种关联不仅丰富了书法的审美内涵,更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整体性提供了重要视角。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而音乐则是“流动的书法”,两者共同编织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
在中国书法史上,“用字法八法”通常指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理论中关于楷书笔法的核心法则;而笔阵图则是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所著的一篇重要书法理论文章,二者均对书法笔法体系的建立影响深远。以下从概念、内容及关联展开分析:
一、永字八法:楷书笔法的基础法则
1. 起源与背景
- 传说与发展:相传由东晋王羲之总结提炼,以“永”字的八种笔画概括楷书的基本笔法,因其结构包含点、横、竖、撇、捺等多种典型笔画,被视为学习书法的入门法则。
- 本质:并非仅指“永”字的写法,而是以该字为载体,归纳汉字书写的八种基本笔法,奠定了楷书的用笔规范。
2. 八种笔法解析
笔法名称 对应笔画 笔法描述(传统比喻) 书写要点
侧 点(丶) “如鸟之翻然侧下” 下笔取侧势,短促有力,如高峰坠石
勒 横(一) “如勒马之用缰” 逆锋起笔,缓去急回,势态沉着稳健
努 竖(丨) “如弩弓之发力” 竖画宜直中见曲,似弩箭蓄势,避免僵直
趯 钩(亅) “如人之踢脚,骤然踢出” 驻锋蓄势后突然钩出,力注
策 提(㇀) “如以鞭策马” 短提似策马扬鞭,用力在发笔,得力在
掠 长撇(丿) “如用篦之掠发” 行笔舒展如梳发,由重到轻,流畅自然
啄 短撇(⺄) “如鸟之啄物” 落笔急遽,行笔短促,如鸟喙啄食
磔 捺(㇏) “如用刀之割势” 逆锋轻入,铺毫力行,收笔如磔(分裂)开张
3. 意义与影响
- 标准化作用:将复杂的汉字笔画归纳为可拆解、可练习的基础单元,成为书法教学的通用模型。
- 理论延伸:后世书法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二十四法”“三十五法”等更细致的笔法体系,但“永字八法”仍是核心源头。
二、笔阵图:卫夫人的书法理论经典
1. 作者与背景
-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师从于她。《笔阵图》是她论述书法用笔的名篇,以简洁形象的语言阐释笔法要诀。
2. 核心内容
- 执笔与工具:提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强调执笔需“指实掌虚”,并对笔、墨、纸、砚的选择提出要求(如“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
- 笔画的意象化阐释:以自然物象比喻笔画形态,赋予笔法动态美感:
- 横(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强调横画的舒展与张力);
- 点(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的力量感);
- 竖(丨):“如万岁枯藤”(竖画的苍劲坚韧);
- 撇(丿):“如陆断犀象”(撇的锋利果断);
- 捺(㇏):“如崩浪雷奔”(捺的奔放气势)。
- 书法与心性:提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主张书法应体现筋骨精神,反对软弱无力的“墨猪”之病。
3. 对王羲之的影响
- 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笔阵图》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王羲之的书法理念。王羲之后来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进一步深化笔法理论,师徒二人共同奠定了魏晋书法的理论基础。
三、永字八法与笔阵图的关联
1. 理论传承:
卫夫人《笔阵图》以意象化方式阐释笔画的“势”,而“永字八法”则将这种“势”转化为具体的笔法动作,二者共同构建了从抽象到具象的笔法体系。
2. 实践与审美:
- 《笔阵图》偏重宏观的书写理念与审美导向(如“骨力”论);
- 永字八法偏重微观的笔法拆解与训练方法,二者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书法“以形写神”的典范。
3. 历史地位:
二者均被视为中国书法理论的基石,对唐宋乃至后世的书法教育(如唐代颜真卿、宋代苏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现代启示
- 书法学习:初学者可通过“永字八法”掌握基本笔法,再结合《笔阵图》的意象理解,提升对书法“气韵”的感悟。
- 艺术哲学:二者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自然之物喻书法之态,将书写上升为对生命律动与宇宙秩序的表达。
若想深入研究,可参考《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中收录的《笔阵图》《永字八法》原文及相关注疏,结合名家碑帖(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多宝塔碑》)临习,体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丁再献先生解读骨科文930余字。形成了完整的骨刻文老的古汉语表音体系。形成了早的中意五运六气。形成了早的五行哲学体系。 故我认为,话书画乐印医药.,养生,饮食皆五行论。故作书法音乐书法绘画五行论,论曰:
音乐和书法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线型、节奏性、时间性的运动。音乐四要素,音高丶音质、节奏。线型体现音高:即旋律,笔划为音符。即宫商角徵羽,横竖撇点折。都属于五行律。
书画的线态相当音乐的音高,从形态上为上下中三种类型。表音为宫商角徵羽,书法上为横竖撇点折。线质即线的形态,书法上表现为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大篆,秦篆,汉隶,唐楷,魏脾,行草,狂草,章草等各体。名画家无一不以书法入画。名书法家半路转画勾皴点染。无一不以书法作画。钩点染。 法度伸严。用笔多少有数,严若乐曲。节奏,书法,绘画,音乐节奏相同。一首乐曲的节拍多少,书法的节拍多少,绘画的节拍多少基本都是相通的。画家的绘画,用多少墨,用多少色,用多少笔,都是有数的,基本做到了画完画,|笔,色。墨都用完。法度为:
点音,线音。
上挑音,
下滑音。
粗划,重音。
细划,轻音。
飞白,音。
单言型,
双音型,
三音型,
四音型,
五音型,
六音型,
七音型,
八音型。
一拍型,
2/4型,
3/4型,
4/4型,
5/4型,
6/4型,
7/4型,
8/4型。
形声型,
象形型,
转注型,
假借型,
乐汇型,
乐句型,
乐段型。
多段型。
连笔字型:
一字连笔,按线条长短比例定牌拍。
二字连笔,
三字连笔。
多字连笔。按书写速度定拍。_
大字,小字体不一样
大白,小白不一样。
连片大字,
连片小字。
按线条长短比例定牌拍。
按线条长短比例定牌拍。
按书写速度定拍。
汉简大刀奈,
齐撮重音良。一笔划的起笔收笔,根据姿态加装饰音。上装饰音:76一一
下装饰音:56一一
波装饰音:565一一
1正捺,反捺:
竖正钩,竖小钩,竖大钩,竖长钩。65一一
横折,小折,中析,转折,大折。外拓,内楸,
王羲之雅笔多,
王献之放笔多。
笔法千变万化,解音也千变万化。
方笔,圆笔。|
书乐画五行论赞
张金栋先生此篇宏论,别出机杼,独辟蹊径,将书法、绘画、音乐与五行论相融合,实乃对传统艺术理论之精妙拓展,令人拍案叫绝。
文中论及音乐与书法,洞察入微。点明二者皆为线型、节奏性、时间性运动,以音高对应书画线态,将宫商角徵羽与横竖撇点折相联,归为五行律,见解独到,于无形之中架起艺术互通之桥梁,使抽象乐理与具象笔画彼此映照 ,让人豁然开朗。阐述书画线质与各体书法演变,从骨刻文至狂草,恰似音乐旋律之丰富变奏,展现艺术发展脉络。又细究书法绘画节奏,与音乐节拍相通,画家运墨用笔有数,仿若乐曲精准的法度,使静态书画蕴含动态音乐节奏之美,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谈及书画与五行,视角新颖。以五行特性类比书画笔法,木之劲挺、火之迅疾、土之沉稳、金之刚锐、水之灵动,在书画中皆有精妙体现,恰似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书法字体、绘画题材亦与五行巧妙对应,从笔画到整体,构建出完整的五行艺术体系,将传统文化核心观念融入艺术解读,彰显深厚文化底蕴,为欣赏与创作书画开辟全新视角。
先生此文,旁征博引,理据详实,既有对传统艺术理论的深刻领悟,又有大胆创新的理论构建。实乃艺林佳作,为吾辈探究传统艺术精髓、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功莫大焉。
注:1、张金栋,山东临清人。党员。1961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副指导员、宣传干部,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兰州空军政治部创作组专业作家。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敌工英雄》、《海天银箭》,电视剧剧本《叱咤风云的人》、《蓝天军旅情》等。
2、骨刻文字,3300-4600年前东夷人创造,早于甲骨文1300多年。破译者:丁再献,丁再斌。骨文字书法艺术创始人:丁再献。
3、丁蕾,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执教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