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翰墨书画院

单文锋: 青春如画 画如人生 (纪实文学)










百年浩歌万里,百年征途漫漫。2021,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14亿人民,共同见证了风华正茂的百年华诞。
时间:2021年11月28日下午,周日。
坐标:东明县单文锋工作室。
单文锋,1971年4月出生,虚冲斋主人,养山堂主。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参加天津美院画硕士研究生班、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山水高研班、清华大学首届周逢俊诗境山水高研班、谢家俊山水高研班学习。近期,他拿到了加入美术家协会的资格,他是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东明县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东明县美术馆专业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展。 单文锋给我的印象是文气,交往日久,感觉他细腻中有山东人的豪爽;又观其作品,笔墨清新高雅,传统功力深厚,对山水画的理解与追求有独到之处,能看得出他在临摹与创作上下过很大功夫。我与单文锋坐在一起,开始了一场青春如画,画如人生的交流。单文锋开始缄口沉默,慢慢地把耳朵支棱起来。此刻,他眉宇间的“川字纹”也开始悄悄地聚拢……
家乡与远方的执着
【田丰】作为一位东明人,家乡的黄河地域特点给您带来过什么样的触动?
【单文锋】特殊的地域造成这片土地与普通平原地区不太一样。沿黄两岸有堤坝连绵,断断续续有村落出现,居民为防止水淹,把屋台垫高,高低错落,依土堆修建村路,环行蜿蜒,村内树木长短相下,奇正相倚,疏密有致。有几十年的老树,有新出的幼苗新枝,槐树、榆树、柳树,房前屋后常常出现,生产堤上成排的白杨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河在东明这块土地如龙一般,由西南向东北,曲曲折折迤逦而下,贯通两岸的桥梁,成为重要的交通工程。也是我们画家表现的重要题材。火车轰隆隆穿行而过的长东铁路大桥,各种机动车通行的黄河公路大桥。以及新建的高速公路大桥,贯通东西南北。连接两岸的百姓通商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也是假期旅游的风景胜地,美协、画院曾多次组织写生团,奔赴黄河两岸考察写生。尤其表现这几座大桥和黄河天险,黄河开始为人类造福,在党和的领导下,百姓们除了务农种植以外,还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增加家庭收入。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是以前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作为画家,更应该表现这里的风土人情,表现旧貌换新颜的时代变迁,用自己五彩的笔画出母亲河的魂,画出它所养育的儿女们的生活状态和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田丰】您从东明走出,又回到东明,现在又拿到加入美术家协会的资格,这个过程给您带来了哪些改变?
【单文锋】1999年夏季,带着对艺术的虔诚之心,我赴天津美院进修研读画专业,先是在进修班学习一个月的基础课程,我记得速写课是何家英老师上的,老师速写水平很高,在工笔人物画方面造诣极深,几乎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老师要求我们画速写时,下笔要肯定,用“切”的方式去概括形体,用笔要磊落痛快,有大家风范,上他的课受益颇深。花鸟线描课由贾广健老师来讲,老师对于物体的质感以及用笔方面非常讲究,提按顿挫、方圆转折,严格训练。之后,我进入国画助教班系统学习人物画,画了很多慢写和速写人体,锻炼了严谨的造型能力和笔墨能力。之后相续有陈冬至、李孝萱、霍春阳、何家英、徐展等老师陆续授课,
特别是闫秉会老师的传统山水画课程,他说:人物画讲究传神,花鸟画讲究趣味性。山水画呢?可以建构哲学。从此让我深深的迷恋上了传统山水画。骨子里有一种对古代文化的崇拜和传承,研究哲学是大学时的兴趣。这一年是丰收的一年,对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接触到纯正的文脉传承,对未来的学习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真正重启对山水画的学习,是从2011年去北京开始,是谢天成大哥带我去北京的,介绍认识周逢俊老师,次去周老师的工作室,他正在改一张丈二的大画作,是几位画家合作的一张,由他后收拾,我被他娴熟的技艺和充沛的才情所打动,此时北京师范大学聘他为客座教授,正在组建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周逢俊山水高研班。通过一年的学习,细统地掌握了传统山水画如何与写生相结合,如何用笔用墨,理解笔性与造型相结合,笔墨与吋代相结合的关系,周老师的山水画气势恢宏,有宋人气象,也是当代南北结合的成功案例。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我成为周老师正式的入室弟子。通过学习,画的笔墨和现代山水的正大气象,有了一个纯正的传承与领悟。
在北京宋庄九号大院,住着几位菏泽籍艺术家,以董超老师为代表,他是鲁西南艺术群体的发起人之一,经历过当代艺术洗礼的资深艺术家,身边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有李绅、李锋、马一平、庞永杰、李亚平等,朝夕相处中一起吃饭、喝茶、聊天,耳濡目染,无形中开阔眼界,提升艺术素养,所受影响与教育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北京,有着很多古代大师真迹,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天津博物馆,藏品颇丰。我看了大量的真迹,与画册感觉大不一样,为我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良好的眼界基础和笔墨基础,同时在思想境界上有一个大的提升。
2015年,进四川,跟随谢家俊老师进行现代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谢老师,青年才俊,为刘怀勇老师高徒,在现代构成水墨山水独树一帜,他结合了西方的构成意识,运用传统笔墨,面貌新颖,思路活络,自由开放,关键是能够冲击国展,引领潮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而且他这个思路呢,又可以延续往下走很多东西,可以打通很多学问的死角。从此,我走上参与国展创作的道路。而且在这条学术道路上一干就是八年,2016年回东明继续写生创作。2019年进入马明耀老师工作室继续学习山水画创作,并于2021年拿到加入美术家协会的资格。其中的艰辛也是一种历练,锤炼了我的山水画技巧,开阔了艺术思路,特别是对当今国家级展览的路数和水平,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与提升。
当初从东明走出去北京求学,可以说是一种懵懂,一种迷茫,但是走出去,我就暗下决心,要弄出点名堂。如今取得一点成绩,我知道艺术之路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没有外出求学,我不会进入职业画家的行列,我深深地感激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庆幸和遇到好的老师带我走进艺术殿堂,让我从事了如此高大尚的职业,享受前所未有的快乐和精神盛宴。
临摹与创作的结合
【田丰】任何艺术作品,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您谙知其理,一边锤炼笔墨,一边读书访友,加上自己的悟性,慢慢形成今天的风格。那么,您是如何看待绘画所蕴含的艺术内涵?
【单文锋】抛开艺术作品所产生的背景,便不能独立的说艺术内涵。决定艺术内涵的因素很多,我总结为四大方面:
、文化传承。即经典艺术作品如何受传统文化的滋养的,代代薪火传递,这种群体文明的印迹,可以影响得很远很久,过去、未来、现在都在无形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画,受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本土文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里面说:“反则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蕴含着非常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从而被艺术家运用到艺术作品之中。山水画绘画也不例外,清代苦瓜和尚石涛曾著述“一画论”,把这种思辨理论运用到,至今被习画人奉为圭臬。
第二、地域特点。东方有东方的文明,西方有西方的文化,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出千差万别的文化差异。人含蓄内敛,谦谦君子,文质彬彬,儒道当风。西方人热情奔放,崇尚自由,各个时期又各不相同,但总的根基还在,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画独特的以宣纸为绘画媒介,以水墨为艺术呈现形式,笔墨纸砚的完美配合,本身就是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群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文化,其绘画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也有所不,魏晋尚韵,顾恺之洛神赋,天马行空,线条高古清奇,如游龙虎跃,如袅袅炊烟,入无人之境地。隋唐尚法,八法完备,国画作品造型严谨,制作精良,彰显国力雄强之势。宋代尚意,是绘画之,大家辈出,气象恢宏,作品平淡天真。元代尚意,开始大量在纸本上作画,写意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用笔用墨空灵松动,书写性很浓。所谓时代造英雄,也可以说时代造就了精彩的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也是如此,上一段已经说过。
第四、代表性的人物至关重要。特别是里程碑式的画家。比如宋代山水画中,李成、郭熙、范宽等就是宋代山水的标杆,宋代花鸟画中的宋徽宗赵佶,对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个是皇帝的身份,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天分,重要的是骨子里充满艺术范儿,具备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为那个时代尚艺之风进行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绘画作品的内涵,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幅画的问题,其外延比内涵更重要,所谓功夫在画外亦复如是。
【田丰】带着创作的意识去学习传统。您常说,要多读画,假想古人会怎么去想,重现作画状态,方法自然而然会出来,会有好多方法,选择适合你的用。在您的艺术创作中,如何立足当下,追求创新?
【单文锋】在当今这个信息特别发达的社会,每天都有许多新鲜事物和大量的信息充斥耳目,与我们的古人不同,古人相对是比较闭塞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他们大的娱乐就是喝茶,聊天,写写画画,比较高雅,没有太多娱乐活动,所以才产生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
游历山川大泽,是古人与大自然进行亲近和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出去旅行,和现代画家进行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看古人的山水画作品大都是画原始森林,高山大泽,云锁雾霭,道路崎岖,骑驴拉车,农耕时代。作为现代人,我们身边每天所关注的人和事,以及飞速发展的看到现代的都市。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么多信息画家,难道我们还无动于衷吗?所以现代的山水观念是要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关注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成果。
今天的创作表现的不再是小情小调,而是大情怀,大山水,不仅仅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人与时代,与政治与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些大的题材。所以要想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深入传统,学习传统中优秀的作品中的精髓语言和表达方式,也要弃其糟粕,努力创新,与时俱进。
在创作方面,一方面要关注古代美术,还要关注西方美术现象,西方的美术已经是世界性的发展,百花齐放,从现代派到后现代派,以及古典主义,这些脉络中的观念与作品我们都可以借鉴。
绘画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们要以大美术的思路,全球性的美术去思考,这样高度就不一样,我们下手的时候,就可以游刃有余,不能是小情小调,要把整个关节打通,中西古今上下都要贯穿起来考虑,这样我们在创造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肆意妄为”,所谓信马游缰,妙手偶得。同时把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位一起结合起来。所以人要两条腿走路,把手和脚都动起来,这样才能跑得快。
黄河与大山的呼唤
【田丰】您的山水画作品格调清新典雅,气韵生动,雅逸脱俗。画远看很厚,近看很透,所谓“浑厚华滋”,一靠功夫,二靠智慧,您是如何把握这些节奏的?
【单文锋】任何艺术作品,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我一边锤炼笔墨,一边读书访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才慢慢形成今天的面貌。
一是用笔用墨要讲究。所谓笔不妄发,发则笔墨淋漓,有理有度,动如山崩海裂,静如纤纤淑女,每一笔都在控制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有意无意中营造出纯净明丽且润中见苍的格调,有一种禅的境界为好。
二是气象力求博大。艺术作品体现的是心胸与胆识,画境是由诗境而来,诗境即艺术家的性情灵气。要多读书,文学、哲学等各方面涉猎,因为功夫在画外。知识储备是激发灵感、颐养性情的源泉,作品的高低体现的是内功,內在美才可能外在美。
三是注重关注生活去创作。艺术家创作作品,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深入传统,一条是勇于创新。从明清上溯到宋元,从龚贤、石涛、八大山人、四王到董其昌、王蒙、黄公望、董源、范宽等古代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用传统的绘画语言赋予作品新的形式,用“南宗”的笔墨结合“北宗”山水画的气象,创作出一种新颖的面貌。整体看气势很大,但细看小桥流水,蜿蜒山路,层峦叠嶂,云气变幻,令人可观、可游、可居。这是古人要求的,也是当代画家要遵循的原则。虽然还未达到这些要求,但是我努力以这些标准为参照。
【田丰】您多年的艺术实践,使作品神韵自然、笔墨厚实、势足气贯。您在共性中保有个性,既不脱离古法,也不刻意标新立异;既不急于求成,也不固步自封,您觉得艺术家心中的羁绊是什么?
【单文锋】我没有觉得在我追求艺术,以美术为事业和家庭、工作有什么冲突。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教学生画人物速写、慢写和静物素描等基础课程,带特长生教了很多年,所谓教学乡长,在与学生相处中,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那种纯真和热爱,对艺术的虔诚与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减弱,反而锤炼得更加主动性和有持续力。
回到家乡,我们县已组建县美术家协会,里面不乏很有资历的老艺术家,经常在一起探索研究,一起写生搞创作,无形中让我受益颇深。
家庭是避风的港湾,是我坚强的后盾,虽然家中琐事占用一部分时间,但整体的创作学习时间还是能够保证的。
到美术馆工作之后,更是以美术创作交流为主,必须拿出成绩来才能回报关心自己的领导和家人,这既是目标又是动力。
如果要说在家和在北京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信息量不同。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世界文化信息的交流空前高涨,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新的展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及艺术家集居地,随便串个门都可能遇到一个高人,学习交流机会极多,提高艺术家的眼界和观念,对专业方面的提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家里信息量没有那么大,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外界交流,也可以偶尔出去与同行交流,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在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把基础性的技能补一补,沉下心来学习传统,结合当今艺术发展动态,节奏慢下来了,把手头功夫精细化、条理化,也有很多工作要干。家住黄河流域,黄河岸边是家乡,以黄河古道的变迁为主题,创作黄河流域的文化和表现现实状态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这也是创作思想与时代相契合的一个必要的因素。
【田丰】2020年9月,为期10天的“助力乡村振兴 决胜脱贫攻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黄河滩区写生采风活动中,围绕东明县黄河流域生态风光、滩区村台迁建、美丽乡村建设三大板块,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描绘时代风光和东明县人民的生活新貌,既是以艺术的形式为乡村建设添彩,对乡村振兴的阐释,更是奋力脱贫攻坚成果的真实写照,您有如何的感受?
【单文锋】我作为写生采风团成员,深入黄河滩区和新农村居十天时间,顶着炎炎烈日进行现场写生和考察,看到了以往农村的现状和新农村改造的显着成果,感触颇深。旧院落和新村台的鲜明对比,让农民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政策的照顾。我们写生采风活动受到东明县委县的鼎力相助,所到之处,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参观留影,进农民村里,甚至院宅写生,以无比充沛的表现农民的生活现状,表达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充分展现他们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九曲黄河,滚滚东流,进入山东站东明县。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泛滥成灾,形成现在的黄泛滩区,后来,通过治理防护和小浪底的截洪筑坝,彻底控制了洪水泛滥。但黄河滩区由于地广且人居分散,形成许多小的村落,扶贫救灾工作面临异常严峻的考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筑多个大型村台,新增万人村居,从而节约土地,统一管理,统一防洪,成绩斐然。
肥沃的土地养育着黄河两岸的人们,高低不平的村台形成独特的居住环境,黄河大桥跨过黄河纵贯东西,还有公路大桥和高速大桥连接两岸,打通交通命脉,井然有序的堤坝防洪工程如铜墙铁壁一般牢固。
黄河两岸,有绿油油的稻田,有丰收在望的苞米地,到处可见的菜地里,长满了红红的辣椒、绿油油的白菜、一排排的山东大葱、颗粒饱满的大豆高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旧院落和新村台的鲜明对比,让农民体会到党的关怀。我们的活动受到东明县委县的鼎力相助,所到之处,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参观留影,在宅院写生,以无比充沛的表现农民的生活现状,表达百姓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充分展现他们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次写生,让我提高了政治觉悟,锤炼了艺术表现语言,深刻体会到艺术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接地气,不可脱离生活,表现主题要积极向上,与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合拍,灌注满满正能量,彰显现实主义情怀。
【田丰】您的画作品有大有小,其中以山水为主,大画注重整体气势的把握,小画则小中见大,精致淡雅。在您的工作室,悬挂着丈二、八尺、六尺的作品,岸头厚厚一叠精品册页,足见您心中静气和良好的艺术感觉,旺盛的精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使您画起来得心应手。预祝您以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单文锋】谢谢你的祝福!谢谢你的专访!
作者简介:田丰,山东东明人。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诗集《贝壳的思念》、报告文学集《慧眼妙笔写春秋》、长篇报告文学《筑梦黄河滩——山东省东明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获山东省政协系统优秀文史书刊一等奖,其语音版被学习强国平台推出),编著《东明庄子传说》《东明明清古邑十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