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华老人与剪纸
走进曹爱华老人的家里,客厅中悬挂了一张大大的牡丹剪纸,显得十分喜庆,“家里挂的这些剪纸都是自己剪的,孩子们觉得喜欢就装裱了一下,家里每个卧室都挂了我的剪纸作品。”曹爱华老人说着便向记者展示刚刚剪好的《大吉祥》。
家住菏泽市牡丹区银河嘉园的曹爱华老人今年77岁,十几岁开始学着剪花样,在鞋子上绣花。后来,为了生计,又开始学着做衣服拿到市场上卖。老人说:“那时候把自己做好的衣服拿到市场上,大家都抢着买,往往自己的卖完了,别人的还没开张。”
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老人怀念起年轻时剪鞋样的情景,开始了一把剪刀和一沓报纸 “重操旧业”,每天变着花样剪。老人说:“自己剪纸的时候什么也不想,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剪纸中,看到自己剪出来的作品,自己内心就越发的喜爱。”
随着老人的剪纸技术不断提高,老人慢慢的也“剪”出了名气,周围很多邻居都向老人索要剪纸作品,老人说:“这些剪纸都是自己剪出来的,也没什么成本,人家向咱要,是因为人家喜欢咱的作品,是看得起咱的本事,能给人家带来吉祥和快乐。只要人家要,咱们就给。”
曹爱华老人成了周围邻居中的剪纸名人,街坊邻居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剪纸产生了兴趣,开始跟着曹爱华老人学习剪纸,大家慢慢的也称呼曹爱华老人为曹老师。老人经常把大家聚在一起,探讨剪纸技巧,把自己剪纸的心得与邻居们分享,更多的时候,邻居们会拿出自己新的作品向大家展示,互相交流。
在老人看来,剪纸不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需要技术和心境相融合,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别看老人年纪大了,但老人对自己作品总是不满意,一直在探索突破思维的局限,经常研读别人的剪纸作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并从美术作品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思路大开。现在,只要有人说出个人需求,老人就反复揣摩、精心设计,满足索要者的意愿。周围很多年轻人找到曹爱华老人要求“私人订制”,剪出一份独一无二的图案来。老人表示,只有这种源源不断的新创意出现,剪纸艺术才不会凋零。
剪纸只有剪出特色来,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真正的把剪纸艺术做到推陈出新。曹爱华老人希望能把时代的符号与传统的技艺结合起来,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古朴技艺的精湛之处。
据了解,2006年,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申报的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