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咚咚咚”,“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伴随着三声剪板、三声鼓点,坠子书说唱艺人唱出了经典的一句话。我查阅了词典,“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意思是,在叙述两个或多个事件时,先讲述其中一个,然后再讲述另一个。这个表达初源自古代章回小说的叙述手法,却被家乡坠子书说唱艺人运用到了。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仍然很贫穷,文化娱乐生活极少,听坠子书是件非常的娱乐享受。我记得村里每到冬季农闲时节,都要请唱坠子书的人来村里唱上一个月。村干部挨家挨户收粮食,东家一碗玉米,西家一碗高粱,实在拿不出的,就拿两个窝窝头,这些粮食算是给坠子书说唱艺人的“薪酬”,谁家如果有空房子,说唱艺人就住谁家,当然这家的粮食就免收了。
坠子书演出的场景很简单。在村西头的空场地里,居中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放着一只暖水壶、几个粗瓷碗、一块醒木、一张鼓子。桌子旁边绑一根棍子,棍子上吊一个汽灯,“哧哧”响着发着白光。桌边坐一位盲人,手持一种演奏乐器——弦子,坠子书说唱艺人是两个,一男一女,男的左手握檀木剪板,右手执一根木棍,女的则右手握檀木剪板。村里人手拿小板凳,陆陆续续来到戏场,等人到得差不多了,只听一声鼓响,坠子书说唱艺人往往在开唱之前先做一首打油诗,算是开场白吧。“野草闲花遍地愁,腥风血雨几时休,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沧桑是正道。”正式演唱开始了,只见坠子声声、剪板啪啪、鼓声阵阵、弦声悠扬。唱到动情处,拉弦子的盲人十分卖力,头一仰一俯,身子一摇一摆的,说唱艺人手里的剪板上下翻飞,听书者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融入戏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喝彩声。小孩子们是听不懂的,在人群里穿梭着、嬉戏着、打闹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说书快要结束时,说唱艺人总会卖个关子,听书人难免意犹未尽,只能等明天晚上再来听了。
“花开两朵,咱再表另一枝”。
前几日回老家,有幸又听到了家乡的坠子书。与童年时代听到的坠子书相比,如今却大有不同。演出时间是白天,场地设在了村文化广场,音响、灯光、舞台设计都堪称“”。经过这么多年的曲艺改革,家乡的坠子书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说唱艺人不再是两人,而是一个群体,男的穿清一色的长衫,女的穿旗袍,伴奏的则是一个乐队。“乡村大舞台,想唱你就来”“送戏到乡村,村村有好戏”在舞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村里80多岁的太爷爷颤巍巍地拉住我的手,动情地说:“小,我年轻的时候穷,听不起戏,现在可好了,免费送戏下乡啦!”他饱经沧桑的脸上乐开了花!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家乡的坠子书,你担负起娱乐群众、教育群众的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熠熠生辉……
(作者:李雪涛,供职于山东省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办事处 ,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鲁西新区作协副秘书长。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喜欢用文学的思维观察社会,洞悉人生,曾在省地市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随笔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