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传承老手艺,让麦秸画重现魅力

    小麦收获后,秸秆一般情况下没多大用处,基本上都粉碎回田。如今,在牡丹区黄堽镇邓庄村,麦秆有了用武之地,一根根普通的麦秆,经过村民加工后,摇身一变竟成了精美艺术品。制作麦秸画不仅让该村30年前的老手艺再次走入大家的视野,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胸怀梦想,让麦秸画再创辉煌
    “制作这麦秸画需要耐住性子,人要是浮躁了就做不来。这门手艺虽然不好学,但是一把不值钱的秸秆经过加工变‘废’为宝,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麦秸画发起人任春丽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告诉牡丹晚报记者。
    任秀丽的工作室其实就是在村头河边建造的两间简易房子,房子内有十余位中老年妇女正在忙碌制造麦秸画。墙壁上悬挂着多副构图独特、内容丰富的完整作品,画面上的鸟兽、花卉、人物栩栩如生,如果不仔细察看很难想象是由麦秆做成。
    “我们村30年前就有制作麦秸画的历史,为了让这门传统手艺能够传承下来,半年前成立了麦秸画工作室。”任秀丽说,传承老手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己面临大的难题就是找到麦秸画的传承人。
    邓新红今年四十多岁,她的父亲做的麦秸画在村里非常有名,从15岁开始就跟父亲学习制作麦秸画的技艺。当时制作麦秸画费事费工,市场不好慢慢就不再制作。任秀丽为了请邓新红“出山”多次登门劝说,后用诚心感动对方,于是麦秸画工作室才算正式运营,村里30年前麦秸画的魅力和技艺展重新现在世人面前。
    增收致富,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邓庄村麦秸画工作室成立后,任秀丽又找了村里十几位手巧的老大妈过来帮忙。
麦秸画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要经过刮、烫、剪、粘等多道工序,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邓新红自然就成了麦秸画“总教头”,手把手把技艺交给大家,很快大家也就能完成简单工序。
    在任秀丽的工作室,牡丹晚报记者不光能看到满头白发戴着花镜的老大妈,还能看到坐在轮椅车上帮忙的残疾人。“这个手艺活需要耐心来做,大家来到这里既能学到手艺,也能挣点零花钱,平均每人一天能领50块钱。通过传承老手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任秀丽向牡丹晚报记者介绍,残疾人曹福军今年三十多岁,干建筑活时摔伤,现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当前他从事挑拣麦秸的工作,一天能挣到40多元,自己不仅树立了自信,还给家里带来了收入。
    “因为事业刚起步,这里的工人边学习边就业,等大家都熟悉了这门手艺,就可以拿回家做成品,然后计件领工资。”任秀丽认为,只要用心做下去,相信更多的村民会加入到制作麦秸画的队伍之中。
新生事物,期待市场能够认可
    “做麦秸画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做起来非常慢,一副好作品通常要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大的难点就是动物身上羽毛的处理,每根羽毛需要在秸秆上剪60多次才能完成,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另外在烙烫过程中,颜色的浓淡、温度、力度、时间都要掌握到位,作品才能显示出层次感、立体感。”邓新红边做示范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
    由于麦秸画制作工艺繁琐,售价一般在300元至2000元不等,在市场上很少有人能接受这种新事物,往往是围观者多,购买者少。当前销售麦秸画成了任秀丽担心的问题。产品难卖自然就影响发展,目前工人每年近十万元的工资全是任秀丽从家里拿的钱。“老手艺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也是带领村民致富的一个平台。”任秀丽表示,自家经济基础有限,她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希望大家多了解麦秸画,能够让麦秸画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