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王氏黑陶耀古烁今

      黑陶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在龙山文化中所独具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历来被史学家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也称之为“黑陶文化”。在菏泽的多数龙山文化遗址中,至今虽未发展完整的黑陶器皿造型,但常能见到一些破碎的黑陶残片,使人尚能浮想联翩、远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从中可以看出菏泽烧制黑陶的悠久历史。新成立后,菏泽黑陶烧制雕刻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风格独特的菏泽陶瓷文化艺术系为绚丽多姿。
        出身于黑陶艺术之家的成武县智楼乡农民王其祥,更是现出了新花样。王其祥,又名宝祥,字光瑞,号老黑。自幼随父——瓷刻艺术家王同贵先生学习绘画和瓷刻艺术。1977年师从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萧慧华教授学习造型设计。现任政协菏泽市委员会委员、成武县政协常委、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光瑞陶瓷研究所所长。专业从事陶瓷研究,创作及民间艺术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就。1987年,瓷刻、年画作品分别在菏泽地区美展中获得一、二等奖。1988年应河北省办公厅邀请,为胡、杨成武同志及夫人雕刻瓷像,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9年开始筹建菏泽市首家私营陶瓷研究所。同年12月,陶艺花插被省文联、省民协、省工艺美院评为优秀奖。刻陶作品《无极生低级》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1991年5月,陶艺作品参加全国文化经济交流会,并荣获陶艺开发一等奖。1992年,《联合周报》、《黄河民兵》以“黑陶铸进民族魂”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高度评价了其作品风格。1993年5月,应刘伯承元帅夫人邀请,设计并完成刘伯承元帅的花岗岩骨灰盒外壳雕刻工作。1994年5月设计制作的黑陶、瓷刻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分别报道。1996年元月首创黑陶专利花盆,中央电视台,菏泽电视台同时报道,被首届花会展销会评为一等奖。经过11年的努力,“陶开片”工艺于2001年5月研制成功,填补了世界陶史的空白。其研究成果《瓷刻艺术》、《黑陶艺术》发表在2002年的《东方》(美国)杂志,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为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王氏黑陶制作基地已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有职业技师50余人,其中美术师6人,所制陶器小到几毫米,大到4米多,所制作的龙瓯,凤翔栩栩如生,镂空精雕的双凤六环壶,雍荣华贵,玲珑剔透,会观赏者吸为观止。

附:王氏黑陶生产工艺
 

       王氏黑陶由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王宝祥先生始创于1989年,选当地得天独厚黄河冲积土为原料,再经过凉晒、淘洗、冷处理、拉坏、修整、压光、镌雕、镂孔等表现手法,后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烧制而成。
仿古而不拟古、质朴、奔放、古拙大方是王氏黑陶一贯坚持的艺术风格。选料精致、雕刻入微,质检严格、烧结细腻是王氏黑陶突出的工艺特点。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们根据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改变适应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的造型与色彩,比如绳纹与压按纹的陶器就是为了生活需要,使这些器皿增加摩擦力,方便了移动。黑色陶器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人们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得到控制的失误,这种失误所产生的色彩后使人感觉舒服,并且能区别于其他陶;也因黑的感觉比较稳重、黑的神秘、黑的高贵才使黑陶得到了延续。据史料表明陶有着上万年的历史,而黑陶的历史仅仅四千多年,就是说红陶早于黑陶。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结。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