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之妙出自本真
——王成聚其人其书
李荣海
书法艺术作为独有的文化现象,有着特殊的社会作用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既是书家寄托情思,表达特定的人生感受,展示自己人生品位的艺术,又是实用与审美,传承和自律,依附和创造相完美结合的形式,是作者心灵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生品味的诠释。随着岁月的洗礼,阅历的增长,书家们对传统书法经典的内涵与意义,对“翰墨之妙出自本真”的真谛感悟也越来越深刻,王成聚就是悟得真谛的人。
初识王成聚已经二十年啦。他做事勤勉专注,为人谦和热情、处事低调、待人诚恳,这种良好的品质来自齐鲁大地的滋润,来自鲁西南文化的陶冶。成聚的出生地菏泽市成武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庄子、孙膑、吴起、黄巢、王禹称等历史名贤都与此地有缘,舜帝也曾在此躬耕捕鱼。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他的成长及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聚与书法结缘,是在中学时代,他初习唐楷,欧虞褚薛、颜筋柳骨,中规中矩,经常获得县级书法大奖,常被夸赞有“字才”。大学期间,他已名满校园,学校的各类墙体标语、校园文化,宿舍文化、五十年校庆等各类活动,都留下了他的作品。时有长篇巨幅悬挂于当地市级展厅,曾吸引众多方家驻足。1999年大学毕业后,步入学校执教书法,书法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我在曹州书画院任院长时,他曾多次抱着成卷的书法来向我请教,态度十分诚恳。在调往文联前后数年里,我都一直关注着他。
在艺术实践中,一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境界的高低,而审美境界的高低又取决于个人综合艺术素质的高低。为了在书法方面能有更好的发展与突破,2008年,成聚依然辞掉了稳定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名校——暨南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学位。三年里,成聚翻阅了大量的书法艺术文献史料、通读了大量的书法论文、专著,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对书体的历史演变、技法源流、书风变革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梳理。对书法史论、书法技法、书法美学等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另外,每年成聚还有计划地深入书法碑刻丰富的山东、山西、河南、江苏、云南等地实地访碑学习。浩瀚的书海和穿越千年的刻石,着实让他眼界大开,收获满满。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书家、刻碑高手互竞风流。他们在继承前代书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北碑南帖”,以碑刻为主北碑体系,书体迥异、多彩多姿。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曰:“北魏书体千姿百态,风格多变,非一家书体统天下”并总结出魏碑有“十美”并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成聚喜碑,尤喜魏碑。他对魏碑深入研究,心摹手追,尤其是对《张猛龙碑》。该碑是北魏书体中公推的名作。其碑书体刚健俊美,结构精密精练,欹侧险劲,颇有拙趣。用笔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曲直相生,变化无常,即使同一笔画,也几乎无一相同。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正体恋态之宗”。成聚非常看重这种书体,视其为抒写心性的佳载体。其临作《张猛龙碑》以纵取势,气势雄伟,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笔画开张,全幅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归于庄和。不论是临写还是创作,成聚都善于吸收魏碑的博大与雄强,特别是在感受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的野逸之风,增强书法的气势与美感。由此可见,他对魏碑之爱,如鱼得水,浑然天成,直书心源。当然,成聚习书也不囿于一碑一帖,他还对《始平公造像》、《李璧墓志》、《魏灵藏》、《孙秋生》、《嵩高灵庙碑》等用功甚勤。
成聚书法创作多以魏碑为基调,并参以篆隶唐楷,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书法个性。其作品特点有四:(一)、既有碑的质朴厚重,又有帖的自然婉转,强调方笔、突出主笔。强化顿笔转折的雄强之气,增强笔画的厚重感、外拓感。(二)、结体灵活多变,注重传统功力的理性表达与偶然生成的自然流露,以均衡稳妥为根本,偶作笔画疏密聚散的变化处理,有意缩小字体点画的粗细对比,使粗不显其肥,细不嫌其瘦,增强结字的虚实效果。(三)、能精于章法布局的营造,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四)、能用有生命意识的书法创作体验来表现生命的自然状态,并将书法创作经验与书法艺术本体研究联系起来,表现出翰墨之妙出自本真的真谛,获得书法艺术性的突破与提升。观他的作品,一幅丈八巨幅临魏碑《始平公造像》,露锋切入、铺毫运行、敛锋收笔,气宇宏大,气脉贯通。
书法艺术包容了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天地精华,心随天籁,天机主荡,这在魏碑书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聚的书法正在一步一步地追随其中。书法不是纯粹的写字艺术,而更是写人的艺术。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是表现作者审美意趣,抒发个人心性的高雅艺术,书法的取法是一个人性格、审美、志趣的真实写照,它的境界是人生观念与理想,其不竭的滋养只有靠个人的心性修为来获得。林散之先生语:“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陈方既先生说:“书法的丰富美,是书家集中了多方面的素养赋予的,是书写实践所需的多种因素积累凝成的。”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书法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具备丰厚的学养、正直的人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字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想提高,就只有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充实的学问修养来滋补。早在宋元时期,“仅会写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必须是道德、文章加艺术”。因此,加强字外功,提高艺术修养对一个优秀的书家而言,决非是一个只会简单拼墨功夫的字匠,成聚深谙其中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成聚崇尚传统经典,坚持临摹与创作相结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其书作《兰亭序》取法北碑,以墨写就。既有北碑的朴拙厚重,又有南帖的俊雅灵动,其中穿插若干小字,既充实了章法,又活跃了气氛,整个格调非常雅致且和谐统一。其艺术修养不言而喻,其书作自当不流于俗。
在近几年的书法展览中,他也力超群雄,书法创作相继在全国及省级以上高规格的展览中入展、获奖70余次,如:入展中书协、人民总政治部主办的“纪念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书法展”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入展首届“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入展“百年兰大杯”、‘袁崇焕杯’”全国书法大展;获“白沙奖”全国书法大展“银奖”;“连续获全国第三届 、第四届“康有为奖”书法创作“优秀奖”和“岭南书法论坛”论文奖;获奖广东省第六届书法高奖‘南雅奖’“银奖”;连续获广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高奖(优秀奖);获广东省首届张九龄杯书法大赛“二等奖”;获广东省第二届“张九龄杯”书法大赛高奖(优秀奖);连续入展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书法名家艺术双年展”暨“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作品入展国家画院主办的“源于图像背景下社会和艺术·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汉隶十二品新探”;书法入展全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巡回展等等;20余篇专业论文和数十幅书画作品发表在《中华书画家》、《美术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报》、《电影评介》等专业核心报刊、期刊;2010年参与编写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书法卷(上卷、下卷)》;参与主编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审定、由力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教程》;出版《广州市青年书法家作品系列(辑)作品集王成聚卷》;撰写书法活动新闻报道300余篇。这些成绩的取得,足以证明了成聚的勤奋,实力和才气。同时也让广东书坛及全国书法家同行记住了王成聚这个名字。
艺术的本质即在于求新、求变,每个书家都梦想在变中递进、重生。尊古、学古、但不要仅仅局限于字形的表面,而且要深入挖掘隐藏在书法本体背后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故事。学古而不泥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有古无我,或有我无古。只有不断地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冲突中融汇,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品力作。
目前,书法研究与书法创作对成聚来说,既是专业,又是工作。犹如穿衣吃饭,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他现在是广东书法院专职书法家、学术部主任、《书法教育》执行主编,国家二级美术师、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理事,还是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院“千人计划双师型艺术教育导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岭南印社副社长和岭南印人数据库专家委员”等。(这部分可能与简介重合)
书法艺术的求索之路虽远,但意志弥坚,一管柔毫勤不辍,翰墨之妙写本真是王成聚的创作状态。我坚信,在书法这条路上,他会走的更稳、更远。
■(李荣海系文联事业发展部常务副主任,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八届理事,书法家协会四、五、六届理事,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等)
——王成聚其人其书
李荣海
书法艺术作为独有的文化现象,有着特殊的社会作用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既是书家寄托情思,表达特定的人生感受,展示自己人生品位的艺术,又是实用与审美,传承和自律,依附和创造相完美结合的形式,是作者心灵的展示,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生品味的诠释。随着岁月的洗礼,阅历的增长,书家们对传统书法经典的内涵与意义,对“翰墨之妙出自本真”的真谛感悟也越来越深刻,王成聚就是悟得真谛的人。
初识王成聚已经二十年啦。他做事勤勉专注,为人谦和热情、处事低调、待人诚恳,这种良好的品质来自齐鲁大地的滋润,来自鲁西南文化的陶冶。成聚的出生地菏泽市成武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庄子、孙膑、吴起、黄巢、王禹称等历史名贤都与此地有缘,舜帝也曾在此躬耕捕鱼。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他的成长及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聚与书法结缘,是在中学时代,他初习唐楷,欧虞褚薛、颜筋柳骨,中规中矩,经常获得县级书法大奖,常被夸赞有“字才”。大学期间,他已名满校园,学校的各类墙体标语、校园文化,宿舍文化、五十年校庆等各类活动,都留下了他的作品。时有长篇巨幅悬挂于当地市级展厅,曾吸引众多方家驻足。1999年大学毕业后,步入学校执教书法,书法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我在曹州书画院任院长时,他曾多次抱着成卷的书法来向我请教,态度十分诚恳。在调往文联前后数年里,我都一直关注着他。
在艺术实践中,一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境界的高低,而审美境界的高低又取决于个人综合艺术素质的高低。为了在书法方面能有更好的发展与突破,2008年,成聚依然辞掉了稳定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名校——暨南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学位。三年里,成聚翻阅了大量的书法艺术文献史料、通读了大量的书法论文、专著,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等,对书体的历史演变、技法源流、书风变革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梳理。对书法史论、书法技法、书法美学等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另外,每年成聚还有计划地深入书法碑刻丰富的山东、山西、河南、江苏、云南等地实地访碑学习。浩瀚的书海和穿越千年的刻石,着实让他眼界大开,收获满满。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书家、刻碑高手互竞风流。他们在继承前代书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北碑南帖”,以碑刻为主北碑体系,书体迥异、多彩多姿。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曰:“北魏书体千姿百态,风格多变,非一家书体统天下”并总结出魏碑有“十美”并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成聚喜碑,尤喜魏碑。他对魏碑深入研究,心摹手追,尤其是对《张猛龙碑》。该碑是北魏书体中公推的名作。其碑书体刚健俊美,结构精密精练,欹侧险劲,颇有拙趣。用笔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曲直相生,变化无常,即使同一笔画,也几乎无一相同。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正体恋态之宗”。成聚非常看重这种书体,视其为抒写心性的佳载体。其临作《张猛龙碑》以纵取势,气势雄伟,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笔画开张,全幅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归于庄和。不论是临写还是创作,成聚都善于吸收魏碑的博大与雄强,特别是在感受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的野逸之风,增强书法的气势与美感。由此可见,他对魏碑之爱,如鱼得水,浑然天成,直书心源。当然,成聚习书也不囿于一碑一帖,他还对《始平公造像》、《李璧墓志》、《魏灵藏》、《孙秋生》、《嵩高灵庙碑》等用功甚勤。
成聚书法创作多以魏碑为基调,并参以篆隶唐楷,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书法个性。其作品特点有四:(一)、既有碑的质朴厚重,又有帖的自然婉转,强调方笔、突出主笔。强化顿笔转折的雄强之气,增强笔画的厚重感、外拓感。(二)、结体灵活多变,注重传统功力的理性表达与偶然生成的自然流露,以均衡稳妥为根本,偶作笔画疏密聚散的变化处理,有意缩小字体点画的粗细对比,使粗不显其肥,细不嫌其瘦,增强结字的虚实效果。(三)、能精于章法布局的营造,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四)、能用有生命意识的书法创作体验来表现生命的自然状态,并将书法创作经验与书法艺术本体研究联系起来,表现出翰墨之妙出自本真的真谛,获得书法艺术性的突破与提升。观他的作品,一幅丈八巨幅临魏碑《始平公造像》,露锋切入、铺毫运行、敛锋收笔,气宇宏大,气脉贯通。
书法艺术包容了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天地精华,心随天籁,天机主荡,这在魏碑书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成聚的书法正在一步一步地追随其中。书法不是纯粹的写字艺术,而更是写人的艺术。正如清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是表现作者审美意趣,抒发个人心性的高雅艺术,书法的取法是一个人性格、审美、志趣的真实写照,它的境界是人生观念与理想,其不竭的滋养只有靠个人的心性修为来获得。林散之先生语:“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学问养出来的。”陈方既先生说:“书法的丰富美,是书家集中了多方面的素养赋予的,是书写实践所需的多种因素积累凝成的。”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书法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具备丰厚的学养、正直的人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字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想提高,就只有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充实的学问修养来滋补。早在宋元时期,“仅会写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必须是道德、文章加艺术”。因此,加强字外功,提高艺术修养对一个优秀的书家而言,决非是一个只会简单拼墨功夫的字匠,成聚深谙其中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成聚崇尚传统经典,坚持临摹与创作相结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其书作《兰亭序》取法北碑,以墨写就。既有北碑的朴拙厚重,又有南帖的俊雅灵动,其中穿插若干小字,既充实了章法,又活跃了气氛,整个格调非常雅致且和谐统一。其艺术修养不言而喻,其书作自当不流于俗。
在近几年的书法展览中,他也力超群雄,书法创作相继在全国及省级以上高规格的展览中入展、获奖70余次,如:入展中书协、人民总政治部主办的“纪念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书法展”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入展首届“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入展“百年兰大杯”、‘袁崇焕杯’”全国书法大展;获“白沙奖”全国书法大展“银奖”;“连续获全国第三届 、第四届“康有为奖”书法创作“优秀奖”和“岭南书法论坛”论文奖;获奖广东省第六届书法高奖‘南雅奖’“银奖”;连续获广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高奖(优秀奖);获广东省首届张九龄杯书法大赛“二等奖”;获广东省第二届“张九龄杯”书法大赛高奖(优秀奖);连续入展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书法名家艺术双年展”暨“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作品入展国家画院主办的“源于图像背景下社会和艺术·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汉隶十二品新探”;书法入展全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巡回展等等;20余篇专业论文和数十幅书画作品发表在《中华书画家》、《美术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报》、《电影评介》等专业核心报刊、期刊;2010年参与编写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书法卷(上卷、下卷)》;参与主编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审定、由力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教程》;出版《广州市青年书法家作品系列(辑)作品集王成聚卷》;撰写书法活动新闻报道300余篇。这些成绩的取得,足以证明了成聚的勤奋,实力和才气。同时也让广东书坛及全国书法家同行记住了王成聚这个名字。
艺术的本质即在于求新、求变,每个书家都梦想在变中递进、重生。尊古、学古、但不要仅仅局限于字形的表面,而且要深入挖掘隐藏在书法本体背后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故事。学古而不泥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有古无我,或有我无古。只有不断地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冲突中融汇,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品力作。
目前,书法研究与书法创作对成聚来说,既是专业,又是工作。犹如穿衣吃饭,成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他现在是广东书法院专职书法家、学术部主任、《书法教育》执行主编,国家二级美术师、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理事,还是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院“千人计划双师型艺术教育导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岭南印社副社长和岭南印人数据库专家委员”等。(这部分可能与简介重合)
书法艺术的求索之路虽远,但意志弥坚,一管柔毫勤不辍,翰墨之妙写本真是王成聚的创作状态。我坚信,在书法这条路上,他会走的更稳、更远。
■(李荣海系文联事业发展部常务副主任,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八届理事,书法家协会四、五、六届理事,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