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情感的世界。由此言之,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形式,是现实的再现,必然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饱含人性之善美、人性之温暖。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画家姚改朝的绘画,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他曾创作过一个童趣系列,在尺幅不大的画面上,呈现出一个个天真无邪、憨态可掬的红腮胖娃,有情有境,有意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姚改朝是一位擅长写意人物画的青年画家。在当下的画坛,写意人物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创作领域。何也?盲目跟风者多,坚守人文精神者少。比如,一说到古代高仕,大家都变着法儿去画竹林七贤,一说到藏女,大家纷纷跑到大西北去写生,一说到矿工,大家都把画面涂抹地乌七八黑……这些画家们多数过于追求表面技法效果,而很少去精心营造其中的画意与画境。说到底,就是画家内心缺乏真正的独立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一名当代画家,对表现对象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乃至生活细节、内心世界等都不求甚解、不甚了解,画出来的作品能有多大艺术价值呢?
有论者说,的传统绘画从来就不以再现对象为目的,它在表现客观对象的同时,更加注重画家个人的情感、灵感、学识等等。姚改朝笔下的人物绘画,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在次看到姚改朝的童趣系列作品时,就对他的绘画多了几分关注,内心也平添了几分敬佩。如其中的《争冠图》《必定如意》《雅集图》《踏雪寻梅》《指日高升》《论道图》等,画面中所描写的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孩童,却“像模像样”地做着如踏雪寻梅、坐而论道一般的雅事,这种极具解构的表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细细品来,那些喜欢模仿成人、随心所欲的孩子们,是他熟悉不过的了。他懂得他们的欢乐与苦恼,也懂得他们需要爱的拥抱,更懂得我们每一个整日承受各种压力的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姚改朝出生于地处鲁西南深处的曹县农村,每一个出生在乡村的人都有一段苦涩记忆:既有童年的无拘无束、也有少年的求学艰辛,既有跳出农门的渴望、也有挥之不去的乡愁……那些丰富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他以打通古今、变换时空的方式,用朴拙而又深沉的笔触来追忆过往、关照现实、找寻精神慰籍。在当代绘画创作语境下,能有这样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对于一名青年画家而言,确属难能可贵。
女性系列也是姚改朝比较重要的绘画题材,如《汉唐之风》《盛开的玫瑰》《春辉》《惠风和畅》等。在这个系列中,姚改朝更加注重了画景的构造和画境的营造。他让一个女性占据画面的主置,设以虚实结合的花草,再配上或大红或青绿的门槛厨架等,使画面在色彩、虚实的对立关系中显得更加丰富。同时,他在重色调的物象中刻意增加一些涂改痕迹,使画面在光影斑驳和明暗交织中,达到了内在心境与形式表现上的审美均衡。在这个系列中,姚改朝对女性的表现比较细腻而又平淡,她们或亭亭伫立,或优雅端坐,或低头沉思,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标异的服饰,更没有多余的动作,画里画外处处表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这也足以体现出一名青年画家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
在艺术探索上,姚改朝显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按部就班的画家。近几年,他又在写意牡丹绘画领域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不凡造诣。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生活在有着“牡丹之都”之称的菏泽,牡丹是他写生和创作的天然资源,另一方面还在于他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溯源姚改朝的艺术经历,可见他的绘画起点是很高的。读中学时开始学画,大学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历经了四年的专业训练,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从事专业艺术创作。然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绘画作品连续多次在国家级美术展览中入展和获奖,被吸收为美术家协会会员。在这个阶段,《暖风》《藕白秋意浓》应该是他比较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曾先后于2017年和2018年在美协主办的美术展览中获奖。这两幅作品都是兼工带写,细节处理非常到位,人物布局也很得当,饱含深情地描绘了农民朋友喜获丰收的感人场景。通过这两幅作品,可窥见姚改朝的绘画既拥有扎实的造型基础,又具有很好的工笔思维,还带有强烈的写意精神。作为一名85后青年画家,如能将这三者更加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绘画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壬寅立春于懿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