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咱村有好戏|李雪涛:铁梁嫂和她的乡村戏曲班



那一天鹅毛大雪纷纷下,

东北风呼呼叫刺骨寒,

我正在床上,身打颤,

只听,大婶的声音响在耳边……

沉寂三年之久的铁梁嫂又登台献艺了。这次不是在她家的大院子里,而是在她村里举办的千亩桃花节开幕仪式上。

我连忙开门来看,

原来是焦书记来到了门前,

我慌忙拉住老焦的手,

满腹话不知从何谈……

千亩桃花灼灼,铁梁嫂用她清丽细腻的美妙歌喉,真情演绎现代戏曲《焦裕禄》,把人民群众对焦书记的爱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铁梁嫂是我大姨的二儿媳妇。听大姨说,铁梁嫂天生就是一块唱戏的料,她天资聪慧,爱唱爱跳,无论是什么曲目,她只要听一遍,便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初中毕业后,她回家务农了,这时候的她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带着古典韵味。说媒提亲的纷至沓来,但她一个也没看上眼。我大姨的二儿子叫铁梁,拉得一手好二胡。他决定要会会这个奇女子,他手里拿一把二胡,在媒人的带领下见到了她。一见面,铁梁哥二话不说,当即拉了一曲二胡名曲《良宵》,优美的旋律如思念浓浓笼罩,透露出一种彻骨的沧桑。也许是惺惺相惜吧,二人一见钟情,在媒人的撮合下很快就结了婚。

结婚后,两人夫唱妇随,茶余饭后,总爱唱上一段。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乡下还没通上电,文化娱乐生活也很匮乏。天一黑,什么活儿也干不了。村里乡亲们还很穷,请不起剧团唱大戏,的娱乐活动,就是去铁梁嫂家里听戏。往往是天刚黑下来,早早吃了晚饭的乡亲们已经围坐在铁梁嫂家的大院子里,热闹非凡。铁梁嫂唱戏从不收取费用,只要大伙愿意听,她就卖力唱。表演舞台是一张方桌、几把木椅子、一张小鼓、一盏汽油白炽灯,铁梁哥则拉弦子伴奏。铁梁嫂唱戏吐字清晰、表情生动,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听起来十分过瘾。唱到情深处会如泣如诉,铁梁哥的伴奏也随之低沉,听众也往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就这样,铁梁嫂表演了大半辈子,在周围十里八村有很高知名度,是当时的“明星”人物。

如今,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电视、电影取代了说书唱戏,但怀旧的乡亲们谁家孩子满月、家里老人过寿,有时也会请铁梁嫂唱上一段,铁梁嫂总是欣然应允,并且分文不取。

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三年前,一场车祸夺走了铁梁哥的生命。中年丧夫,铁梁嫂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之中。她两个儿子都已在城里结婚买房,想把铁梁嫂接到城里去住,可铁梁嫂死活不肯去,她只想一个人守着老屋生活,在她眼里,只有这老屋才是她和铁梁哥忠贞不渝的爱情见证。

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

哭一声商公子,

我那短命的夫郎……

多少个夜晚,月朗星稀,铁梁嫂一身素装,在院子独自演唱《秦雪梅吊孝》选段。她的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眉眼处弥散着薄雾般的哀愁,尽显对亡夫无限的怀念之情……

眼看着铁梁嫂一天天消瘦下去,村里乡亲们都为她的不幸遭遇叹息、心疼、流泪。那天,老支书找到铁梁嫂,对她说:“铁梁人已经没了,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以后的路还很长……为了发展乡村文化,咱们村里准备成立一个戏曲班,想让你带头组建起来,并把你送到县戏剧团学习深造一段时间……”听完老支书一席话,铁梁嫂眼里燃起一丝希望,当即答应了下来。



铁梁嫂在县戏剧团学习很刻苦,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练功,吊嗓、跑圆场、压腿等等,付出了无数汗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她靠着自己的天赋异禀和勤奋努力,学会了《朝阳沟》《打金枝》《三哭殿》《铡美案》《三上轿》等许多剧目,剧种涉及京剧、豫剧、黄梅戏、山东梆子等,并且得到了剧团团长的“真传”,学得了拿手好戏《贵妃醉酒》。

学成归来,走出丧夫之痛的铁梁嫂组织村里的老少“戏迷”们,组建了一支20人的“戏曲班”,对于每一名成员,她手把手悉心。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成熟起来,除了表演戏曲的演员外,还有拉二胡、敲鼓、敲锣等完整的伴奏团队。每逢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戏曲班”便活跃起来,他们以本村文化广场为舞台,摇曳飞舞的戏装,扑朔迷离的灯光,铿锵有力的唱腔,一点也不比专业的差,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

小有成就的铁梁嫂并不满足于此,她入驻抖音平台,开始了“直播带货”,带货前往往先唱一段《贵妃醉酒》,华丽典雅的戏服,通透的灯光相衬,更显迷人华贵。配着戏词,指尖、眉梢,甚至是额前碎发,皆染上古典之美。在这样的直播间里,铁梁嫂把村里的桃树苗、大棚蔬菜等农产品销向全国,她也因此被乡里评为“乡村振兴推荐官”。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乡土文化,是哺育我们成长的力量源泉。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像铁梁嫂这样一个又一个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乡村戏曲班”,将成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阵地一朵永远盛开的花!


(作者:山东省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办事处 李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