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公元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单父(今单县)人,高祖刘邦皇后。惠帝刘盈继位,吕后以太后身份控制朝政,惠帝死后,她直接临朝称制,掌握政权达15年之久。
吕后的父亲吕公,系当时单东世家大族,善相面,因避家仇,移居沛县,结识刘邦。他见刘邦豁达大度,认定此人日后必成大事,于是不顾妻子反对,毅然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吕雉生了一男一女,即后来的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吕雉嫁给刘邦后,挑起了田间耕作,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和孩子的重担。
陈胜、吴广首起反秦,刘邦聚众响应,历三年征战,率先攻入秦都咸阳,接着开始了楚汉之争。此间刘邦无暇顾及家庭,直到控制了巴蜀和三秦,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才想到派军队“从南阳迎太公、吕后于沛”(《史记•高祖本纪上》),因遭到楚军堵截,未能如愿。汉二年(前205),乘项羽全力东出攻齐之机,刘邦出关一举占领彭城,但很快又被迫撤出。这时刘邦再次派军队迎取老小,但只在途中找到一双失散的儿女。吕雉和太公都被项羽的军队俘获,“项王常置军中”(《史记•项羽本纪》)作为人质。直到楚汉战争结束前夕,吕雉才得以与刘邦团聚。此前,吕雉虽无戎马战功,却有长期养老抚幼的辛劳,又因受刘邦的连累做了三年俘虏,所以叔孙通说她与刘邦是“攻苦食啖”的患难夫妻(《史记•叔孙通列传》)。
刘邦统一了天下,立吕雉为皇后,儿子刘盈为太子,女儿为鲁元公主。刘盈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了五年,很少见到父亲,刘邦几乎没有照顾过这个儿子,父子感情淡薄。虽团聚不久刘盈便被立为太子,但并未得到父亲的真正喜爱。刘邦以好色著称,在做皇帝前后,就拥有一批姬妾,相继生了八个儿子,对刘盈并不重视。吕后与刘邦团聚时已经年老色衰,很少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宠爱的是戚夫人,爱屋及乌,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也倍受爱宠。戚夫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刘邦答应了这一要求。为更换太子,刘邦广造舆论,指责刘盈生性懦弱,不象自己,而如意的相貌却很象自己。其实,如意尚未满3岁,又怎能确定以后是否有执掌政权的能力。吕后只有一个儿子,感情深厚,自然是望子成龙,况且刘盈作为嫡长子具备继位的优越条件,吕后不能容忍别人从儿子手中抢去皇位,遂请张良帮助想办法。张良机智多谋,素为刘邦敬重,也是更换太子的反对派,他没有直接去劝说刘邦,而是让太子将长期隐居、拒绝刘邦征召的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聘为上宾,“时时入朝,令上见之”(《史记•留侯世家》),以改变皇帝对太子的看法。吕后认为此计可行,立即命人带着刘盈的亲笔信和一批贵重礼品前往礼聘。“商山四皓”并非真正不愿做官,只是受不了刘邦对饱学之士的傲慢态度,故接到刘盈的信后马上出山。
至此,在太子问题上,吕后已找到不少帮手。黥布叛乱,值刘邦生病,决定由太子率军主持平叛。四皓先生进京后,很快就明白了吕后请他们出山的真实意图,“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史记•留侯世家》)。他们站在维护太子地位的立场,反对刘盈主持平叛。认为:太子将兵,有功不会提高太子地位,无功却要因此受祸。这次参加平叛的诸将,都是跟随皇帝打天下的功臣,让太子统率他们,无异“使羊将狼”,失败是注定的。况且,皇帝正宠爱戚夫人,常抱赵王如意置于膝上,并已表示“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说明太子的地位已很危险。若出征失利,必然成为更易太子的理由。他们建议吕后乘间向刘邦进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听了吕后的话,感到不无道理,遂决定带病出征。
刘邦回师后,在一次宴会上,首次注意太子身边增加了四位老人,得知为商山四皓,不禁大吃一惊。意识到吕后母子已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太子羽翼已成,感到无可奈何,从此再也没有提起更换太子之事,吕后终于保住了儿子的皇位继承权。
天下统一后,刘邦立即开始打击或削弱异姓诸侯王可能形成的隐患势力,刘邦的观念和行动也影响了吕后,故在打击功臣方面,吕后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在功臣中,韩信功勋卓著,受到猜疑也早,先是由齐王徙为楚王,又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汉高祖十年(前197),陈豨在韩信暗中支持下首先举兵叛乱,刘邦亲自出征。韩信谎称有病,阴谋在宫中发动兵变,杀死吕后和刘盈,控制国都。因有人告密,吕后事先得到消息,在萧何帮助下,吕后把韩信骗进宫中,以伏兵诛杀。一生战无不胜的韩信对这种结局深感遗憾地叹息说:“为儿女子所诈”(《史记•淮侯列传》)!在此事件中,吕后表现得非常刚毅果断。刘邦长期想做而不便做的事被吕后做到了。
征讨陈豨时,刘邦召梁王彭越参战,彭越称病不出。刘邦回师袭击梁国,俘虏了彭越,带到洛阳。终因缺乏谋反证据,只是把彭越贬为庶人,发配蜀地。彭越在西行途中,遇到由长安东来的吕后,请她回去向刘邦求情。吕后允诺,并同车载彭越回洛阳。见到刘邦,吕后谈及此事说:“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彭越因而被杀。史称“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
虽然在太子问题上,吕后对刘邦非常不满,但她佩服刘邦善治理国家和驾驭功臣的政治才能。当刘邦病重时,吕后亲迎良医,对丈夫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刘邦病危,吕后让其安排后事,后来也的确落实了刘邦的遗嘱,说明她对刘邦政治决策的尊重。
刘邦死,惠帝继位。刘盈生性懦弱,吕后控制了朝政。刘盈虽顺利地继承了皇位,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因为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在继承皇位上也有一定的资格。如果他们培植势力,欲颠覆刘盈的皇位将比功臣们更有号召力,威胁也更大。为了儿子,吕后对功臣的疑惧很快转变为对诸刘的疑惧,先后除掉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降服齐王刘肥,幽死赵王刘友,消除了刘姓的威胁。
吕后既不信任异姓功臣,又害怕诸刘夺权,只好任用个别亲信及本族亲属。审食其没有参加战争,只因保护过太公和吕后,并一起做过人质,与吕后相处时间较长,故极得吕后信任,被封为辟阳侯,成为吕后的重要助手。曹参虽代萧何出任丞相,但他自知能力不如萧何,故“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日夜饮醇酒”(《史记•曹相国世家》)。一味追求清静无为的曹参使吕后较为放心,故能和平相处。后来王陵和陈平代曹参分别出任左右丞相,吕后欲大封诸吕,王陵坚决反对,很快被罢免,由审食其担任左丞相。陈平虽为右相,但他深刻了解吕后,自知有被猜疑的危险,故在政事上一切听之任之,并有意掩盖自己的精明,“日饮醇酒,戏妇女”(《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期自保。
在刘邦大封功臣时,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分别被封为周吕侯和建成侯。吕泽死后,其子吕台和吕产分别被封为郦侯和交侯,这时,吕后虽也亲近族人,但因儿子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她执掌朝政似乎是理所当然,无须族人做后盾,故诸吕并获高位。惠帝死后,吕后命惠帝后宫所生子继承皇位,自己继续控制朝政,并大封诸吕。吕公被追封为宣王,吕泽为悼武王,吕泽之子吕台为吕王,吕台和吕产分别掌管负责京师和宫廷守卫的南军和北军。吕媭也受封临光侯。吕台死后,其弟吕产继位,不久改封梁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封赵王。吕台长子吕通封燕王,次子吕庄封东平侯。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吕容为祝兹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十分清楚,她打击功臣,迫害诸刘,临朝称制,大封诸吕,必然招致许多人的不满,只因控制严密才没有酿成大乱。吕后对此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直到临死前,她还清醒地告诫吕禄:“高祖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勿送丧,勿为人所制”(《史记•吕太后本纪》)。但事与愿违,吕后一死,诸吕立刻遭到大臣和宗室的联合攻击,吕氏因此很快以族灭而告终。
吕后执掌朝政15年,继承和发展了刘邦、萧何等实行的轻徭、薄赋、节俭、省刑等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民心等一系列既定政策,从而使西汉皇朝基本上保持了刘邦统治时期奠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成为从刘邦开国至文景之治必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司马迁对吕后统治时期的政局国势,发出了由衷的赞扬:“孝惠、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为纪念吕后的功绩,吕氏后裔在吕后故里现在的单县终兴镇潘庄村修建了一座吕后庙,树吕后像,供人们瞻仰。
吕后的父亲吕公,系当时单东世家大族,善相面,因避家仇,移居沛县,结识刘邦。他见刘邦豁达大度,认定此人日后必成大事,于是不顾妻子反对,毅然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吕雉生了一男一女,即后来的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吕雉嫁给刘邦后,挑起了田间耕作,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和孩子的重担。
陈胜、吴广首起反秦,刘邦聚众响应,历三年征战,率先攻入秦都咸阳,接着开始了楚汉之争。此间刘邦无暇顾及家庭,直到控制了巴蜀和三秦,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才想到派军队“从南阳迎太公、吕后于沛”(《史记•高祖本纪上》),因遭到楚军堵截,未能如愿。汉二年(前205),乘项羽全力东出攻齐之机,刘邦出关一举占领彭城,但很快又被迫撤出。这时刘邦再次派军队迎取老小,但只在途中找到一双失散的儿女。吕雉和太公都被项羽的军队俘获,“项王常置军中”(《史记•项羽本纪》)作为人质。直到楚汉战争结束前夕,吕雉才得以与刘邦团聚。此前,吕雉虽无戎马战功,却有长期养老抚幼的辛劳,又因受刘邦的连累做了三年俘虏,所以叔孙通说她与刘邦是“攻苦食啖”的患难夫妻(《史记•叔孙通列传》)。
刘邦统一了天下,立吕雉为皇后,儿子刘盈为太子,女儿为鲁元公主。刘盈跟着母亲在农村生活了五年,很少见到父亲,刘邦几乎没有照顾过这个儿子,父子感情淡薄。虽团聚不久刘盈便被立为太子,但并未得到父亲的真正喜爱。刘邦以好色著称,在做皇帝前后,就拥有一批姬妾,相继生了八个儿子,对刘盈并不重视。吕后与刘邦团聚时已经年老色衰,很少得到刘邦的宠幸。刘邦宠爱的是戚夫人,爱屋及乌,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也倍受爱宠。戚夫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刘邦答应了这一要求。为更换太子,刘邦广造舆论,指责刘盈生性懦弱,不象自己,而如意的相貌却很象自己。其实,如意尚未满3岁,又怎能确定以后是否有执掌政权的能力。吕后只有一个儿子,感情深厚,自然是望子成龙,况且刘盈作为嫡长子具备继位的优越条件,吕后不能容忍别人从儿子手中抢去皇位,遂请张良帮助想办法。张良机智多谋,素为刘邦敬重,也是更换太子的反对派,他没有直接去劝说刘邦,而是让太子将长期隐居、拒绝刘邦征召的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聘为上宾,“时时入朝,令上见之”(《史记•留侯世家》),以改变皇帝对太子的看法。吕后认为此计可行,立即命人带着刘盈的亲笔信和一批贵重礼品前往礼聘。“商山四皓”并非真正不愿做官,只是受不了刘邦对饱学之士的傲慢态度,故接到刘盈的信后马上出山。
至此,在太子问题上,吕后已找到不少帮手。黥布叛乱,值刘邦生病,决定由太子率军主持平叛。四皓先生进京后,很快就明白了吕后请他们出山的真实意图,“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史记•留侯世家》)。他们站在维护太子地位的立场,反对刘盈主持平叛。认为:太子将兵,有功不会提高太子地位,无功却要因此受祸。这次参加平叛的诸将,都是跟随皇帝打天下的功臣,让太子统率他们,无异“使羊将狼”,失败是注定的。况且,皇帝正宠爱戚夫人,常抱赵王如意置于膝上,并已表示“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说明太子的地位已很危险。若出征失利,必然成为更易太子的理由。他们建议吕后乘间向刘邦进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听了吕后的话,感到不无道理,遂决定带病出征。
刘邦回师后,在一次宴会上,首次注意太子身边增加了四位老人,得知为商山四皓,不禁大吃一惊。意识到吕后母子已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太子羽翼已成,感到无可奈何,从此再也没有提起更换太子之事,吕后终于保住了儿子的皇位继承权。
天下统一后,刘邦立即开始打击或削弱异姓诸侯王可能形成的隐患势力,刘邦的观念和行动也影响了吕后,故在打击功臣方面,吕后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在功臣中,韩信功勋卓著,受到猜疑也早,先是由齐王徙为楚王,又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汉高祖十年(前197),陈豨在韩信暗中支持下首先举兵叛乱,刘邦亲自出征。韩信谎称有病,阴谋在宫中发动兵变,杀死吕后和刘盈,控制国都。因有人告密,吕后事先得到消息,在萧何帮助下,吕后把韩信骗进宫中,以伏兵诛杀。一生战无不胜的韩信对这种结局深感遗憾地叹息说:“为儿女子所诈”(《史记•淮侯列传》)!在此事件中,吕后表现得非常刚毅果断。刘邦长期想做而不便做的事被吕后做到了。
征讨陈豨时,刘邦召梁王彭越参战,彭越称病不出。刘邦回师袭击梁国,俘虏了彭越,带到洛阳。终因缺乏谋反证据,只是把彭越贬为庶人,发配蜀地。彭越在西行途中,遇到由长安东来的吕后,请她回去向刘邦求情。吕后允诺,并同车载彭越回洛阳。见到刘邦,吕后谈及此事说:“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彭越因而被杀。史称“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
虽然在太子问题上,吕后对刘邦非常不满,但她佩服刘邦善治理国家和驾驭功臣的政治才能。当刘邦病重时,吕后亲迎良医,对丈夫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刘邦病危,吕后让其安排后事,后来也的确落实了刘邦的遗嘱,说明她对刘邦政治决策的尊重。
刘邦死,惠帝继位。刘盈生性懦弱,吕后控制了朝政。刘盈虽顺利地继承了皇位,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因为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在继承皇位上也有一定的资格。如果他们培植势力,欲颠覆刘盈的皇位将比功臣们更有号召力,威胁也更大。为了儿子,吕后对功臣的疑惧很快转变为对诸刘的疑惧,先后除掉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降服齐王刘肥,幽死赵王刘友,消除了刘姓的威胁。
吕后既不信任异姓功臣,又害怕诸刘夺权,只好任用个别亲信及本族亲属。审食其没有参加战争,只因保护过太公和吕后,并一起做过人质,与吕后相处时间较长,故极得吕后信任,被封为辟阳侯,成为吕后的重要助手。曹参虽代萧何出任丞相,但他自知能力不如萧何,故“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日夜饮醇酒”(《史记•曹相国世家》)。一味追求清静无为的曹参使吕后较为放心,故能和平相处。后来王陵和陈平代曹参分别出任左右丞相,吕后欲大封诸吕,王陵坚决反对,很快被罢免,由审食其担任左丞相。陈平虽为右相,但他深刻了解吕后,自知有被猜疑的危险,故在政事上一切听之任之,并有意掩盖自己的精明,“日饮醇酒,戏妇女”(《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期自保。
在刘邦大封功臣时,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分别被封为周吕侯和建成侯。吕泽死后,其子吕台和吕产分别被封为郦侯和交侯,这时,吕后虽也亲近族人,但因儿子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她执掌朝政似乎是理所当然,无须族人做后盾,故诸吕并获高位。惠帝死后,吕后命惠帝后宫所生子继承皇位,自己继续控制朝政,并大封诸吕。吕公被追封为宣王,吕泽为悼武王,吕泽之子吕台为吕王,吕台和吕产分别掌管负责京师和宫廷守卫的南军和北军。吕媭也受封临光侯。吕台死后,其弟吕产继位,不久改封梁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封赵王。吕台长子吕通封燕王,次子吕庄封东平侯。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吕容为祝兹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十分清楚,她打击功臣,迫害诸刘,临朝称制,大封诸吕,必然招致许多人的不满,只因控制严密才没有酿成大乱。吕后对此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直到临死前,她还清醒地告诫吕禄:“高祖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勿送丧,勿为人所制”(《史记•吕太后本纪》)。但事与愿违,吕后一死,诸吕立刻遭到大臣和宗室的联合攻击,吕氏因此很快以族灭而告终。
吕后执掌朝政15年,继承和发展了刘邦、萧何等实行的轻徭、薄赋、节俭、省刑等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民心等一系列既定政策,从而使西汉皇朝基本上保持了刘邦统治时期奠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成为从刘邦开国至文景之治必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司马迁对吕后统治时期的政局国势,发出了由衷的赞扬:“孝惠、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为纪念吕后的功绩,吕氏后裔在吕后故里现在的单县终兴镇潘庄村修建了一座吕后庙,树吕后像,供人们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