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陈列着近万枚像章、罗列满庭的抗战时期红色文物及3000多件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诗、书、画、像。
创办人李传递是钟情于红色文化的收藏者,自掏腰包120余万元、耗时二十余载创建了我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将红色文化传递出去。
自掏腰包投资120万元,免费对外开放
李传递今年44岁,这所全市惟一一家非国有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博物馆位于郓城县东门街南段,虽然外观上不是富丽堂皇,馆内也略显狭窄,但展厅内的历史文物却罗列得琳琅满目,庄严、古朴的藏品透露出时间的味道。
昨日,牡丹晚报记者刚走进博物馆,李传递便带领参观,并热情地讲解藏品背后的记忆。
“这些就是我多年来收藏的毛章,有内蒙古军区制作的鼓形套装,有国防公办制作的套装,还有从文物市场上淘来的像章,大约一万枚左右。它们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装束、不同的年龄段再现了毛当年的风范。”李传递详细地解说着每一枚像章的意义。记者发现,在面积不足百平方米的领袖风范展厅里,不仅有造型精美的像章,还有毛不同时期的塑像、刺绣和画像等艺术品。
记者了解到,除了领袖风范展厅外,还有历史文物、红色经典、红色书画和红色历程等展厅,将历史风云直观地展现出来。然而,这个收藏数千件藏品的博物馆却是由李传递从事的餐厅改装而来的,他开的饭店也被命名为“红军阁”。这些年,李传递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红色收藏中,据其粗略估计,20多年来已经投入了120余万元。
“这所红色文化博物馆自2014年揭牌后,便免费向公众开放。作为菏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希望它能发挥应有的意义,传递更多红色文化。”李传递说。
从清代竹编书箱到文化博物馆,红色文化的热爱源自幼时的画册
红色博物馆的成立不仅需要资金,更多的还是精力,李传递花费二十余载投入其中,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厅,一尊长长的明代土炮格外吸引人的眼球,锈迹斑斑的炮筒上还隐约能看到混凝土的痕迹。“这尊土炮是我花了2000元钱从一个农民手中买来的。”李传递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山东农民武装就用这个打鬼子,我看这是一件抗日文物,很有价值,便买来了。”
关于收藏的故事,在李传递身上还有很多。2011年,李传递去济南出差,在文化市场上遇到一个持有200多枚毛章的人,对方很固执,要么全买,否则不卖。“收藏就是这样,遇到了是我的幸运,错过的话,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当时,我连吃饭的钱都没留下,全部买了下来。”他说。
因为收藏,起初,妻子没少跟李传递生气。他说:“我一不吸烟,二不喝酒,就这一个爱好,你就支持我吧!”渐渐地,妻子开始理解他的想法。现在,她已经成为李传递的得力助手,负责博物馆的日常工作。
谈到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李传递说还要从他儿时讲起。对“长在红旗下的一代”的他来说,绿色军营、红色文化和一些古老藏品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儿时,电影《闪闪的红星》、《鸡毛信》培养了他比较浓厚的爱国情怀。“我初的兴趣源自一本叫《旗开得胜》的画册,是当时在外当兵的亲戚给的,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李传递回忆道。
对红色文化的热爱虽然源自一本画册,但李传递真正的收藏却是从一个清代竹编书箱开始的。据他介绍,他的曾祖父是清朝时的秀才,这个清代竹编书箱是从他的曾祖父那里传下来的,到了李传递手中,便成了藏宝箱,本画册就是放进这个书箱里的,多年以后,儿时的竹编书箱变成了收藏千件藏品的博物馆。
举办红色文化巡展,将藏品带进十余所校园
李传递虽然用了20多年的光阴、120多万元,但从没对自己拥有这样的爱好而后悔,无论经济上遇到多大困难,他的藏品从未卖过一件。“因为它的教育价值远远超过了经济价值。”李传递不断对记者重复着这句话。
随着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学生越来越多,为李传递捐赠的人也越来越到,可这时他遇到了新问题。“社会的捐赠和认可给了我很大动力,可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这所博物馆是由我的餐馆改装而成的,场地有限,游客参观时非常拥挤,不仅如此,很多藏品也无地存放。”李传递说,记者发现,因为没有存放地方,一些抗战时期耕地用的犁头都放在楼梯间的过道里了。
“博物馆站不开脚,我就让展品走出去,通过举办巡展,带着藏品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和一些单位,真正将红色文化传递出去,向历史致敬。”李传递说。
记者了解到,在传递红色博物馆被省社科联评定为省级教育示范基地后,李传递便开始了自己的“巡展梦”。郓城一中、二中、初中……半年来,他带着他的藏品陆续走进了10余家校园。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李传递带着他的藏品在郓城县唐塔广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为到场的数百名学生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
“走进校园仅仅是步,下一步,我还会带着这些藏品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单位,更好地践行教育示范基地的宗旨。”李传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