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的冬天来的比往年更寒冷一些。初次拜访姚家恺老师,他工作室周边房屋不多,行人甚少,边上有一片空地,零星有一些树。有些不解他为何会把工作室选择在这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们生活的步伐也在不自觉地加快,努力追赶,生怕不小心就跟不上它的节奏,都想往城市的中心,习惯了北京到处拥挤的人潮,这下倒是有些不适应,对于这些美景,对于生活,对于人内心处纯真,原始的美好渴望,貌似也正在被我们淡忘了。
然而,画家姚家恺却是在茫茫人群中,驻足去欣赏这些美景的人,并且将他眼中发现的这些被人们遗漏的美,通过他的画表现出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他说:“之所以把画室安排在这,是因为旁边有一大片荷塘,可以写生。”为了满池荷花,把工作室都搬了,如此举动,试问如今还有几人?房屋不多,对他来说是难得一清幽之地,行人甚少,更是难得的宁静之所,何况还有满池荷花。
初雪之后,画家冒着严寒去河边来回地踱步,只为观察着那些屹立在风雪之中的残荷。兴致来时,采几把干枯的荷叶,回到工作室挥毫洒墨,一幅幅冬荷图便出现了。简单的黑白两色,就把枯萎的荷叶在风雪中那种坚韧的精神展现出来。画家通过巧妙的布局以及对笔墨的准确拿捏,使墨随笔出,完美地描绘初雪中的荷花,充满意境,整幅作品形神兼备。
当然,提到姚家恺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石子。他画的不是雄伟的山石,也不是雄伟的峭壁,而是乱石溪潭,碧水游鱼。你可以在他的画中常见大大小小的圆滚滚的石子,它们静静地躺在水边,清澈见底的水上漂浮着几片红叶,几只锦鲤好奇地往红叶游去,恰巧这时,又一片红叶掉入水中,激起一小些涟漪,吓得鱼儿赶紧往回走。或者是一股白色的清泉从石头缝里泻出,落在小潭上,激起一圈圈波纹。潭水清澈见底,潭中石子无声地接受着泉水的洗涤。画家用其高超的技巧,使得画面栩栩如生,加上熟练丰富的笔墨以及对素材进行艺术化处理,造就作者心中的境象,既写实,又有意境。
在看画的时候,不禁想到了王摩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来,苏轼曾赞摩诘的诗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来这后半句的“画中有诗”应该送给画家姚家恺。此外,画中的水波,游动的锦鲤,都表现出了画的动感,使整幅画都是灵动的,鲜活的。也正是这种动感,才更显现出了整个环境的“静”,画有尽,而想象无穷。人在观赏时,不由自主地就会受到整幅画的氛围所影响,霎时间,浮躁的心也跟着静下来了,可见画家功力。
诗人以诗明志,作家书写其心,画家则以画现人。浮躁的画者永远画不出寂静,狭隘的画者画不出大气蓬勃,粗心的画者画不出细腻……画如其人,姚家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个朴实的人。他师从姜成楠老师,1982年参加由中央美院张立辰、贾又福等教授主讲的进修班学习画,得到诸多名家的细心指教。加上数十年夙兴夜寐,潜心钻研,作品获得行业内外一致认可与肯定。他的多幅作品在全国报刊上发表。2007年,其作品入编绘画年鉴——《当代名家精品集》,2008年为四川汶川地震以及奥运会捐赠了多幅作品。而他的《秋暮啸风》则被日本广岛的“心连心”美术馆收藏等。然而,这位已经颇负盛名的画家却远离舒适的家,坚持以造化为师,因而寻这一安静处为画室,潜心作画。
姚家恺创作中诸多佳作。其画室陈设切异常简单,没有暖气,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张小床,一张提供休息的椅子,以及朋友送来的两张不用的电脑桌拼成的大桌子。桌子占据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桌上放了各种颜色,以及一大把旧得不能再旧,看似已经不能再用的毛笔,作品填满画室的墙壁。每每有访客,他都特别高兴,谈天说地,还必带他们到工作室附件的一家小餐馆就餐,到那里你会发现,他与老板甚至店员的关系都非常好,一点画家的架子都没有。为人特别亲切,真是以诚交友,以心交友。这也许就是大家都愿意与他交朋友的缘故吧,“友天下士,读世间书”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而回到画室,泡上一杯茶,再细细构思。当落笔的那一刻,就只有眼前的画,忘却了时间,忘却了世间的一切。
姚家恺老师绘画题材多样。除了画石子,还有展翅翱翔的雄鹰,迎着朝阳的雄鸡。雄鹰有力的翅膀,丰满的羽翼,展翅高飞,翱翔于天际。雄鸡则登高望远,迎着朝阳打鸣,恍惚间有一种遗世而独立之感。作品往往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由画观人,由此也可见姚家恺老师非一般人的心境。
姚家恺老师其画,除了能看到他高超的绘画技法之外,更能让你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安静的一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心灵的净土,返朴归真;其人,淳朴率真,平心静气。不管是其画,还是其人都一直在寻找和发现人类原始,纯净的美景。目前,姚家恺老师还在不断地尝试新的题材,以造化为师,学习新的知识,从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突破自己。祝愿他艺术之树常青,一起期待他创作出更多佳作!
2016.01.20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