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只要有人听,咱就继续演不能让大平调毁在这代人手上

时间:5月16日下午。

地点:菏泽市图书馆。

题目:《我对大平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体会》。

主讲人:何西良,国家一级演员、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戏剧家协会副,艺名“小花牛”。

大平调剧团为观众而存在

5月16日下午,讲座一开始,何西良就介绍了大平调的渊源、流布和历史发展等。观众席上,既有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还有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感受大平调的渊源,感受大平调的魅力。其中,家住菏泽帝都花园、67岁的刘卫月,是大平调爱好者、何西良的铁杆戏迷,每逢有他的演出都去“捧场”。

1958年春,菏泽专区文化局将菏泽县的两个大平调剧社合并,组成菏泽县大平调剧团,主要演员有张全臣、郭盛高、张文祥等。除正常营业演出外,他们还整理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如《下陈州》、《将相和》等,还请老艺人口述挖掘记录了93出大平调传统剧目,抄卷成册,妥善保存,是极其珍贵的大平调剧目遗产。

大平调剧团每年有七八个月的演出期,对象是农民,每场演出费不高。演员们冬天睡麦秸地铺,夏天滚苇席,每天演出两三场,每场3个小时以上。何西良回忆道:“1993年之后,剧团每年在农村演出四五百场,农村唱戏都得靠农闲时,金正月、银二月、三月四月穷对活。”

深知肩头的担子重,何西良说:“我省现在有两个平调剧团,我这个团,可不能因为我撒手不干就垮了。”他说他有时也累,夏天累得中暑是经常的事,但一看到观众那么热情,精神头就立马足了起来,什么累都忘了,“只要观众喜欢听,大平调剧团就继续存在。大平调可不能毁在咱这代人手中”。

做好大平调的传承人

作为大平调的传承人,何西良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戏曲“非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下来的,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实际,扎根生长在民间,民族性、地域性较为突出。

“这几年招收了近百名学员,能留住的没几个,不少人都改行了。”讲座中,何西良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虽然真正潜心学习大平调的不多,但何西良想把大平调继续传承下去,积极履行着传承人履行的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非遗”调查、记录,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将传承人的技艺流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保存实物资料,并积极地展示。

平时,何西良带着剧团送戏演出到周边,我市部分县区及附近的河南、河北等地都留有他们的身影。

讲座时,何西良播放了我市大平调演员、有“平调王”之称的郭盛高惟一一段视频影像,听讲座的张文英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还感慨道:“能再看到郭老师唱戏真是太难得了,太难得了!”这是何西良特别注重挖掘、搜集、整理、保存大平调老艺人的音像、艺术资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