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让面塑艺术走向世界

菏泽面塑全国闻名,连同牡丹、柿饼曾被称为“曹州三绝”,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是菏泽面塑的发源地。据传,面塑艺术在穆李村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史,该村面塑名人层出不穷,穆李村老一代面塑艺人李芳清是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人物,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而今年40岁的面塑艺术家穆绪建便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杜庄里。
近日,记者慕名采访了穆绪建,记者在穆绪建的家中看到房间里陈列着各式面塑艺术品:文雅官员,风流仕女、武将侠客、天真儿童、花鸟鱼虫、动物百态,应有尽有,俨然是一个专设的面塑艺术馆。
“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捏面人,看着一块小小的面团在手中经过揉、、捻、搓后,竟变为孙悟空、=林黛玉、姜子牙等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我沈沈地被吸引了。”环境的熏陶,不仅使穆绪建对面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穆绪建后来面塑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穆绪建还是孩子时,他有空便跑到邻居家看捏面人,通过仔细观察,小绪建对制作面塑的要领也略知一、二,有时邻居给他一个面团,他也能捏出人物的模样。1979年,穆绪建高中毕业后,开始跟着堂哥穆绪珠正式学习捏面人。学习还不到半个月,穆绪建对捏面人便逐渐上瘾,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候,穆绪建满脑子想的都是面塑。
当村里演戏或放电影时,穆绪建总是入神地观看,用心记住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回家后,在煤油灯下,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凭着记忆对电影或戏曲中的人物一次又一次地揣摩制作,有时一个面塑就花费二三个小时。由于穆绪建居住的房屋没有窗户,白天光线比较暗,为了捏面塑,他干脆掀掉一块房顶,换成了透明的塑料布。
经过刻苦钻研,穆绪建的面塑技艺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使自身的技艺向更高层次发展,穆绪建不断学习,他先后在上海、济南、北京得到了面塑高人李新发、李芳格、汤金章的指点,1988年又跟随本村的面塑大师李芳清学习面塑的技巧及人物刻画。不断的努力探索学习,穆绪建的面塑技艺更加精湛,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黄河流域面人的古朴、豪放、深厚,还兼有了长江流域面人的细腻、灵动、精巧,在继承菏泽面塑传统优点的基础上,又博取了众家之长,使菏泽面塑艺术得到发展与创新。
穆绪建的面塑作品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在上海献艺时,他被当地报纸以《曹州面人在上海》予以报道宣传,在北京献艺时被日本驻华使馆邀请。1989年,他代表菏泽民间艺术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展,面塑作品获名、优、新、特产品奖;1992年,他被邀参加菏泽首届国际牡丹花会荣获面塑一等奖,后被推选为菏泽市面塑协会副。
去年秋天,韩国KBS电视台摄制组来穆李村拍摄面塑专题片,对穆绪建的作品大为欣赏,在摄制人员的请求下,穆绪建现场用如黄豆大小的面团做出了寿星翁和雪人,并在蒙住眼睛的情况下:38秒做出了黄色的小鸭子,92秒做出了小白兔,176秒做出了带有绿叶的花朵,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民间艺人的神奇。今年春节,在新加坡,穆续建精湛的技艺、精巧的作品让在场的新加坡多名国会议员对他的技艺连连称奇,并纷纷请他为自己制作人像写生。
对我市面塑艺术今后的发展,穆绪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参与面塑艺术,使这项曾经在菏泽辉煌的民间传统艺术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