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东明县文化中心召开李温良先生书法艺术座谈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田继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洪涛参加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李温良先生德高望重而又谦虚平和,成果颇丰而又低调做人,对书法专注执着,不懈追求,展现出一位老艺术家充满生机活力和正能量的生命风采!他的艺品、人品都值得大家学习。
程洪涛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把老一辈书画家优良的品德和感人的事迹总结、挖掘、提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李温良先生认真教导学生,桃李满园,大力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自身所长积极为社会做奉献,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楷模。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推动书法教育,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承续中华文化。
相关链接:
李温良在“书法之乡”东明可谓尽人皆知,如今虽已93岁高龄,却依然写字。初入李老家中,便觉阵阵墨香,李老的手宽大而有力,不似90多岁,虽独目,却 凡事看得清。李老在招呼大家落座之后,便细细聊起了他的故事。
李温良是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村人,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半从商的家庭,幼年因病左眼残疾,终独目终生。
读书写字 养家糊口
李温良8岁时在本村私塾求学,启蒙老师是堂兄李贵良,这位满腹经伦的前清名仕,治学严谨,并写得一手好字,他发现李温良从描仿、格字蹦到临帖,每一式都进步很快,便重点培养这位残目族人。刚上了两年学,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在了不满十岁的“小瞎童”身上,村内族人无不交口称赞。之后李温良又拜村中前清秀才、北洋大学文史系毕业生冯训清先生为师,一学便是6年。那时课本很少,大家只有轮流传抄,他工工整整地订成本子又打出格子,六年间先后抄完了《古文观止》和《古文必读》两部大书,整整70多万字,在东(明)长(垣)两县风靡一时。
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招考书记员,李温良经好友介绍,参加录考,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工作是誊写公文,每天都要写3000字以上,要求工笔正楷,许多人员因达不到工作要求而被迫辞退,李温良却得心应手,不仅圆满地完成工作,还承担许多标语、标牌及各种函件、贴柬等“额外”工作,落下了“笔杆子”称号。1949年新成立,新黄委会成立,李温良有幸留任,由于他年富力强,常写不怠,多次受到嘉奖和表彰。
用心良苦 功成名就
1981年,李氏宗亲要续《家谱》30余本,每本7万多字,60岁的李温良承担其中的20本书写任务。为了完成工作,李温良躲进河南省周口市他妹妹家的二层小楼里,每天4000多字,共150万字,一写就是一年,不但字体工整,而且布局美观,深受族人的欣赏。
1984年之前,李温良写字只要实用,不讲究纸张与价格,乱用笔墨和图章。后来,他一律用宣纸或丝绢,使用的毛笔和墨汁都讲究了,并规范落款的盖章。1988年9月在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上,李温良书法作品获二等奖,被吸纳为农民书法研究会会员;1988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际书法大赛上,李温良书法作品获一等奖并被授予“人民杰出艺术家”称号。
李温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青年学生找上门来拜师求艺,当时东明县的“十大青年弟子”尤为出名。目前,他的弟子中翟永华、杨根喜、黄中航、巩海涛等多人是书法协会会员。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东明县成立 “庄子书画院”,推崇李温良为名誉,李温良不遗余力,以六幅四米长的大红丝绢写成大字,加以精制装裱,把书画院的正厅当门挂得满满当当,被称之为“镇院之宝”,有书友说是“书香漆园里,墨醉三义堂”。
近几年,李温良率领他的弟子们制定了良好的参赛方案,定期组织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李温良的弟子中,在国家级书法展赛上历年均有获奖,在县内,也多次举办个人、多人书法展,通过展览,推动了东明书法的发展,2004年,东明县被省文联、省书协评为“书法综合实力强县”。2003年,在李温良的家乡李焕堂村成立了东明县家村级书法组织——“东明县书法协会李焕堂分会”,全村的农民书法作品挂满了三间展览室,为家乡“文化村”做出了贡献。
记者 韩波